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写意迎新春年味系列

第112章 《九龙沟正月十三迎元宵续》

  《九龙沟正月十三迎元宵续》

  九龙沟,那是一个隐匿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朴村落,宛如一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当正月十三的晨曦轻轻洒在九龙沟的每一寸土地上时,这里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一场盛大的迎元宵庆典即将拉开帷幕。

  村子的东边,阿福伯的家是一座充满故事的老宅。那斑驳的土墙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阿福伯像往常一样,在鸡鸣声中缓缓醒来。他先是伸了伸懒腰,那有些弯曲的脊梁在晨光下显得更加沧桑。他穿上那件浆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长衫,长衫的袖口和领口都有着细密的针脚,那是阿福伯老伴生前的手艺。再戴上那顶黑色的毡帽,毡帽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却被阿福伯擦拭得干干净净。他拄着那根名叫“老伙计”的拐杖,这根拐杖是阿福伯自己在九龙沟的山林里寻觅到的一根坚实的树枝,经过多年的摩挲,已经变得十分光滑。阿福伯慢慢走出家门,清晨的微风轻轻拂过他满是皱纹的脸。

  刚出门,就看到刘婶正提着一篮子新鲜的蔬菜迎面走来。那篮子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细密的竹篾交错编织,充满了乡村的质朴气息。篮子里的蔬菜种类繁多,翠绿的青菜叶子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像是一颗颗细碎的珍珠。那红彤彤的西红柿,饱满圆润,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新鲜。还有那嫩生生的豆芽,白白的茎和淡黄的豆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阿福伯,您老这么早啊。”刘婶热情地打着招呼,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在清晨的宁静中回荡。

  “这正月十三了,迎元宵的事儿可不少,我得去看看。”阿福伯笑着回答,他的笑容如同九龙沟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慈祥。

  村子的中心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那老槐树的树干粗壮无比,灰褐色的树皮像是一片片龙鳞,粗糙而坚韧。树干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它的树枝向四周伸展着,像是无数条手臂,撑起了一片巨大的绿荫。树枝上挂着一些去年元宵节遗留下来的小彩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此时,树下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阿强是村里的年轻后生,他身材魁梧,肌肉结实得像九龙沟山上的石头。他正和几个小伙伴热烈地商量着今年迎元宵的新花样。阿强穿着一件洗得有些褪色的红色布衫,那布衫的纽扣是用牛角制成的,散发着淡淡的光泽。

  “咱们不能总是那些老一套,得有点新鲜的。”阿强挥舞着手臂说道,他的手臂上青筋暴起,充满了力量。

  “阿强啊,这老传统可不能丢,但有点新东西也不错。”阿福伯慢慢走过来,加入了他们的讨论。阿福伯的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阿强挠了挠头,他那一头乌黑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烁着健康的光泽。他说:“阿福伯,您老有啥好主意?”

  阿福伯沉思了一会儿,他的目光深邃而睿智。他说:“咱们可以在迎元宵的队伍里加上一些孩子们的表演,让孩子们也感受一下这传统的热闹。”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随着这个想法的确定,整个九龙沟都忙碌了起来。女人们开始在家里精心准备各种美食,为迎元宵那天的盛宴做准备。

  阿花是村里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她的家是一座小巧的瓦房。屋子里弥漫着糯米粉的香气。阿花正在家里做着元宵。她把糯米粉放在一个大木盆里,那木盆是用上好的樟木制成的,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然后慢慢加入温水,她的手就像灵动的蝴蝶,在糯米粉中穿梭着,用手揉着面团。她的手指纤细而灵活,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糯米粉就变成了光滑的面团。

  “阿花,你做的元宵肯定是最好吃的。”阿花的母亲在一旁笑着说。她的母亲穿着一件蓝色的碎花布衫,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

  “妈,我还想在元宵里包上一些特别的馅料呢,比如咱们自己做的山楂酱。”阿花眼睛亮晶晶地说。她打开一个小陶罐,那陶罐里装着满满的山楂酱。山楂酱呈现出诱人的红色,散发着酸甜的香气。

