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朕成了暴君

第14章 工具人?宫人的悲惨

万历:朕成了暴君 样样稀松 2583 2025-02-15 09:17

  因此,张居正如果寿命够长,通过控制下面的官员,倒是有可能把皇帝架空。

  但想要谋朝篡位,却是绝对行不通的,还是先洗洗睡吧!

  而且,张居正如此才智,恐怕早就知道自己的改革得罪了一大批人。

  如果没有太后和内廷的支持,张居正别说压制百官,就是想像高拱那般回家养老,可能都是奢望。

  所以,是张居正需要李太后和冯保,而不是相反的结论。

  朱翊钧不无恶意地揣测着李太后的想法,是不是把张先生当成了工具人,看成了汉朝的晁错。

  若是改革成功就用着,失败则杀之以谢天下。

  否则,当万历清算张居正,甚至要掘墓挖坟时,为何没有一言谏之?

  张鲸偷眼看着专注工作的皇帝,不时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尽管守在殿外,不知道皇帝对刘守有交代了什么。

  但看刘守有离开时的神态,显然是不太对劲儿的。

  “难道是皇爷交代的差事没办好?或者是做了什么令皇爷震怒的事?”

  朱翊钧很专心地看着内阁的拟票,也是在学习,在熟悉政务的处理。

  大明疆域万里,子民亿兆,也只有重要的事情,才能够上达天听,也就是摆在御案上的奏疏题本。

  “如果没有耳目,朕能看到的,知道的,也就是下面官吏们上奏的,或者是他们想让朕知道的。”

  朱翊钧知道欺上瞒下的官吏肯定不少,怪不得某位皇帝曾发出感慨“天下最不可信的就是奏折”。

  对于那些官场老油条来说,该上奏哪些,又要如何措辞,都是极深的学问。

  比如“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这意思就有明显的区别。

  要不怎么说汉语博大精深,玩文字游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民族技能呢!

  也正是写得文绉绉的,朱翊钧对于阅览奏疏题本,感到有头痛。

  “幸好有节略,有拟票,让朕能轻松不少。”朱翊钧轻抚着额头,暂时休息一下。

  记忆在融合,或者说是后来的灵魂吞噬了万历这个倒霉蛋儿的。

  这让朱翊钧又多了几分自信,毕竟有了万历的知识,不会再对文言文之类的奏疏和题本感到生疏。

  对于臣子们的礼仪,以及称呼说话,朱翊钧也基本掌握。

  当然,也不必做到和原来的万历一模一样。

  人总是在变的,只要不是突兀的剧变,也是正常的事情。

  永宁公主的亲事,朱翊钧既然已然交代给刘守有访察,自然不用再去费心。

  毕竟,冯保领了差事,还是要上报给太后和皇帝。

  他能蒙蔽太后,却骗不了皇帝,只要仪宾有问题。

  朱翊钧也很无奈,现在能做他耳目的,除了不太确定的刘守有,还真是无人可用。

  其实,冯保也是忠于皇家,或者说是忠于皇帝的。

  他执掌东厂,若有悖逆谋叛,肯定不会姑息。

  但冯保错就错在被捧得太高,忘乎所以,狂妄自大,专横跋扈。

  而且,他贪婪敛财,这就让朱翊钧不能容忍。

  “如果换掉冯保的东厂督公,继任者还会贪财索贿、损公肥私吗?为什么太监多爱财,留给谁用呢?”

  朱翊钧抬起眼帘,用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旁边侍立的张鲸。

  张鲸不明所以,谄媚地笑着,“皇爷,您有何吩咐,奴婢这就去办。”

  朱翊钧摇了摇头,有些迷惑地问道:“张伴,宫中太监年老或有疾,离宫之后,有何去处,又如何生活?”

  张鲸愣了一下,神情复杂,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朱翊钧皱了皱眉,沉声道:“尽管言说,不得隐瞒,亦不可胡编乱造。”

  张鲸赶忙躬身禀奏,“皇爷既想知道,奴婢便详述一二。一般来说,有三个去处:道观寺庙、投靠亲人、干儿养老……”

  太监在宫里有吃有喝,按照品级还有月钱粮米。

  但出宫之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又没有一技之长,多数的生活都很凄苦。

  如果是冯保那样大太监,有房又有地,还捞了巨额财富,自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

  但多数太监熬到出宫,品级不高,也没有多少积蓄,养老就很困难。

  因为太监通常都出身贫寒,在深宫几十年,与亲人故旧多失去了联系。

  况且,太监作为无根之人,家族往往不愿意接纳他们。死后,也不允许埋进祖坟。

  所以,太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了。

  首先,太监从年轻时就要开始攒钱,打算到寺观养老的,便要先给寺观捐钱捐地。

  毕竟,寺观也不是慈善机构,想去养老,就会收留。没有贡献值,人家凭什么让你白吃白住?

  如果是投靠亲人,那也得有财产,人家才可能给你养老送终。

  干儿养老与投靠亲人差不多,有些太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会收一个或几个干儿子。

  等到老年之后,就指望干儿子给他养老。同样,手里也得有点积蓄,干儿子才会更有良心。

  总而言之,不管哪个去处,没钱没财产就玩不转。

  如若不然,太监的晚景必然凄凉。很多太监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甚至是冻饿而死。

  朱翊钧静静地听着,直到张鲸讲完,也未置一词,而是陷入到了长久的沉思之中。

  “虽然并不能因此而原谅太监的贪婪,但要是解决了太监的后顾之忧,或许能够杜绝这种恶习的产生。”

  “就如同文官们喊着俸禄低,无法养家糊口,为自己的贪腐找到了借口和理由。”

  “涨了俸禄,可能遏制官员的贪渎之风;如果还犯,那杀之剐之,剥皮揎草,也就名正言顺了吧?”

  朱翊钧思索着,分析着,认为可以进行尝试,权当作改革的一部分。

  由太监又想到了宫女,朱翊钧发现,这好象是比太监还要更加悲惨的一个群体。

  明朝初期,宫女一般都是四五十岁才能出宫。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宫女的入选与放出都没了标准,完全取决于帝、后的心情。

  而且,明朝宫女的生活十分艰辛,简直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她们一旦入宫,很难再与家人见面,很多宫女都在宫中度过大半生的时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