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管亥败逃,赵云来投
刘烨成功斩杀程远志,凯旋而归,常山郡内一片欢腾。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此起彼伏,对刘烨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这欢庆的氛围中,刘烨并未放松警惕,他深知管亥趁乱逃脱,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带来新的危机。
管亥带着寥寥数名残兵,慌不择路地逃窜,心中满是对刘烨的恨意与恐惧。他深知此次程远志的覆灭,让他们的势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不敢再在常山郡附近逗留,一路朝着北方奔逃。一路上,管亥神情沮丧,往日的嚣张气焰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看着身边仅剩的几个随从,咬牙切齿地说道:“刘烨,此仇不报,我管亥誓不为人!”
在逃窜的途中,管亥听闻了一个消息:在常山郡以北的真定县,有一位名叫赵云的年轻武将,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在当地颇有名望,身边还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热血之士。管亥心中一动,他想,若能拉拢赵云加入自己,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于是,管亥带着残兵,辗转来到了真定县。他四处打听赵云的下落,终于得知赵云正在县城外的一处校场练兵。管亥等人来到校场,只见校场上,一位英气逼人的年轻将领正在指挥众人操练。此人正是赵云,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威风凛凛。
管亥走上前去,对赵云说道:“久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我乃管亥,虽如今落魄,但麾下也曾有众多兄弟。今黄巾起义,旨在推翻这腐朽的东汉王朝,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将军如此英雄,何不与我一同举事,共创大业?”
赵云眉头微皱,打量着眼前狼狈不堪的管亥,心中对他的行径早有耳闻。赵云冷冷地说道:“你等黄巾贼寇,打着起义的旗号,却四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与那腐朽的朝廷又有何异?我赵云虽渴望为百姓谋福祉,但绝不会与你等为伍。”
管亥还想再劝,赵云却不再理会他,转身继续指挥练兵。管亥无奈,只得带着残兵灰溜溜地离开。
而在常山郡,一日,刘烨如往常一样在军营中巡查,与士兵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与训练情况。在与一群常山小兵交谈时,刘烨发现一个小兵虽身着普通兵甲,却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坚毅与聪慧。刘烨心中好奇,便多与他聊了几句。
交谈中,小兵提及了自己家乡真定县有个名叫赵云的人,此人武艺高强,为人仗义,在家乡组织了一些年轻人保卫乡里,很受大家敬重。刘烨听后心中一动,忙详细询问关于赵云的种种事迹。小兵将自己所知的赵云在校场练兵,带领众人击退山贼等事迹一一讲给刘烨听。
刘烨敏锐地意识到,这赵云或许就是自己一直在寻觅的人才。回到营帐后,刘烨立刻招来谋士商议。谋士听后说道:“主公,若真有如此人才,如能将其招致麾下,必能增添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今乱世,正是用人之际,此等英雄不可错过。”
刘烨听后,心中大喜,说道:“如此人才,我定要亲自去会一会。”于是,刘烨带着关羽、张飞,一同前往真定县。
他们来到真定县后,径直前往赵云练兵的校场。此时,赵云正在校场演练枪法,只见他枪出如龙,身形矫健,一招一式尽显非凡武艺。刘烨等人看得暗暗称奇。
待赵云演练完毕,刘烨走上前去,抱拳道:“久闻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在下刘烨,如今在常山郡抵御黄巾军,保境安民。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我欲匡扶汉室,还天下太平。将军如此英雄,何不与我一同为百姓谋福,共创一番大业?”
赵云打量着刘烨,见他气宇轩昂,身后关羽、张飞也是威风凛凛,心中已有几分好感。又听闻刘烨在常山郡抗击黄巾军,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不禁心生敬意。
赵云回礼道:“久闻刘将军威名,今日得见,深感荣幸。将军既有此大志,云愿效犬马之劳。”刘烨大喜,说道:“得将军相助,如虎添翼。今后我等齐心协力,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赵云当即召集自己的部众,跟随刘烨一同返回常山郡。一路上,刘烨与赵云相谈甚欢,刘烨向赵云讲述了自己的抱负与对天下局势的看法,赵云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两人越发觉得志同道合。
回到常山郡后,刘烨大摆筵席,为赵云接风洗尘。席间,众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婉清也出席了宴会,她看到刘烨又得一员猛将,心中为刘烨感到高兴。
然而,就在常山郡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朝廷的嘉奖使者也即将抵达。刘烨深知,这嘉奖背后或许隐藏着朝廷的深意,而周边郡县的威胁依旧如乌云般笼罩着常山郡。此次朝廷嘉奖会带来怎样的具体举措?刘烨又该如何借助这一契机,化解周边郡县的危机?赵云的加入又将在未来的局势中发挥怎样关键的作用?常山郡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一场新的风云变幻即将拉开帷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烨一边等待朝廷使者的到来,一边与赵云深入探讨军事策略。赵云向刘烨详细介绍了真定县周边的地形,以及他对加强常山郡防御的一些见解。刘烨对赵云的才能愈发赞赏,而赵云也对刘烨的领导风范和雄才大略深感钦佩。
与此同时,周边郡县的局势愈发紧张。一些郡县主张趁刘烨庆祝之时发动突袭,而另一些郡县则担心刘烨已有防备,且新得赵云,实力大增,贸然进攻恐遭失败。各郡县之间意见不一,争吵不断。
刘烨通过探子得知了周边郡县的情况,他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商议对策。关羽说道:“大哥,周边郡县人心不齐,正是我们分化瓦解的好机会。”张飞也大声说道:“俺老张带一队人马,杀他们个措手不及!”赵云则建议:“主公,我们可先礼后兵。派使者前往周边郡县,表明我们无意扩张,只愿保境安民,同时展示我们的实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刘烨沉思片刻后说道:“子龙之言有理。我们先派使者去,若他们执意要战,我们也有充足的准备迎敌。”于是,刘烨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谋士作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品前往周边郡县。
使者先来到了距离常山郡最近的高邑县。高邑县县令见到刘烨的使者,心中警惕。使者表明来意,称刘烨只愿与各郡县和平共处,共同抵御黄巾军残余势力,无意与周边郡县为敌。县令听后,心中虽有所动摇,但仍担心刘烨此举有诈。
就在使者在高邑县周旋之时,朝廷的嘉奖使者终于抵达了常山郡。这位使者宣读了朝廷的嘉奖令,刘烨因在抗击黄巾军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常山侯,并且获赐大量的金银财宝、粮草兵器,同时还被允许扩充军队。
刘烨领旨谢恩后,心中思索着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化解周边郡县的危机。他深知,朝廷的嘉奖虽表面上是对他的肯定,但也可能引起周边郡县更深的忌惮。刘烨决定大张旗鼓地展示朝廷的嘉奖,邀请周边郡县的官员前来参加庆祝宴会,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实力,让他们明白与常山郡为敌绝非明智之举。
然而,周边郡县的官员会否接受刘烨的邀请?这场宴会又将如何发展?刘烨能否成功化解周边郡县的威胁?赵云又将在后续的局势中发挥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常山郡的命运,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