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斑竹山碾米岁月:父亲的文书时光》
《斑竹山碾米岁月:父亲的文书时光》
在七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岁月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乡村干部文书,他就是我的父亲。而斑竹山碾子坳,那个小小的地方,承载了父亲许多的记忆,也见证了一段平凡却又充满韵味的生活。
斑竹山,其实就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更迭间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天的时候,嫩绿的树叶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涂抹的色彩,充满了生机;夏天则是一片深绿的海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秋天,落叶纷飞,给大地铺上一层金黄的地毯;冬天,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偶尔有几只鸟雀停留在上面。而碾子坳就在斑竹山的山脚下,那是一个小小的坳地,却有着对整个村子极为重要的东西——碾米的石碾。
父亲作为乡村干部文书,他的工作琐碎而繁杂。要记录村里的大事小事,要统计各种数据,要传达上级的指示。但不管工作多忙,家里的米缸空了的时候,他就得去斑竹山碾子坳碾米。
那时候,去碾米可不像现在这样轻松。父亲总是挑着重重的稻谷,从家里出发。扁担在他的肩膀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重量。沿着蜿蜒的小路,一路向斑竹山碾子坳走去。路上,他会遇到村里的其他人。
“文书啊,又去碾米啦。”“是啊,家里没米喽。”父亲总是笑着回答。
到了碾子坳,那巨大的石碾静静地躺在那里。石碾的碾盘是用一块巨大的石头凿成的,中间有一根木轴,连接着外面的石碾滚子。父亲先把稻谷均匀地铺在碾盘上,然后开始推动石碾滚子。一开始,石碾滚子很是沉重,父亲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让它转动起来。他的额头渐渐冒出了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我还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我一起去碾米。我在一旁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好奇地问:“爹,为啥我们不直接去买米呢?”父亲笑了笑说:“娃啊,咱们自己种的稻谷,自己碾出来的米吃着香,而且咱们村很多人家都还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米呢。”
父亲推动石碾滚子的动作很有节奏感,一圈又一圈。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毅。那时候,碾米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米,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在碾米的过程中,父亲会和其他来碾米的村民聊天。他们会谈论今年的收成,谈论村里的一些新鲜事,也会谈论国家的政策。
“文书啊,听说上头又有新政策了,要给咱村修路呢。”“那可是好事啊,这路修好了,咱村的粮食就能更好地运出去了。”父亲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随着石碾滚子不断地转动,稻谷渐渐被碾成了米和糠。父亲会小心地把米和糠分开。他用一个簸箕,轻轻地扬起,风把糠吹走,留下干净的米。这个过程需要技巧,父亲总是做得很熟练。
在那个年代,乡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温暖。大家互相帮助,在碾子坳这个小小的地方,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哪家的稻谷多,一个人忙不过来,其他村民就会主动帮忙。
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村里渐渐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有了小型的碾米机,去斑竹山碾子坳碾米的人越来越少了。父亲有时候还会去那里,他说他习惯了那里的石碾,习惯了那种慢悠悠的碾米方式。
有一天,父亲站在碾子坳,看着那石碾,感慨地说:“这石碾啊,陪伴了咱们村这么多年,它见证了咱们的苦日子,也见证了咱们慢慢变好的日子。”
从七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父亲在斑竹山碾子坳碾米的岁月,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记录着乡村的变迁,记录着村民们的生活百态。那是一个充满汗水与希望的年代,一个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
这篇短篇回忆录以父亲在斑竹山碾子坳碾米为线索,展现了从七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乡村的生活画卷。通过描写父亲碾米的过程、与村民的交流以及乡村的变化,反映了那个时代乡村的艰苦与温暖、传统与变革。石碾不仅仅是一个碾米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象征,它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像父亲这样的村民们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