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长生:从武唐太医院开始

第52章 太后再召

  太初宫、明堂!

  韦待价、王本立、李元素、武承嗣、张光辅、李昭德六位宰相聚在阶下,想来太后突然召见,应与昨日的獬豸显圣有关。

  太后已然下旨,将岑长倩释放出狱,贬为豫州刺史,这俨然是个好消息。

  李昭德不由望向了武承嗣,果然,武承嗣的面色青灰一片。

  “太后驾到!”

  突然啪啪两声,有静鞭抽响,又有宦人扯着尖鸭嗓子叫唤。

  六人均是一肃,分别站好。

  两行宫女打着八幅五明扇,拥着武则天从后走来,缓步登上玉阶,上官婉儿陪侍在旁。

  待武则天于案后就坐,六人趋步至殿心,齐齐施礼:“臣等参见太后!”

  “免礼!”

  武则天轻启朱唇。

  “谢太后!”

  六人称谢之后,各归其位。

  武则天道:“昨日有翰林侍读江夏,向朕进献四言,婉儿说给宰相们听听!”

  “诺!”

  上官婉儿屈膝施了一礼,便向阶下道:“诸公或许不知江翰林何许人也,此人乃太医署医正,昨日受来中丞召,赴肃政台为岑长倩诊治,适逢獬豸现身,显现功德,判无罪。

  太后遂召见江夏,江夏进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太后赐江夏翰林侍读身份。

  诸公均是饱学之士,太后想请教诸公,此言何解。”

  “这……”

  宰相们均是微捋着胡须,凝眉细思。

  唯有武承嗣,一脸茫然,左右四顾。

  太后狠狠一眼瞪去,很是不满。

  李昭德暗暗一笑,拱手道:“太后,这四句偈语没头没尾,臣等委实不知从何着手,不如把那江翰林召来,由臣等询问于他,方能有个头绪。”

  “来人,往太医署召江夏进宫。”

  武则天转头道。

  “诺!”

  一名宦官向外奔去。

  “给宰相们搬些圆凳来!”

  武则天又吩咐。

  “多谢太后!”

  六人纷纷称谢,随即有宫女搬来圆凳,各自落坐,耐心等待。

  足足过了一个时辰,宦官带着江夏回来,还有柳之礼同行,与江夏齐齐施礼:“臣太医令柳之礼(臣翰林侍讲江夏)参见太后。”

  其实江夏早该走了,只是难得放松一回,又有师姐引路,索性在梅花内卫逛了起来,这一逛就忘了点。

  “平身罢!”

  武则天略微抬手,眸光颇为诧异。

  江夏拱手道:“臣不知太后有诏,去了梅花内卫,是太医令把臣叫回,害太后久等,请太后责罚。”

  “无妨,给柳太医搬个凳子。”

  太后澹澹道。

  有宫女又搬来个圆凳。

  “谢太后!”

  柳之礼称谢就坐。

  上官婉儿道:“江翰林,太后让你为诸公说一说那四句偈语。”

  “下官献丑了!”

  江夏眸光微动,便道:“无善无恶心之体,即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心体本空,如圣人和天地那般无思无欲。

  有善有恶意之动,即人有了善恶之分,便为意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即心外无理,因人意动而有天理。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便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故而天理映照人心,禀人心认知而生!”

  随着江夏掷地有声的话音落下,宰相们均是面色微变,殿内静的落根针都能听到。

  “诸卿以为如何?”

  武则天问道。

  “天理亘古永存,宇宙倚天理而运转不息,怎能禀人心认知而生?须知人心多变,难道天理也多变?若人心能更易天理,这世间岂不是乱套了?

  此乃妖言,请太后将这小子斩首示众,以僭效尤!”

  李召德重重拱手。

  “江夏,你如何说?”

  太后问道。

  江夏内心大怒!

  这李昭德视人命如草芥,难怪不得善终。

  活该!

  当即昂然道:“臣奉太后命,为诸公注解,并非与诸公辨经,若李相非得置臣于死地,臣引颈就戮!”

  “竖子可憎!”

  李昭德也被噎着了。

  四句教在他看来,可谓离谱之极,若说酷吏只是一时之害,四句教若流传开来,将从此搅的天下不宁。

  这其实就是江夏不愿多说的根由。

  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学自明代陈献章开启先河,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耗数十年之功。

  而且心学的诞生,始于明初程朱理学已是一潭死水,故而陈献章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主张,来打破程朱理学的沉闷和僵化。

  可如今连理学都没有,文人士子未受理学之害,谈何发展心学?

  说到底,一门思想流行的关键,是看有多少人能从中受益,他献上四句教的初衷,是唬住太后保命,并不是要在这方世界传播心学。

  故而不作辨解,你要杀我,行,我把脖子伸出去,给你砍!

  就看你敢不敢砍?

  “承嗣如何看待?”

  武则天又问道。

  “这……”

  武承嗣左右看了看,听不懂啊。

  不过他还算清醒,知道凡是李昭德反对,就要支持,于是道:“江翰林是受太后诏而来,若因言被杀,大不妥当,试问今后还有谁敢于太后面前畅所欲言?

  臣以为,江翰林纵使言辞不妥,亦是无罪!”

  武则天本以为武承嗣开窍了,谁料还是不学无术的样子,压根没体会到四句教对武家的重要性。

  再转目一看,有好几个宰相都憋着笑。

  眼见太后就要发作,上官婉儿忙道:“江翰林,你这四句从何而来?”

  江夏道:“从定中来,下官修习太清一炁浑元真经,于夜深人静时,静坐中悟出了养出端倪的道理。

  端倪者,眉目也。

  《庄子·大宗师》云:反覆终始,不知端倪,其倪字,按专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

  故而在静修中,可排除纷挠,心之本体得以显露,达致心道合一,乃至于宇宙大我之境,故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继而阐发四句教。”

  +3!

  柳之礼猛然抬头,灼灼打量向江夏!

  这是真正的修行感悟,虽因人而异,江夏的修为也浅薄的很,可修行不一定达者为师,有时候灵光一闪,足以抵得上数十上百年的苦修之功。

  这番阐述,对他有着不小的启发。

  太后与上官婉儿的头上,也分别飘起了+1+?和+3!

  韦待价则是道:“依江翰林之见,是要以己心取代天心喽?”

  这也是个老阴逼啊!

  有一说一,唐朝的宰相,除了狄仁杰等少数几人,十抽九出来杀都不冤枉。

  当下重重拱手:“天道以恒,人心以变,天理映照人心,禀人心认知而生,譬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韦待价眼里精芒闪烁,不再言语。

  武则天凤眸一扫,便道:“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江翰林所献四句,尚须辨一辨为好,着天下士子,对此有任何见解皆可上书,精辟者,朕擢才录用!”

  “太后英明!”

  众人齐齐施礼。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