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全军覆没
此时的云台寨喊杀四起,箭矢如蝗,一支彪军正在攻寨。
攻寨之将乃是严毅麾下军侯李丑,守寨之将则是邹他留驻于此的别部司马邹况。
双方各领五百步卒,一攻一守,战况激烈。
处于交战中心的营寨西门,四五米高的木墙上插满了箭矢,上百具尸体横陈在寨门两侧,鲜血将地面染得殷红一片。
邹况至今没搞明白,这支从他背后发起突袭的敌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须知邹他行军时,曾派人仔细搜查过道场山和云巢山,莫说五百军,连个敌军士卒的影子都没看到。
那么这支突袭云台寨的部曲到底是从何处钻出来的呢?
这就要从严毅组织百姓撤离说起了。
事实上,严毅从未想过撤军,仁城是埋在乌运二城眼皮底下的一颗钉子,极具威胁,他必须在吴景军抵达前将其拔除。
所谓撤军,不过是为了护送仁城百姓前往运城,同时尝试诱敌野战。
为了拔除仁城这颗钉子,严毅准备了两套方案。
如果邹他始终闭门不出,他将亲统大军南下,阻截朱治军。而攻克仁城的任务,将由严白虎统领乌程之军来完成,必要时还会邀请许昭参战。
许昭虽然不愿与朱治正面为敌,但是参与攻克仁城,他是十分乐意的。
第二套方案就是以邹他出城野战为前提了,一旦邹他领兵出城,他将寻机将其歼灭,然后趁势攻克仁城。
为此,严毅在组织仁城百姓撤离时,将一支部曲藏在了云巢乡的某个偏僻里舍,用以拦截邹他军退路,确保能全歼敌军。
由于担心被邹他看出端倪,他只藏了五百人,也就是李丑率领的这支部曲。
为了掩护李丑部,严毅军直到临近黄昏,才完全撤离仁城,目的就是防止邹他有充裕时间搜查乡亭。
而邹他满脑子都是偷袭严毅,加上天色已晚,竟真的没有派兵搜查乡亭,只是重点搜查严毅军的行军区域。
当邹他亲率大军离开云台寨后,李丑等了两个时辰,估算时间差不多了,便毅然领军突袭云台。
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旦严毅无法重创邹他,李丑这支部曲随时可能遭受邹他主力的攻击。
然而李丑为了军功,也是顾不了这么多了,严毅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分明是寄予厚望,有意提拔,能否把握机会,就看他自己了。
他差一点就得手了,若非邹况对邹他有着绝对的忠诚,拼死抵抗,云台寨或许早已易手。
如今,李丑已是骑虎难下,为了尽早攻克云台寨,他已亲自披甲上阵。
邹况抵抗得很艰难。
严毅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居然在云台寨的寨门上做了手脚,使得李丑军毫不费力地推倒了寨门。
守寨士卒失去寨门保护,无险可守,完全是用血肉之躯抵御敌军进攻。
双方在营寨西门反复争夺,战斗已趋白热化。
李丑左臂中了流矢,血染衣袍,兀自领军猛攻。
就在守军渐渐不支的时候,邹他带着数十骑逃到了云台寨。
邹他万万没料到,自己一时起意留下的这支部曲,竟会在关键时刻救他一命。
如果他立即率领数十骑军支援邹况,极有可能会扭转云台寨的战局,保下这支守军。
然而邹他胆气已丧,一心只想着逃命,给邹况下达拦截断后的命令后,便带着数十亲卫骑卒匆匆逃向仁城。
邹况护主心切,拼死作战,居然再次将冲入营寨的李丑军逼退。
半刻钟后,姒青和樊毅率领一千军赶到,立刻从营寨东门发起猛攻。
守军遭受前后夹击,瞬间崩溃,守将邹况战死。
至此,邹他带出城的四千军全军覆没。
这场关乎仁城命运的夜袭与伏击之战终于落下帷幕,邹他军伤亡两千五百余人,降一千四百余人,严毅军伤亡仅五百。
邹他逃回仁城后,先将谢睿拘捕下狱,然后征召城中奴仆、民夫、罪犯,勉强凑齐两千五百军,紧闭城门死守。
严毅再次挥军包围仁城,由于攻城器械尚未运抵,暂时也无法攻城。
此时朱治军距离仁城的距离已不足四十里。
严毅随即下令徐盛、陈敢、韩杨、赵错等将率领两千精锐赶往仁城以南十五里的狮山,连同严舆领军增援的三千军以及范偃从运城带来的一千军,共计六千军,依山下寨,阻截朱治军。
而他自己则亲率包括降卒在内的四千军围攻仁城。
除此之外,严白虎麾下部将徐寿和王超率领的两千军也正从乌程出发,赶往仁城增援。
仁城邹府,邹他颓然坐在榻席上,面色灰白,眼窝深陷,铠甲下的单衣早已被冷汗浸湿,贴在背上,冰凉刺骨,他颤抖着手去解氅衣的系带,却发现手指僵硬得不听使唤。
逃回仁城后,他强打精神,在议事堂召集何恭等将,将防务处理完毕后,便独自一人坐在屋内发呆,已有半个时辰。
一名婢女小心翼翼地走进来,轻声道:“主上,沐汤已经备好了,主上先洗洗身子吧。”
“滚出去!”
邹他猛地摘下头盔,砸在毡毯上,吓得婢女连忙退到屋外。
他仍未从失利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心中充满懊悔和愤恨。
短短半夜功夫,辛苦多年积累的四千军便全军覆没,这残酷的现实令他难以接受。
回想交战的整个过程,邹他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恐惧。
他原本以为,即便突袭失利,自己也有机会领军撤走,但敌军从始至终都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仿佛一头嗜血的猛兽,一旦咬住猎物喉咙,在猎物彻底死去之前,就绝不会松口。
若早知面对的是如此可怕的敌人,他又怎会去以卵击石。
参军邹平这时步履匆匆地走来,面色阴沉如水:“大兄,严毅派来了使者。”
邹他沉默了一会,声音低沉地道:“去堂外架起鼎镬,把人带进来。”
邹平点了点头,走出屋外,命人搬来一口大鼎,鼎下堆满薪柴,鼎内注满清水,随着薪柴点燃,烈焰腾空而起,鼎内清水很快便被烧沸,发出咕咕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