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这天下看重的还是实力
当现实和梦境得以分清,刘备心中的一些执念也随之放下。
“备要的不是一地之安,是天下之安,是要让梦中之事不会在大汉的旗帜下发生!”
这一刻的刘备终于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他不再纠结于什么情义和大义,也不再纠结于救一地百姓,还是为天下而奋斗。
他就是刘备,在他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做到自己所能够做得最好,这就是他!
就如同他想要天下,但是也喜欢很多奢靡之物一样,后者并不能阻拦他前去寻找匡扶大汉的道路。
刘备很早就让人清理掉了自己的府邸,将那些歌姬舞姬也全部都遣散了。
如今更是将那些看着就非常奢华的物品全部都变卖了出去,然后换成钱粮去救济关中逃难的百姓。
这些东西,对于关中的逃难百姓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可刘备所代表的是一个态度!
当刘备都开始“变卖家产”了,河东乃至于河内弘农以及并州的那些豪族又如何能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与此同时,蔡家府邸之中,已经开始积累自己名声的蔡琰也同样拿出来了诸多细软和别人送到蔡家的名贵之物,全部变卖送往刘备手中。
自己更是亲自登上阁楼,邀请前来河东的诸多士子赴宴听她弹奏焦尾琴,并且讨论学问。
最后,请众士子慷慨解囊,救援关中!
从这一日起,刘备穿旧衣,废车架,出入简单以身作则。
刘备治下所有豪族也都默契的将自己所有的奢靡之事都全部藏了起来。
关起门来,酒照饮,乐照奏,舞照赏!
但在外人看来,河南之地乃至于整个并州都是一片简朴之风。
再配上刘备筹措出来的钱粮好处,一时间河东太守刘备的威望和名望再次提升。
就连刘协听到了这些消息之后,都说了几句夸奖刘备的话语。
虽然....刘协说这几句话的原因,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张飞在大战之中与强冲李傕军阵,最终差点刺伤李傕的缘故。
那一战张飞麾下兵马折损殆尽,张济和段煨的兵马折损大半,张扬差点光着屁股从战场上逃回来,吕布都中了一箭。
所有人都怒骂张飞这个莽夫,但所有人都记住了张飞的名字。
“吾乃燕人张翼德!”
这个名字在关中的战场上彻底奏响,玄黑甲胄配合上高大威猛的模样,手持丈八蛇矛策马狂奔的模样让所有亲眼见证了那一场大战的人都被张飞的勇猛所震惊。
那也是李傕和郭汜在正面冲杀的战场上第一次感受到威胁。
张飞的勇猛本就不逊色于吕布,最重要的是...
“这个黑鬼不怕死的么!”
身陷重围,四面八方全都是想要杀了他的敌人,张飞竟然连考虑都不考虑,直接选择继续冲杀!
这种决绝,这种凶悍,让李傕和郭汜仿佛回到了当年他们跟在董卓麾下的时候。
当初他们就是靠着这种不怕死的打法,才让天下人都怕他们。
而现在,吕布知道了逃跑,李傕郭汜知道了惜命,那个叫做张飞的家伙却让他们看到了本属于他们的那份儿血勇。
另一边,刘备将戏志才的后事安排好了之后便让贾逵驻守河东。
自己亲自前往太原郡和诸葛玄汇合。
这是两人第一次相见,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刘备亲自写了奏疏上奏陛下,请本就应该担任郡守的诸葛玄从豫章郡守变成太原郡守。
顺带在诸葛玄的带领下,亲自拜访了郭氏王氏两家,并且和他们相谈甚欢。
之后在郭氏和王氏两家之人的帮助下,刘备快速认识了不少豪族,更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刘备不喜欢李儒,直到现在他也不喜欢李儒。
而且李儒也不想搭理刘备,但却没有什么抗拒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李儒之间有了一些别样的“默契”想法。
刘备没有问策于李儒,但却将李儒一直待在自己的身边,去哪儿都带着的那种。
只不过李儒不同于刘琰,需要在酒宴上和他们交杯换盏,李儒只需要一动不动的跟在刘备的身边。
然后差不多的时候,刘备会说上一声。
“文优,走了!”
剩下的这些人自然会去看一看这个“文优”是谁。
等到他们知道了李文优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有些心思自然就该收回去了。
毕竟就如同当初戏志才对河东的豪族说过的那些话一样。
“你们会的,老夫都会,你们知道的老夫也都知道,甚至于你们不知道的,老夫也知道...”
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刘备这个新任的并州之主,他们自然会有一个衡量的。
刘备没有给李儒换一个名字,李儒也很直白的告诉刘备并不需要。
但凡小皇帝真的想要弄死自己,他当初都不好说能够逃得出长安,只不过那群人没想到他和贾文和能够掀起来这么大的动静儿。
甚至于李儒还和刘备打了一个赌。
就算是刘备身边真的站着李儒,就算是全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刘备身边的那个人就是李儒。
对于小皇帝来说,李儒也已经死了,死在了荒郊野外!
这就是小皇帝的“心胸”,说实话可比一般人都要更加的现实。
至于刘备,其实内心之中还有一个想法。
“河东距离关中很近,自己让李儒跟在自己身边,也是对于凉州的那些兵将有一个交代。
让他们知道,天下人都不想接受他们的时候,自己可以接受他们。
只要他们...乖乖听话!”
这不是戏志才给刘备留下的遗计,这是刘备自己想明白的东西。
利用自己所能够利用的一切,得到力量的同时,自然要放弃一些东西。
而这一次,刘备放弃的是自己后世之中的名声。
在这种状态之下,刘备进入并州非常顺利。
郭氏和王氏不但让郭淮,郭配,王凌,王晨等小辈拜访刘备,展露才华。
更是举荐了名士申屠备,王柔,李牷,令狐邵,温恢等人进入刘备府中听命。
也有太原名士王烈愿意加入修缮典籍的事情之中。
同时,河东河内两地名士,也在刘备的征辟之下,先后决定再次出仕大汉。
河内温人赵咨,河内郡修武人杨俊,河内郡怀县人王象,还有河东隐士焦先也愿意协助郑玄,管宁还有蔡琰重修大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