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姜曰广来访
梁文景推开东厢房的雕花木门时,满屋子墨香混着桂花头油味扑面而来。
他抬脚刚跨过门槛,就被地上散落的《四书章句集注》绊了个趔趄,书页间还夹着半块风干的绿豆糕。
“这混小子...“他弯腰捡书,抬眼就瞧见自家独子正歪在书案上酣睡。
梁良的右脸死死压着摊开的《左氏春秋》,口水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段落上洇出个不规则的圆斑,左手还虚握着支秃头狼毫,墨汁顺着桌沿滴滴答答往下淌。
“抱着书竟能在桌上睡成这般模样。“
梁文景摇头轻叹,蹑手蹑脚绕到案前。
忽见梁良鼻尖沾着块墨渍,随着呼吸在烛光下一明一暗,活像只打盹的兔子。
他忍俊不禁地掏出帕子,不料帕角刚触到儿子鼻尖,梁良突然“啪“地拍了下桌子:“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你个鬼!“梁文景吓得帕子都掉了,抬脚踢开滚到跟前的空砚台,“梦里倒背得顺溜,白日里怎不见你这般用功?“
他伸手去抱儿子,却被梁良怀里紧搂的《朱子语类》硌了手肘。
那书皮上赫然印着个油乎乎的巴掌印,想来是昨夜偷吃芝麻糖时沾上的。
梁文景刚把人架起来,梁良的皂靴又勾倒了笔架,七八支毛笔“哗啦啦“滚进青瓷笔洗,惊得窗外梧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一片。
“哎呦我的老腰...“梁文景龇牙咧嘴地把人往雕花拔步床上挪,半途还被梁良垂落的发带缠住窗边湘妃竹帘。
待他气喘吁吁将人塞进锦被,回头看见书案上狼藉一片,忍不住对着熟睡的梁良虚踹一脚:“你倒是会享福,明日看为父不让你抄十遍《礼记》...“
话音未落,忽闻三声叩门响。那声响极有章法,先是轻若柳梢点水,继而重如石落深潭,末了还带个俏皮的颤音,倒像在奏什么古琴散音。
“怪哉。“
梁文景狐疑地瞥了眼漏刻,申时三刻的阳光正斜斜切过窗棂,“这个时辰,有谁会来敲我儿房门?“
门扉吱呀开启的刹那,梁文景险些被晃花了眼。
只见来人头戴月白方巾,身着竹青直裰,腰间却系着条朱红丝绦,活似根水灵灵的嫩葱蘸了辣油。
更奇的是他怀里抱着个藤编书箱,箱盖上用麻绳捆着三卷《资治通鉴》,书脊上还插着支开得正艳的玉簪花。
“晚生姜曰广,见过伯父。“
姜曰广长揖及地,书箱里“咣当“掉出个铜镇纸。
他慌忙去捡,发髻上的青玉簪又勾住了肩上包袱,活脱脱像只被缠住爪子的鹭鸶。
梁文景憋着笑打量这活宝,忽觉他眉眼与自家儿子倒有三分相似,都是天生带笑的模样,只是少了梁良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儿。
正要开口,却见姜曰广手忙脚乱地从袖中掏出个油纸包:“这是梁兄昨日落在书肆的椒盐酥饼...“
“咳咳!“梁文景故意板起脸,“你便是良儿新结识的同窗?“
姜曰广闻言站得笔直,活像根绷紧的琴弦:“正是!晚生与梁兄在城南墨香阁一见如故,昨日相约研读《文献通考》,不觉竟读到戌时三刻...“他说着突然红了耳尖,“都怪我拉着梁兄辩论'封建论',害他...“
“无妨无妨。“梁文景捋须笑道,“这小子平日倒头便睡得像头猪,今晨居然破天荒在背《论语》,想来是受了你勤勉之气的熏陶。“
屋内突然传来“咚“的一声闷响,接着是梁良含糊的嘟囔:“韩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两人探头望去,只见床上那人翻了个身,锦被全裹在腿上,怀里还死死抱着本《贞观政要》。
姜曰广“噗嗤“笑出声,又慌忙用袖子掩住嘴。
梁文景摇头叹气:“让贤侄见笑了,这混小子睡相实在...“
“伯父此言差矣。“
姜曰广忽然正色道,“《世说新语》载夏侯湛枕籍经史,梁兄这般睡不忘书,颇有古贤遗风。“
梁文景被这番歪理说得哭笑不得,正要接话,忽见姜曰广从书箱底层掏出个青瓷小罐:“这是家母秘制的醒神膏,抹在太阳穴可驱倦意。“
他指尖沾了点碧色膏体,顿时有薄荷混着冰片的清气弥散开来,“昨夜梁兄说背书时总犯困...“
窗外忽地刮进阵穿堂风,将书案上的《春秋》吹得哗哗作响。
姜曰广慌忙去按书页,衣袖带翻了笔洗,泼出半盏隔夜残墨。
梁文景看着地板上蜿蜒的墨迹,恍惚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赴考时的光景——那时他也是这般冒失,这般鲜活,这般眼里盛着整个春天的书生。
“贤侄若不嫌弃,便移步大堂,一同用些茶点。今日这饭钱,就由叔父来付,你不必挂怀。”
姜曰广刚要推辞,梁文景神色一正,和声说道:“贤侄莫要见外,你与我家小儿相识交好,今日你我相聚,伯父理应做东,再推辞可就生分了。”
梁文景笑着引客出门,回身掩门时瞥见梁良不知何时把《贞观政要》垫在了屁股底下。
他嘴角抽了抽,终究没忍心抽走那本可怜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