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朕成了暴君

第64章 一条鞭法,打补丁

万历:朕成了暴君 样样稀松 2629 2025-02-15 09:17

  这就出现了很尴尬的现象,原本实施新政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结果负担却更重了百姓。

  “如果铸造银元并流通,岂不是就杜绝了火耗这个苛政?”

  朱翊钧老早就想过此事,一直在调查研究,琢磨其可行性。

  因为在清朝雍正年间,推出了“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雍正想得挺好,那就是让官员们将火耗银子也一同上缴国库。

  作为补偿,清廷会给那些清廉的官员们一笔养廉银子。

  也就是说,只要官员们不去贪污火耗,他们就能够获得养廉银。

  养廉银的标准挺高,是官员俸禄的十几倍。

  最高的是总督,有一万三千到两万两,连知县也有四百到两千两。

  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效果不错,百姓们缴纳的税的确是少了。

  但时间一长,官员们灵活的头脑又开始琢磨道道儿了。

  哎,你说能不能既拿火耗,又拿朝廷的养廉银呢?

  于是,这帮人不仅继续压榨百姓,而且还去骗一笔养廉银。

  从小规模到群相效仿,蔓延速度非常快。

  到了雍正朝后期,老百姓的负担恢复原样儿,并且还加重了。

  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反倒是滋生了地方官员们更加贪婪的行为。

  正是有鉴于此,朱翊钧觉得还是要铸造银元。

  如此才能一劳永逸,不给贪官们什么念歪经、起坏心的机会。

  “按银九铜一铸造主币,一两银币的铸费差不多要一钱,越造越亏。”

  “银七铜三的话,只是小赚。”

  虽然降低成色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主币的定位是本位币,无限法偿。

  所以,又不能大幅降低主币成色,那就只能从辅币中想办法。

  但铸造辅币的溢价太高,民间私铸将会泛滥,难以控制。

  拿着笔算了一会儿,朱翊钧叹了口气,有了初步的决定。

  “什么事情都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啊!“

  主币银九铜一,辅币银七铜三,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降低一些。

  这样虽有所盈余,远不像朱翊钧原来想的那般利润丰厚。

  可惜,好好的宝钞,被玩废了。

  否则,以国家信用发行并流通的货币,才是发展的潮流。

  “好在张居正贡献了十几万两银子,能继续加快进行什刹海和朝外关厢的建设开发。”

  “工程干得越快,资金回笼越多,朕的手头也能松快点。”

  朱翊钧起身活动着胳膊腿儿,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大量铸造银币并发行流通,今年恐怕是不行了。

  但可以逐批铸造,先从京师开始流通,随收随铸,越来越多。

  主要是现在手上的存银太少,就算抄了冯保的家,也是远远不够。

  而且,大明缺银缺铜。

  光是依靠外来流入的白银,实行银本位制,也让朱翊钧有些隐忧。

  “或许,朕有些多虑了。何况,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既然银子已经成了货币,且得到了朝廷和民间的认可,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看来,抗倭援朝只是将倭人击败,还不是最终目的。”

  “趁其病,要其命。倭国可是有着银山,花费再大的代价打下来,对大明的发展都是有利无害。”

  朱翊钧走到殿门前,望着外面的景物,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穿越者根深蒂固的执念,不把小本子给灭了,好象白穿越一回似的。

  何况,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把侵朝的倭人主力尽歼于朝鲜,丰臣秀吉再一咽气,倭国就是内战混乱。

  明国趁胜而进,就是不能一口把倭国四岛都吞了,也能把银山啥的给抢过来。

  当时世界上两大产银地,一个美洲,一个就是倭国。

  就在大明眼皮子底下的巨额财富,不抢过来就太说不过去了。

  朱翊钧走出殿门,蹓跶到花圃,看着清出的一小块地方,那里有盛开的小白花。

  “人这一生啊,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都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直到咽气闭眼。”

  但大明的问题太多,朱翊钧现在都有些精神疲惫,主要是心太累了。

  “处处积弊,不知道那些大臣们怎么就视而不见,混吃等死的。”

  朱翊钧叹了口气,还是得解决问题啊!

  现在,还是得想怎么给“一条鞭法”打补丁,别再残民害民了。

  朱翊钧沿着甬路漫无目的地走着,思考着。

  几名宫人随侍在后,脚步放松,不敢打扰皇帝的沉思。

  一条鞭法在南方试行,效果不错,这才在全国推广实施。

  但南北的经济差异,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其在北方遭遇到了水土不服。

  南方经济较发达,工商业发展得好。

  所以,南方百姓耕种的少,打工经商的多。

  如果是按实物缴税,不种地的百姓还要花钱去买粮运去官府,麻烦。

  就是种地的百姓,出卖农产品,兑换银子,也容易。

  而且,南方的银子在市面上流通得也广,数量不太缺,也就少有银贵钱贱的现象。

  但在北方,百姓们还是以传统农耕为主,工商业和经济的发展远不如南方。

  所以,老百姓面对一条鞭法,就存在着两大困难。

  一是市场小,不够活跃,导致粮食不好卖;

  特别是秋收后,急着卖粮换银子交赋税,就只能接受粮商压价的盘剥;

  其次是银子少,老百姓日常花用都是铜钱。

  缴纳赋税时,老百姓就要把铜钱兑换成银子。

  这个时候,除了粮商压低粮价,还出现了银贵钱贱,老百姓又要被压榨一回。

  “应该还有官商勾结,才能完成这两个环环相扣的压榨程序。”

  “至少也是官府不作为,没有对粮商的监督,也没有对银钱兑换比例的监管。”

  朱翊钧发现了,但凡是积弊,肯定跟官员扯上关系。

  由此可见,刷新吏治、整顿官场有多么的重要。

  没有好官,啥好政策到了下面,也会被故意曲解,实惠落不到百姓头上。

  所以,解决的办法虽然有好几个。

  可朱翊钧还要权衡分析,找到贪官奸商操作空间最小的那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