  在村子的另一头,男人们则在忙着布置迎元宵的场地。他们从仓库里搬出了各种颜色鲜艳的灯笼,那些灯笼是村里的老工匠们精心制作的。灯笼的骨架是用细细的竹条编织而成的,竹条坚韧而有弹性。灯笼的外皮是用彩色的绸缎糊制的,绸缎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那龙的鳞片栩栩如生,仿佛要腾飞而出;那凤的羽毛五彩斑斓,像是在翩翩起舞。还有花开富贵,一朵朵娇艳的牡丹在灯笼上绽放,花瓣娇艳欲滴。

  李大叔站在一个高高的梯子上,那梯子是用松木制成的,虽然有些陈旧,但十分结实。他把灯笼一个一个地挂在街道两旁的树上。他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灯笼,就像捧着稀世珍宝,生怕一不小心就把灯笼弄坏了。

  “李大叔,您小心点啊。”下面的小年轻喊道。小年轻穿着一件白色的粗布短衫,眼睛里透着机灵。

  “放心吧,这些灯笼可都是宝贝,可不能弄坏了。”李大叔回应道。他的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额头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而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在阿强的带领下,正在排练节目。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像是一群飞舞的蝴蝶。小妮子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穿着一件粉色的裙子,裙子上绣着小小的花朵。她有些害羞地站在队伍中间,她的小脸涨得通红,就像一个熟透的苹果。

  “小妮子,别害羞,大胆地跳。”阿强鼓励着她。阿强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小妮子点了点头,然后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认真地排练着舞蹈。孩子们的笑声和歌声在村子里回荡,仿佛是最美妙的乐章。

  正月十三终于到了,整个九龙沟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清晨,阳光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给这个古老的地方增添了一抹金色的光辉。

  迎元宵的队伍从村子的东边出发,最前面是舞龙队。那条龙栩栩如生,龙身是用彩色的绸缎做成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绚丽的光芒。龙身的绸缎颜色鲜艳夺目,有热烈的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有明亮的黄色,寓意着富贵荣华;还有清新的绿色,代表着生机盎然。舞龙的小伙子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穿着统一的黄色短衫,短衫上绣着红色的火焰图案。他们熟练地舞动着手中的木棒,木棒上缠着红色的绸带。那条龙就像活了一样,在空中翻腾着。龙头高高扬起,龙嘴大张,仿佛要吞下那片灿烂的阳光。龙的眼睛是用玻璃珠子制成的,在阳光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

  “好啊,舞得真好!”村民们纷纷鼓掌叫好。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紧跟在舞龙队后面的是孩子们的表演队伍。小妮子和其他孩子们欢快地跳着舞,他们的舞蹈充满了童真和活力。孩子们的手中拿着彩色的绸带,绸带在空中飞舞,像是一道道绚丽的彩虹。他们的脚步轻快而有节奏,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元宵佳节的期待。村民们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有的站在街道两旁,有的坐在自家门口,眼神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喜爱。

  阿花和其他女人们端着一盘盘美食,走在队伍中间。那些元宵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元宵的表面光滑圆润,像是一颗颗洁白的珍珠。还有各种糕点、小吃。糕点的种类繁多,有梅花形状的梅花糕,糕面上点缀着些许红枣,像是梅花上的点点红蕊;有层层叠叠的千层糕,糕体松软,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小吃也十分诱人,有炸得金黄酥脆的麻花,麻花的纹路清晰可见;有香甜可口的糖人儿,糖人儿的造型各异,有可爱的小动物,也有神话中的人物。

  “快来尝尝,这是阿花做的元宵,可好吃了。”刘婶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她的声音在人群中格外响亮,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阿福伯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他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这个传统已经在九龙沟传承了不知道多少年,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每一年都充满了生机。他的目光中透着深深的眷恋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当队伍来到村子中心的老槐树下时,这里已经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舞台。舞台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木板被擦拭得干干净净。舞台周围用彩色的布条装饰着,像是一个绚丽的花环。阿强走上舞台,他的脚步坚定有力。他开始讲述九龙沟的历史和迎元宵这个传统的意义。

  “我们九龙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迎元宵这个传统是我们的瑰宝,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阿强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着,他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和自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