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朕成了暴君

第67章 bug,还是有bug

万历:朕成了暴君 样样稀松 2733 2025-02-15 09:17

  你得有充裕的资金,要有粮库储存,在收购中还得保障检粮等环节的公平。

  所以,朱翊钧提出来,自己便基本上给否决了。

  实在是做不到啊!

  而且,这岂不是又回到了“一条鞭法”实施之前的状态,直接交粮纳税啦!

  至于利用国家强制力,压迫粮商按保护价收购粮食,被朱翊钧列为中策。

  如果实在啥招儿都不行,也只能如此。

  第三个办法则比较实际了,就看大明财政能不能多支撑几个月。

  简单地说,就是把交税的时间延后。

  比如三个月或四个月,甚至半年,给农民充裕的时间,以较合理的价格卖出粮食。

  说白了,朝廷要联手农民,和奸商们打一场时间之战。

  我能在你们压价期(通常是一两个月),忍住不卖;

  你们数月不收粮食,还能维持正常的经营吗?

  而且,朱翊钧准备下旨,命地方官府整顿或重建常平仓。

  明代官办的常平仓,也称预备仓,主要分布于地方州县。

  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就择本地年高笃实民人管理”。

  仁宗、宣宗时期预备仓发展较好。

  但由于仓储粮食未得到及时补充,宣德末年后便陷于迟滞。

  明代中期曾在全国范围整顿预备仓,相关制度逐步完善。

  而随着明中后期政府腐败,预备仓又逐渐陷于停滞。

  有了常平仓,粮价低时可收储,粮价高时可出售。

  这样一来,常平仓便不仅是备荒,还有了调节粮价、遏制奸商的功能。

  张居正看到这里,不禁击节赞赏。

  凭现在大明的家底,确实具备实施的条件。

  况且,这只是在北方数省施行,对大明财政影响有限。

  按照皇帝的意思,就是有困难,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至少也要延后三个月。

  经过十年改革,大明财政已经摆脱了赤字。

  现在太仓存银达到七百多万两白银,存粮达一千三百多万石,足以支撑国家数年的开销。

  张居正一直在处理着朝政,对这些情况和数据非常了解。

  沉思良久,他提笔落字,给皇帝回写书信。

  “延期缴纳赋税,惠及万民。万岁英明睿智,微臣万分钦佩。”

  “然南北皆为大明,百姓皆为大明子民,只惠局部,不显万岁仁德。”

  “微臣以为,北方可延期四月,南方亦可酌情延期一月。”

  张居正停下笔,再次估算了一番,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这还是有余地的,真要继续跟奸商干,半年也可延得。

  效果肯定是有,达不到尽善尽美,可已经是最好最实际的解决办法。

  对于农民来说,则是极大的利好。

  不能说解决所有农民的所有困难,但多少能缓口气。

  银贵钱贱的问题,朱翊钧也想出了办法。

  当时百姓兑换银子的渠道很少,或是黑市,或是钱庄,或是在交易中出入。

  大明官方规定了银钱的兑换比例,却没有官方的兑换机构。

  所以,虽然名义上是一两银换一千文,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朱翊钧先想的办法就是增设官方兑换机构,至少在县一级,能让老百姓兑换。

  当然,朱翊钧没把延伸想法告诉老张。

  先是官方兑换机构,再逐渐增加功能,向银行进行过渡。

  而银两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是在不断变化,或上升,或下降。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官方兑换是否也跟着浮动。

  不浮动的话,与市面上就会形成价差,肯定就有奸商趁机转手套利。

  比如市面上是一两银兑换一千二百钱,奸商拿一千钱从官方换出一两银,再转手赚它两百文。

  毕竟,来兑换银子的不可能甄别身份。

  分不清是要缴税的农民,还是要套利的奸商。

  甚至可能出现奸商合起伙来进行挤兑。

  他们把官方机构的存银全部换走,又垄断了银钱兑换市场,能为所欲为了。

  但要跟着市面浮动,就相当复杂。

  地方不同,时间不同,浮动的幅度谁说了算呢?

  还是有bug,容易被贪官奸商所利用,成为敛财害民的工具。

  看到这里,张居正已经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皇帝身居九重,竟然把人性洞悉到这种程度。

  贪官奸商的道道儿,几乎被皇帝全部看透。

  简直是一撅屁股,皇帝就知道他们拉几个屎蛋。

  “万岁很苦恼啊,殚心竭虑,依然没有找到十全十美的解决之道。”

  张居正万分钦佩,却也挠头,想不到完善的办法。

  但剥削压榨北方老百姓的两大手段,已经被破解了一个,也算值得欣慰。

  “退而求其次,也是审慎之举。至少,能减轻百姓的负担,少骂几句一条鞭法。”

  张居正思虑再三,无奈地摇头,不得不接受皇帝所提出的不完美办法。

  所谓的不完美办法,就是按照官方的兑换比例,银钱全收。

  老百姓有银子交银子,有铜钱交铜钱,不让中间商赚黑心钱。

  说白了,是朝廷背上了所有。

  bug依然存在,就在于各地官员如何操作了。

  他们可以根据市面的兑换比例,选择上缴国库是多用银子,还是多用铜钱。

  反正,对此朱翊钧是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与其让奸商贪官盘剥百姓,不如朝廷吃亏。

  “即便不完美,也限制了贪官操作的空间。”

  张居正对此还是很赞赏,至少他想不出这办法。

  而贪官再怎么动手脚,也是有限的。

  全交银子,或全交铜钱,一眼就看出有问题,傻子才会那么干。

  至于贪官的惯用伎俩,也就是火耗问题,朱翊钧决定暂时不动。

  改革要一步步来,治贪反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朱翊钧认为明年科举扩招后,后年便可以大举肃贪。

  “扩招?!这还真是个新名词。”张居正笑了,但觉得很贴切。

  大批的新科进士入仕为官,能补充肃贪造成的官员缺口。

  新入官场的他们还没被染缸污了心灵,且建功心切,又能成为查贪肃贪的利刃。

  没有贪官落马,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的实缺,这也是动力的源泉。

  以新官反旧官,朱翊钧的思路不算新颖,但看来很实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