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朕成了暴君

第50章 武举掩滞,军校

万历:朕成了暴君 样样稀松 2635 2025-02-15 09:17

  “没有李成梁的纵容,老奴想崛起是不可能的。”

  “而统一建州女真,是老奴崛起的第一步。”

  “明朝对女真人的策略就是分化瓦解,与蒙古人一样,不使其统一。”

  “但李成梁却任由老奴坐大,养寇自重的结果就是养虎为患。”

  朱翊钧不知道李成梁现在是否已经有了这样的心思。

  但辽东要引入其他镇将,不使李成梁一家独大,却是他已经做出的谋划。

  “希望戚继光能为朕推荐强将,改变辽东的战争格局。”

  朱翊钧一直工作了近两个时辰,才把辽东情况基本搞清记住。

  如此一来,明日宣召李成梁父子,便能言之有物,直指要点。

  “有点乱,还是自己不太熟悉这段历史。但询问李成梁父子,应该就能搞清楚。”

  朱翊钧已经准备用十年时间,将辽东打造成稳固的基地,以应对抗倭援朝。

  如果李成梁只是战功卓著,但却不能完成这个目标,也不会得到重用。

  甚至于,朱翊钧已经有了调离李成梁,另委大将前往辽东坐镇的想法。

  久镇一方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山头主义,朱翊钧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辽东将门军头是深怀警惕。

  其实,明朝出现将门是不可避免,皆来自于军户制和武官世职制的痼疾,造成了阶级的固化。

  什么军户、匠户、倡优等等,几乎都是世袭的职业,能够在后天加以改变的人不多。

  所以,祖辈从军,自己在军中还能得到照顾和提拔,代代传承,将门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比如李成梁家族,还有与李家并称的“东李西麻”的麻家,出色人物是麻贵。

  还有武将联姻,就又形成了另一种依存的关系。

  比如麻家,联姻对象就是马芳家族。

  马芳家族也是将门,马芳是嘉靖年间明军第一高手,有“勇不过马”的赞誉。

  而且,大明内部名将排名谱,马芳的名声还在“俞龙戚虎”之上。

  因为祖上传承,以及联姻而成为将门的。

  以后还会有祖家和吴家,代表人物则是祖大寿和吴三桂。

  所以,朱翊钧现在只能是暂时承认现状,并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渐杜绝根源。

  “武举也是选拔军官将领的一个途径,只不过,在军队中没有根基和人脉,很难冒头出彩儿。”

  “而且,如果没有退出机制,也没那么多官职可授。”

  朱翊钧在越来越了解大明军政财经吏治的种种弊端后,恼得直挠头。

  明朝实行武举制度,本来是为了收民间遗才。

  所谓“延揽英雄,广储将帅”,内可平定叛乱,外则抵御外侮。

  但从武举产生之日起,武举的选将功能就并不显著。

  武举出身者不仅授职低卑,且常常淹滞,其推用之途颇为不畅。

  而且,明朝对武举的授职不规范,低级武官出身的武进士一般只授予幕职及守堡等职。

  三科武举的推用更不待言,而武举人例不授职。

  所以,武举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影响力相当低微。

  嘉靖间,武举仕途停滞的现象就开始增多,大量武举候缺待职。

  而武举三年一行,旧科还未推尽,新科已开始淹滞。

  以至于,“武科谒选者往往淹滞至一二十年”。

  万历八年,兵部就指出了武举停滞,难以推用的现状。

  当年仅执籍待推者就达一百八十余,武举的停滞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武举设科本以取将,若只选不用,武举也便失去了其设立的意义。

  而武举推用艰难,许多出身武举之士待补京师,经济负担沉重。

  因为在武官的推用中,明朝尤其重视对世职的推补。

  武官推补的原则一般为“首重世职,次及武科,原不滥及白徒”。

  但明朝又开纳级之例,而内官、戚畹等常常奏讨、乞升、恩荫其子侄等亲属为武官,

  到了正德年间,武官人数已增长到了十万。此后,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

  所以,朱翊钧认为必须形成退出机制,使新旧交替正常进行。

  这样才会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也不使无能之辈尸位素餐,占着坑不拉屎。

  而且,朱翊钧并不只是想扩大武举来多方面选才,而是要建立军校,武举就是第一批学员。

  当然,他得是校长,给军校学生加个“天子门生”的头衔,在军队中也能好混一些。

  这还是开始,以后要不断地抽调各地的军中将领,到军校进修。

  一是学习和进步,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

  其次则是毕业后的调剂分派,尽量打破山头主义。

  陆军军校是第一步,以后还要建立海军军校,推动大明军队向正规化、近代化的转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朱翊钧命陈矩退下,慨叹着又拿起工部的奏疏。

  在京城搞房地产也不能全部面向商贾和富豪,也要照顾到低收入群体。

  没错,朱翊钧要工部调查京城内的贫民窟,要进行棚户区改造。

  简单地说,他想盖屋建房,作为廉租房来惠及百姓。

  在洪武年间,太祖曾在南京建屋两百多间,用来给无家可归者居住。

  后来,太祖又下令全国推广。

  曾经要过饭,太祖对乞丐的苦,深有体验。

  但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巨大的开销使得地方叫苦不堪。

  因为可行性不高,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永乐迁都,为了迁徙人口,使北京尽快繁华起来,才算是正式推出了“廉租房”制度。

  当时称之为“廊房”,在京城按照所处区域分为大中小三个档次。

  “大房”盖在北安门、宣武门、海子桥、钟鼓楼附近,共有四百四十三间;

  “中房”盖在西直门内,共有二十九间;

  “小房”盖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附近,共有三百二十九间。

  可以看出,“大房”都盖在繁华区域,“小房”在偏僻区域,而“中房”介于二者之间。

  租者三月交一次房租,租金也分三个标准。

  如果换算成后世的货币,“大房”月租一百七十四元,“中房”一百二十元,“小房”一百一十六元。

  便宜不?若是在后世,那些北漂族不得乐疯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