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次的点将有些出乎任然的意外,因为他的印象中那杨戬并没有为先行官的,为何今日的四位先行官分别是杨戬、哪吒、黄天化、雷震子,督粮官为土行孙、韦护、郑伦,其他就是各路将军,任然为左军师,龙吉由于没有嫁给那洪锦就不在点将范围。
待四骏八贤各路人马集结完毕,姜尚便与武王兵马开拔,而西岐内事交于散宜生上大夫,外事交于黄飞虎的父亲黄滚。西岐开拔五十万兵马兵发朝歌。
任然属于军师与帅营一起,龙吉公主属于女眷与那王后在一起居住,大军开拔兵马萧萧,旗帜展展,风声赫赫,分前军、中军、后军。当然这些事不在任然的管辖范围,他是军师,作用就是想起来了,就参谋下,想不起来就不说话,打仗也不用他上。
所以今日任然就与武王在中军内与那武王友好的交流着,武王也不在意这是起兵讨伐殷郊的国家,任然也不在意那武王的身份,借着任然属于储君的身份,许多别人不敢说的话题他都能与那武王商谈。
使得那武王兴奋大增,因为有些话题,他不能与那丞相说明,自己也亲近之人无法参与这事,使得武王已经有了孤家寡人的迹象,而任然却没有这些顾虑,对于周朝的用人制度,钱财制度,商业制度,税收制度,征兵制度,屯田制度任然都能说上一个,特别是任然说出一个制度是为了维护朝代稳定存在的,并且是一直变化,更要是徐徐渐进。
丞相是管兵事,在用人上还是延续着以往的制度,从贵族里选出。任然没有反驳这个制度,因为统治阶级就是这些,所以任然只是提出增加不是贵族的用人,起码有人能挟制处大贵族的成长。
钱财与商业制度,任然没有多说,因为就没有多少商品,基本存在以物易物的情况,所以不适合激进的本位币。
所以随着任然的先进思想一点一点传输到武王那里,他兴奋的眼神中,充满了激动,要知道这个时候有武人,有仙神,有文人,但是对于这些东西他们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一个新的方法,而任然的那些观点,是经历了历史变迁的时代见证的,所以虽然有些看似简单,但是武王深想下来,却是很有韵味。
例如那屯兵制,一下就解决好多问题,第一解决了小诸侯兵马问题,第二解决了兵马粮食问题,第三解决了兵马长期稳定问题,第四,也许那粮饷也能保证。
所以一路上,看着武王与战王亲切的交谈连那饭食都忘记,这才使得王后商君上前提醒。随后的日子任然数着时间过日子,几十万大军的行军和粮草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八百诸侯约定于孟津会军,西周这边需要通过三山关、临潼关、穿云关、界牌关、汜水关,按照现在的距离计算约七百公里。
任然知道这个距离按照一天行军二十公里,也需要一个月,但是大军因为人员过多,加上期间五关阻碍,没有半年时间到不了那成汤。
就这样走走停停到达了那金鸡岭附近之时,忽听传令兵来:“金鸡岭总兵孔宣在咽喉之地安营扎寨堵住我军去路。”
在陪同武王大帐内的任然一听是那总兵孔宣带十万军马前来抵挡西周,没有吃惊,因为他知道这一关是跑不掉,不过任然的思想现在不是想孔宣的事情,而是这商朝兵马真是够多,那张山是十万,那洪锦是十万,现在又是十万,哪里来这么多兵马的?
还有那西周也是五十万大军,也是让任然咋舌。因为现在的西周西岐属于在陕西那一带,那里是面食还有小米、高粱等作物,都是望天收的农作物,基本上亩产也就不到几百斤,就按照一人一天一斤的量,这些粮食五十万人吃要运到什么时候,当然这事封神时期,任然就没去考虑那些夸张地方。
随着那孔宣的安营扎寨,西周兵马也停驻不前,在营帐内各路人马齐聚一堂,任然作为军师安坐一旁,冷眼旁观。
随着姜尚点齐兵马后,任然却是暗暗摇头。别人不知这孔宣厉害,那任然不知道吗?那孔宣是何人?他乃是天地间第一只孔雀,是那凤凰与那阴阳二气相交所生。如果只是这些也就算了,自从那女娲补天前,整个世界只有一族那就是妖族。
经历漫长的成长,妖族分为三个最大的实力,走兽势力以麒麟族为首,飞禽势力以凤凰族为首,那鳞甲族以龙族为首,势力的成长总是经过相互的碾压,经过三族大战后,龙族退守海域,凤凰族死伤惨重,只剩数人沉睡在南方地壳火山内,镇压地壳火山。
而孔宣就是那绝代强者凤凰的后裔,所以先天身带大神通,有大五行神光变化,可刷先天之下之物。
并且那孔宣还是那暗自守护成汤的守护国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孔宣正是那个玄鸟。可以说如果在成汤谁是那第一人,不用说那孔宣便是。
当下随着四位先行官出马,那成汤的孔宣只是派遣偏将出手,杨戬八九玄功,身旁上古细腰犬,直接将对手胳膊咬掉。哪吒上来三头六臂一个金砖加乾坤圈就把对手打的是脑筋崩裂。雷震子张开风雷双翼,手中黄金棍重若千斤,从天而降,借着黄金棍的力量将对手连人带马砸成肉泥,有种以力破巧的感觉。最后那黄天化,在交手中一个火龙镖就将人打下马来。结果被这几人被西周给大杀四方,落荒而逃。
看到他们的战绩,姜尚微笑的摸着自己的胡子,“看来西周大兴呀。”任然听到白眼一翻,等着大惊把。
后面发展果然没出任然所料,随着四位偏将的战败,那孔宣亲自出马,看到对方一人,哪吒与雷震子一上一下,夹角攻击,看了上了二人,那杨戬与天化便未出手,等着他们凯旋而归就是。可惜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