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许昌的相遇——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孟炎站在许昌城外的山巅,俯瞰这座魏国的心脏。曹操,这位今日的枭雄,如今已经是权倾一方的丞相,而孟炎此行的目的,便是要探查这位枭雄背后的动向。他深知,曹操的野心与能力并非空穴来风,许昌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农业生产稳定,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这一切,竟是出自曹操的道家之法。
孟炎虽然感受到曹操治下的繁荣,却心生疑虑。曹操所行的路径,若按常理来说,竟然与诸葛亮追求的理念有所不同。诸葛亮推崇仁政,执着于天下苍生,而司马平却更注重实效和权谋,这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是否真的可以相互并行?孟炎内心的矛盾如江水般不断涌动,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份未曾释怀的牵挂——他心中的那个女子,或许正是他此行的最大动力。
那晚,孟炎独自一人来到一家热闹的酒店,准备继续观察人民对当朝的看法。酒店的大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民众欢声笑语,似乎一切都在这个盛世景象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他坐下后,点了一壶酒,抿了一口,酒香浓郁,顿时浸润了他的心头。
正当孟炎沉浸在这片刻的宁静时,门外响起了轻盈的脚步声。一个中年男子身着华服,气宇轩昂,带着一名年轻女子走了进来。那女子容貌俊美,眉眼间有几分倔强与独立的神采,气质与孟炎心中那份未曾释怀的牵挂竟有几分相似。孟炎心头微动,但很快便收回了视线。
“这酒香四溢,能否与我共饮?”那中年男子走到孟炎身旁,目光似乎扫视了一眼四周,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在下司马平,不知能否与公子共享一杯美酒?”
孟炎一愣,随即回敬一礼:“司马公子,不才孟炎,正愁独饮,正好借此一缘。”
司马平微微一笑,随后示意旁边的女子坐下。“这是我的女儿,司马玉兰。”他用温和的语气介绍道,目光中却闪过一丝父亲的宠爱。
司马玉兰看了孟炎一眼,眼中闪过一抹好奇,却并未多言,只是轻轻低头,轻咬着酒杯边缘,似乎有些羞怯。她与父亲并肩坐下,酒过三巡,孟炎与司马平的谈话渐渐深入。
“孟公子,你所言甚是,以一己之力难以改变这天下的格局,但我所认为,亦是可保一方百姓的安宁。”司马平的眼中闪烁着某种深沉的光芒,“而若要真正改变这天下,必需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贤士。孟公子,我以为,你必是其中一员。”
孟炎微微一笑,感受到司马平话语中的真诚与期许。他心中虽然对司马平的手段与意图有所顾虑,但对于司马平的能力却也不得不佩服。“司马公子所言,孟炎心领。无论是谋国还是治民,必有贤士出将入相。只是,治国之道,不可单凭一人之力,犹需各方鼎力相助。”
两人一番话题酣畅淋漓,酒过三巡,司马平突然放下酒杯,眼神锐利地看向孟炎:“孟公子,你我虽是初次相见,却有不少共识。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是什么,你怎么看?”
孟炎稍微思考,沉声道:“最重要的,莫过于‘民心’二字。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而安抚百姓,首先要做的是减少他们的疾苦,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治理国家,不能仅凭权谋和暴力,更要有仁爱之心。”
司马平点了点头,神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孟公子所言不差。可你看今日曹魏,虽农商繁荣,但如何真正长治久安?若没有强大的军力与决断力,如何平定四方?治国理政,光有仁心是不够的。你是否能理解,权力的真义,恰恰在于能够做出残酷的决策?”
孟炎微微一怔,目光深邃:“权谋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强调暴力与强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国家终究难以维系。”
司马平沉默片刻,目光闪烁:“孟公子,治国如同驾驭一匹烈马。若只用缰绳拉扯,虽可控制其方向,但若不能适时放手,这马终会失控。你说得对,民心是根基,然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治理体系与决策能力,又如何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孟炎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缓缓说道:“若只是为了短期的胜利与稳定,而牺牲掉道德与人性,那些所谓的强权不过是一纸空文。我认为,治国之道,应当以长远眼光看待。最终的目标是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而非以威权来维持表面的和平。”
两人的辩论逐渐深入,彼此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却也能从中看到对未来的深刻思考。最终,孟炎说道:“司马公子,您治理国家已有一定成果,而我则相信,治国之道,既需要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宽容与仁爱。若您有心与我共谋天下,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携手并肩。”
司马平轻轻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孟公子,若你真能如此,或许你我的未来,定有一番大作为。待日后再论。”
孟炎与司马平举杯共饮,气氛愈加融洽。赵玉兰低声道:“父亲,您与这位公子谈得愉快,何不让他成为我们的朋友,岂不是两全其美?”
