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朕成了暴君

第6章 想睡皇后,三辞三让

万历:朕成了暴君 样样稀松 2582 2025-02-15 09:17

  坤宁宫。

  皇后王喜姐赏了前来通知的张鲸,委婉地加以推辞。待张鲸走后,不禁犯起了寻思。

  万历大婚时才十四岁,王喜姐十三,在后世看来,都还是孩子。

  但对两人来说,虽然新鲜,却并没有什么感情,都有着不得不互相选择的无奈。

  对于万历来说,这都是两宫皇太后的安排。

  大婚之后,李太后便要搬离了乾清宫,万历期望能脱离太后的日夜监督。

  可对王喜姐来说,未尝不想做个普通的女人。

  但荣华富贵砸在身上,却也注定了她的寂寥和心酸。

  其实,王喜姐和万历一样,这庄严华丽的紫禁城,如同画地为牢,他(她)们都是这里的囚犯。

  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山珍海味等等,也无非是重复再重复。时间长了,精神的空虚和寂寞都是难免的。

  而大婚的新鲜劲儿过去,万历和王喜姐的关系便是若即若离,越来越是生疏冷淡。

  “好象过去一个多月了吧?”王喜姐轻叹一声,命宫人准备热水,她要沐浴更衣。

  王喜姐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树木微微泛绿的嫩芽。

  她不禁想起了刚刚大婚时,万历常带她游玩花园,言笑欢畅的情景。

  可惜,皇帝注定不是她一个人的。

  以前是她和刘昭妃、杨宜妃,万历八年,杨宜妃薨,只剩下她和无宠的刘昭妃。

  但马上,皇帝要册封九嫔。而且,这皇宫内的宫女、女官,在名义上,都可能是皇帝的女人。

  “那又如何呢?九嫔虽多,却还不是到此为止。”王喜姐苦笑了一下,转过头,看着宫人抱来了刚睡醒的女儿。

  朱轩媖,去年十二月生,万历的长女,王喜姐的嫡女。

  小女娃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咧着小嘴笑了,还要伸出小手去够。

  王喜姐脸上露出欢喜,上前抱过女儿,轻轻地拉住她的小手。

  女娃咯咯笑出了声,将小脸儿贴在母亲身上,熟悉而亲近的气息味道,让她感到温暖和安心。

  王喜姐抱着女儿,坐在榻上,听着女儿咿咿呀呀,满脸的宠溺,柔声地说着话。

  谁也听不懂谁的语言,但母女相濡,这些倒不重要了。

  王喜姐心里很明白,她的靠山不是女儿。但诞下嫡皇子,现在还看不到希望。

  可只要她谦逊有礼、孝顺贤淑,对待两位婆婆无微不至,恭敬有加,两宫皇太后便是她的依靠。

  准确地说,只有圣母皇太后,才能制约九五至尊的皇帝,使其不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温顺、端庄是她成功入选的关键,也是李太后最看重的一点。

  所以,只要得了李太后的欢心,她这皇后之位,便是稳的。

  皇后乃后宫之主,甚至可以称为国母。位高尊贵,可也束缚了王喜姐的言行举止。

  她要端庄谨慎,心胸宽广,不善妒忌,举止更要大方得体,那才是皇后的风范。

  因此,按照规矩,对于皇帝的侍寢要求,她必须要先推辞。只有皇帝再坚持,才能答应。

  而且,皇帝临幸皇后,事后还要将《起居注》报告给皇太后。

  若是其他嫔妃,就不要这些繁琐的礼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皇帝与皇后的亲近。

  此时,朱翊钧刚刚得到了张鲸的回报,对皇后的婉拒有些发蒙。

  “难道皇帝不是皇宫里最有阳刚之气的男人?好不容易下了决心,竟然被无情的拒绝了?”

  张鲸见皇帝一脸迷惑不解,赶忙提醒道:“皇爷,奴婢再去一趟,皇后千岁便不会再推辞了。”

  朱翊钧搜寻着记忆,终于找到了答案,不禁腹诽,翻了下眼睛,对张鲸没好气地挥了挥手。

  “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当个皇帝要三辞三让,收个礼也得推来推去。和老婆睡个觉嘛,也要虚伪一下,真没劲。”

  朱翊钧收起情绪,继续阅看着文书房拿来的奏疏题本。

  明朝的奏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个人名义上奏的奏折,称为“奏疏”,其他类都称为‘题本’。

  而“题本”里的内容多为公事,禀报皇上,或着是有公事需要皇上决定。

  朱翊钧自然不会无的放矢,他要文书房拿来的都是戚继光的上奏。

  对于戚继光和李成梁,朱翊钧更倾向于前者。但也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

  所以,他要先从侧面加以了解。看看戚爷爷对军事有何独到见解,是否能够托以重任。

  在朱翊钧的印象中,戚继光最出名的战阵是鸳鸯阵,使用了长枪、藤牌、狼筅等武器,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但朱翊钧认为,火枪火炮才应该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比如什么西班牙方阵、古斯塔夫方阵等等,都是介于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的过渡。

  毕竟沿海抗倭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火器的发展很快,战术打法也会有所改变和进步。

  据他所知,在抗倭援朝作战中,倭人的火枪在质量和装备率上已经超过明军。

  但倭人火器单一,而明军在重型远程火力上。也就是各种火炮,却是占尽优势。

  现在正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火药武器虽显出威力。但要完全取代冷兵器,条件还不成熟。

  同样,全部是冷兵器的装备,也是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如此看来,鸳鸯阵只是冷兵器的战阵,已经不合时宜。”

  “戚继光在蓟州建立车营,冷热兵器皆备,用来对付游牧民族,还算是不错的战术。”

  朱翊钧对此并不是很满意,可也知道,当时的热兵器还不到成熟的阶段。

  戚继光能将车、马、步协同训练,已经是很厉害的将领。

  而且,朱翊钧看出来了,戚大帅的长处更在于练兵,更擅长使用步兵。

  这可能也是南方和北方作战的区别,北方多用骑兵,南方河沼密布,步兵更适应复杂的地形。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虽然戚大帅在沿海抗倭功绩卓著。但在北方戍边,战功却并不突出。至少,比李成梁是差了很多。”

  尽管如此,朱翊钧对于戚继光的评价还是高于李成梁。

  这不仅是因为李成梁在辽东让老奴坐大,还有对天启和崇祯年间,辽东军队将门化的厌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