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有几个人,悄悄的从队伍中离开了。
不过只有少数几个幸运的顺利的跑回了大陈的边境。
剩下的都在刚刚脱离队伍不久,被后金人追到给杀了。
这就说明他们早就已经在那边暴露了自己的行踪。之所以没有处理他们就是因为这样比较好监视一些。
毕竟知道谁是敌方的奸细。和不知道谁是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过好在终究有人突破了层层重围,回到了大陈的地界。
消息经过逐层上报之后,第一时间被放到了建元帝面前的案台上。
建元帝看完之后,站起身来,背过去,叹了口气。
如果能在后金和草原那边狗咬狗的时候,提前部署好病例,随后给他们来一个瓮中捉鳖。到时候至少有一边的隐患可以解决。
正伤感着呢。突然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紧接着这个想法就被扩大,甚至于让他吓得冷汗直流。
建元帝赶忙叫一旁站着的下手中,出去召集人手,过来议事。
在他的想法中,一旦后金去蒙古那边不是和那边的蒙古鞑子交手,反倒是合兵一处进攻大陈,那可就完了。
经过了几个时辰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少。但是不得不防,建元帝随即加派了皇城司一些手段高明的人手。让他们偷偷潜入后金那边,得到一些新的消息。
——————
辽东都司。
神京城里面发生的事情,贾琼自然是不知道的。
此时他还在火急火燎的准备着春耕。
如今整个杨家台子屯堡外面的积雪几乎都融化殆尽了。
随着天气回暖,一些向阳的地方远远的看去,已经有一些绿色的小草若隐若现。
而且不再是零星的分布。几乎向哪个方向看去都有这种情况。
他询问了一下。屯堡内这边居住了许多年的老人,再过个几天就可以准备春耕了。
如果赶上年头好的时候,收了麦子之后,还可以继续种一些菜,如果是水源充足的话,这边也是可以种稻米的。
耕种的事情他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不过嘛毕竟这里有。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可以找几个种地经验丰富的人做指导嘛,只要这边的土地能够稳定的出产一些粮食。
贾琼就能够带着他手下的这百十来号人在这里彻底的安稳驻扎下去。
建元十年四月初一,这一天是那几个老农选择的耕种的日子。同时贾琼让人看了黄历这一天的日子也比较好。
为了庆祝他们搬到这里之后的第一次春耕。贾琼亲自带着一些士兵来到了城西的之前就整理好的空地上。
这里一切耕种需要的条件都已经准备好了。虽然土地原本就很肥沃,但是贾琼仍然把杨家台子屯堡内战马产下来的肥料都堆在了一起。
随后把屯堡里面一些军户还有营房内用来取暖燃烧,剩下来的灰烬都倒了上去。
又加了些东西之后,把已经晒干的马粪和这些草木灰用东西点燃了。
到了耕种这一天。上面的火焰已经基本熄灭。可以派人手把这些东西撒到地里了。
这都是在这边经常种地的那几个老农告诉贾琼的经验。
否则他自己是根本不会了解这么清楚的。
除了屯堡内的一些军户之外,贾琼给一些士兵也分担了任务。挑粪的挑粪。用奴马耕地的耕地。总之要尽快把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
但是因为水田不好管理,贾琼今年并不准备自己耕种大米。
因为相较于水稻来说,小麦更容易照顾一些。
同样的小麦的生命力也更加顽强一些。
毕竟他这里已经可以说是最靠近后金的屯堡之一了。
随时都可能会有从后金那边过来的骑兵来抢东西。
一旦他们抢不到东西就可能会毁坏田地。
麦田被毁坏了。想要修整倒很容易,但是水稻田被践踏完了。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收成了。
这些经验都是那些农民传授给贾琼的。可以说这些辛苦的劳动人民内在的知识还是非常多的。
只不过被这个万恶的社会所压榨罢了。
贾琼让他们在这些开垦好的土地上耕种,同时还提供种子。产出的粮食在满足大家的日常生活需要之外,还多给他们一些。
毕竟能在这里住着的也都是苦命人。那些稍微有些钱财的人都搬到宁远卫附近去住了。
很快耕种工作就热火朝天的开始了。贾琼本人也亲自加入了里面。他只能出一些力气活儿,帮着大家往地里挑挑粪,或者是把之前没有清理好的石块什么的,从地里运出去。
有了他的带动,士兵们的工作态度也愈发的认真起来。
仅仅过去了一天时间,就有一大片土地已经被耕种完了。估摸着再有个三五天时间,这一片的劳动任务就会完全结束。
但是贾琼知道,一旦遭遇了天灾或者是战争,这些土地产出的可能都不够杨家台子屯堡内的士兵和百姓吃的。
但是嘛再开垦就不好管理了,反正要是能够养活里面的这些百姓也可以了。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整个杨家台子屯堡能劳动的人都出动了。
大家都把精力放到了屯堡西侧的耕地上。每个人都在耕地上挥洒着汗水。
为了方便中午吃饭,贾琼还组织了一些在家里没有什么事的妇女。说是妇女,其实都已经上了年纪了。
让他们就在城门外支起大锅做菜。同时只要是参与耕种的百姓都可以来这边领菜。
中午的饭也都是熬的稠稠的粥,就是为了防止大家吃不饱。
本来他还想着一人发一个馒头。但是粮仓里的面没多少了,麦子倒是还有不少。现研磨的话也来不及。
终于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所有的地块上都种上了小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到收获的时候应该可以收获不少的麦子。
贾琼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规整的耕地。心里不由而然的涌现出一种自豪感。毕竟做了这件事情不但方便了百姓,也回馈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