司马平目光一闪,点了点头:“你父亲也有意与孟公子结交。”
夜深了,孟炎与司马平分别,司马玉兰目送孟炎的背影,眼中有一种微妙的情感悄然流露,似乎在这一刻,她的心中对孟炎生出了不同的情愫。
深夜,曹操从政务中抽身,独自一人漫步于府邸的花园中,想着与孟公子交谈之事,若有所思。月光洒在池塘的水面上,泛起一道道微光,静谧的夜晚让一切显得格外沉寂。
远远地,他看见自己的女儿,玉兰,正站在园中小径的一隅,凝视着那轮明亮的月亮。她的目光似乎穿越了时光,飘向了某个远方,似乎在沉思,又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曹操走近,轻咳一声,打破了夜的寂静。玉兰回过神来,看到父亲站在身后,微微一笑,脸上浮现出一抹羞涩的红晕。
“父亲,您怎么来了?”她轻声问道。
“这么晚了还没有睡下,看来似乎有心事呀。”曹操温和地说道,眼神中带着关切。
玉兰沉默了一瞬,随即轻声道:“孟公子与我父谈得愉快,然而,我似乎察觉到他心中有些未曾解开的纠结。你说,父亲,孟公子是否真如他所言,治国理政的理念如他所展现的那般高尚?”
曹操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孟公子确实非凡,他对国家的关心与对百姓的仁爱都很令我欣赏。但他心中所思之事,远不止于此。”他顿了顿,目光凝视着远方的月亮,“而你,看得出他心中的牵挂。”
玉兰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低头轻咬着下唇,“父亲,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轻易释怀的牵挂?”
曹操沉吟片刻,语气渐渐柔和:“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执念。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终都与心结难解息息相关。孟公子的心结,也许正是那段未完成的使命。”
玉兰点了点头,心中隐隐感到一阵不安。她已看出,孟公子虽然拥有强大的智慧与理想,但也深陷在自己内心的挣扎中,这份牵挂似乎已成为他难以跨越的障碍。
“父亲,您是否真的希望他能为国效力?”玉兰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曹操低下头,沉思了一会儿,才缓缓道:“孟公子是否为我所用,乃是天命安排。若他能为魏国效力,定会为百姓谋福利。但如果他心中另有所属,无法全心投入,那又该如何?”他停顿了一下,“命运自有其安排,我无意强求。”
月光洒下,映照着父女二人的身影,彼此的目光在这一刻交织,却又充满了未解的疑惑与思绪。曹操知道,无论孟公子的未来如何,这个命运之网早已开始悄然编织,而他的女儿,也已经不知不觉地卷入其中。
玉兰望着远处的月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她知道,自己的命运,或许也会随着孟公子而发生某种改变。
几天后,孟炎带着满心的困惑走进了曹府。细雨落在身上,让他更加孤独,仿佛他注定要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无法回头。曹操坐在帐中,眼神锋利,早已等候多时。
“孟炎,终于盼到你来了。”曹操的语气依旧淡然,但孟炎却能从那双锐利的眼中看出深深的洞察。他知道,曹操早已洞悉了他心中的疑虑与困惑。
“我知道你心中所想,”曹操微微一笑,目光如鹰隼一般锐利,“你感到困惑,是因为你已经意识到,无论是理想的道路,还是权谋的现实,你最终都必须做出选择。”
孟炎深吸一口气,心中波澜起伏。他曾以为,追随诸葛亮走一条仁政之路便能解救苍生,但现在,他开始怀疑,这条路是否真的能带来他想要的未来。
曹操继续道:“我可以给你权力,给你地位,给你改变局势的机会。诸葛亮的仁政或许在一时之间有效,但在这纷乱的世界中,理想是难以维持的。我,曹操,愿意与你并肩,掌握真正的命运。”
孟炎凝视着曹操,心中逐渐浮现出一丝冷静的思考。曹操所言虽有其道理,但他深知,若接受了曹操的权谋,他将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深深的牺牲。他将无法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粹。
“你说得没错,”孟炎轻声道,“在这乱世,权谋无可避免,但我心中依然坚信那条属于仁政的路。”然而,曹操的微笑依旧深邃,“理想,终究会被现实击垮。孟炎,真正的牺牲并非选择,而是面对现实时的无可奈何。”
此刻,孟炎开始意识到,无论他选择什么,都将面临一种无法摆脱的牺牲。与曹操的会面,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宿命:他注定要在命运的棋局中游走,无法完全控制。
孟炎离开了曹操的帐篷,走向夜色中,心中满是困惑与挣扎。他的命运仿佛早已被编织成一张网,而他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
月光下,他忽然抬头看向月亮,想起自己的心里的那个女孩,此时是不是也看着这一轮明月,那女孩脸庞浮现在他的眼前,他的心痛了。
孟炎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走向前方。无论如何,他知道,自己必须在这场命运的棋局中,做出最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