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八一渔猎陕南

第34章 清泉镇集

重生八一渔猎陕南 绣猫 2459 2024-12-07 10:13

  秦武县是个山城,清泉镇是个山镇。

  准确来说,这个镇子落座在三座山岭的夹缝里,只有向北没有山,但却是个峡谷,是水土流失冲出来的沟壑。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秦武县就是这个俗话的反面教材。

  这个县城,包括县城里所有乡镇,之所以发展缓慢,最大的困境就是路。

  流传此地有句话,叫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形容秦川之内地势之糟糕,人民生活之落后。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接近三十年后,才有高速将秦岭打穿,虽然沿途要穿越六七十个隧道,起码能走出大山。

  生活在大山脚下的人们,对路的要求,比平原低得多,具体标准是,只要这个地脚能踩得住,那就可以当作路。

  就算开始不是正经路,人走走,牲口踩踩,慢慢也就变得正经起来。

  从王庄去清泉镇,有两条路。

  一条是经过无数人和牲口踩踏,已能允许两辆牛车相向而行的双车道,称为大路。

  还有一条,则是人们新开辟的小路。

  虽然都是土路,但大路被铺上厚厚一层石子,哪怕下雨,依然可以踩着石头前行,而不至于烂到泥泞里。

  小路则不同。

  一旦下雨,莫说是人无法走,就是蹄子大的骡子和马,都会被烂在泥堆里,更不用说自行车。

  要是不信邪,自行车骑进来不足五米,就立刻会原地倾倒,再也前进不了丝毫。

  值得庆幸的是,秦武县并不是常下雨,每年下雨的次数绝对不会超过十次,而且往往都集中夏秋季节。

  若是某年春天落雨,人们一定会默默感谢老天爷,给老百姓又送饭吃。

  西北普遍地广人稀,这秦武县也差不多。

  每家每户每个人,分配的土地都不少,虽然这些地很多都是山地,但分总是分了。

  人们在山里种地,讲究一个随缘状态。

  也就是,一切都很随便。

  从来不施肥,不浇水,甚至不锄草,就连耕地也很随缘。

  若是牲口能上去,就吆着上去耕耕,牲口不能进,恰好这家人又没什么壮实劳力,就随意撒点东西,能收多少算多少。

  也因为如此,平地上的耕地就显得格外珍稀。

  大家伙都知道,要吃饭,给国家交够公粮,主要还是看平地上这些土地,被人占走一沟,都是血海深仇。

  总之,无论是秦武县还是清泉镇,都很稳定,穷的稳定。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仿佛时间很慢,外面早都是高楼大厦,这边人们甚至还有物物交换的传统习俗。

  直到三十年后,南北贯通的高速穿越秦武县,将外面的信息带进来,也将秦武县的人们带出去。

  彼时,他们才知道,原来世界很大,他们确实很穷,有点跟不上时代。

  赵春和宋长宽走的就是小路。

  小路虽然陡峭,不平坦,但是不绕路,去镇子的距离更短。

  十里山路,两人挑着东西,中间歇过三次,足足用了两个小时左右才来到镇上。

  走的时候,太阳刚从凤凰岭冒出脑袋,现在已跑到清泉塔的塔顶。

  清泉塔是清泉镇的核心建筑,据说建设于大宋朝,塔经过多次修缮,此时人类无法从里面进入,成为燕子的栖息地。

  刚走到街道口,就远远能看到成百上千只的燕子围着清泉塔来回穿梭。

  这座塔很神奇,一般的塔都有塔顶,但清泉塔就没有。

  七层之上是个平顶。

  据老一辈人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经过清泉镇上空,觉得太阳太热,就顺手将塔顶当作帽子,摘下来戴在头上遮太阳。

  走一段时间,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天阴沉沉的,太阳就消失了,便随手将塔顶扔在那边的大山里。

  巧合的是,秦武县确实很少下雨,一年起码有三百天是大晴天,而传说放塔顶的那个县很少见太阳,刚好相反。

  更有趣的是,当地山里确实有个莫名其妙的塔顶,很像个帽子,并且和清泉塔的材料构成完全一样。

  不管民间有什么传说,也依然无法改变清泉镇的贫穷,作为秦武县十二个乡镇里唯一的镇子,它这样穷,其他的乡自然更差。

  两人到镇子口时,发现人已相当多,将街道挤的严严实实。

  这个时候没有超市,供销社和小商店的东西贵且品类又少,人们都喜欢赶集添置东西。

  其中最喜欢从南方发达地区,被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弄过来的衣服,布料,鞋子和打火机等小商品。

  习惯自给自足的人们,初次看到这些初代工业化后产生的东西,觉得做的真漂亮,真精致,简直就像过去富贵人家才能享受到的东西。

  虽然国家对经商做生意的态度还很暧昧,架不住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象征性管管,管不住也就不再管。

  两兄弟走进街道,赵春在前面给开路,他一路观察着路两边出售的各种东西,大概判断着这个时候的物价。

  记忆有时候会骗人,尤其是很多年没有大的变化,就更容易记错。

  真正的物价飞涨,生活水平提高也没几年。

  宋长宽担着水桶,小心翼翼躲避着周围人,可人实在太多,将他挤得东倒西歪,好几次扁担差点从肩膀上滑下来。

  好不容易走出南街口,人群密度总算变小,他也可以伸直身体走路,感慨地说:“春哥,这街道人真是多。”

  “是啊,很多。”

  赵春想起后世的清泉镇,人口规模或许连现在的十分之一都没,即使逢集,街道上也是稀稀拉拉的几个行人,卖东西的比买东西的还多。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路修通之后,人们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被乱了眼睛,迷了心智,就再也受不了家里平平淡淡的生活。

  不断有人出去,出去后不愿意再回来,慢慢地,家乡人越来越少,只留下些不愿意出去,甚至是没地方去的孤寡老人。

  两人没有多耽搁,径直来到“清泉饭店”,准备先将鱼处理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