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次招募的都是正规军,军队出征没有辅兵不行,所以在轮戍兵里选出了俩万辅兵,辅兵的待遇比轮戍兵好但比禁卫军差。
都准备就绪后,黄飞虎带着俩万禁军和一万辅兵再加上大商境内轮戍兵的配合,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
因为是在大商境内,粮草由各地官府支援一部分,所以倒是不需要多少辅兵。
送走了出征将士后,帝辛想去看看那群铁匠搞的怎么样了,过来后他大失所望,上次来没什么进展,这次来还是这样,这都过了多长时间了,这让他很恼火。
这次帝辛可没那么好的脾气,把铁匠门一顿臭骂,骂完后也知道这事急不得,正准备离去。
谁知道有一个工匠建议他到边关城池去招募铁匠,这让他很疑惑,边关的铁匠难道比朝歌的好?
最后总算弄明白了,原来边关将领一直都有防守压力,所以他们自己也会招募工匠打造武器。
在战场形势的高压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这点他懂,不是有人说过:“战争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最好动力吗?”
可是他感到奇葩的是朝廷竟然允许将领们私自研发武器。
自己没有掌握的技术地方掌握了也就算了,而朝廷这么长时间了却没有想办法弄到手,军国利器就这样被别人掌握,让他很无语。
帝辛同意了那个工匠的提议,还给了他不少赏赐。
回来后下旨让边关将领把有关工匠都送到朝歌来,通知他们以后的武器由枢密院军械司提供。
如果武器有特殊要求可以向朝廷奏请,明令不允许地方将领私自招募工匠。
想到既然朝歌城的工匠不靠谱,为了不错过人才,又下旨向整个大商招募工匠,俸禄给的很高。
又想到四大诸侯常年面对外族,会不会武备也比自己好?
想到这,就让他不放心了,命令费仲还有尤浑想办法从四大诸侯那里弄工匠过来。
忙完了工匠的事,帝辛又看了尤浑送来的情报,非常生气。
他千叮咛万嘱咐去年过年期间不能饿死人,不能冻死人,有些地方官吏这么点事都做不到,看样子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了。
最让他不能理解的是其中一个叫麟县的县城,一个冬天饿死冻死的竟然有一百多人,他简直不能想象这是怎么发生的,还以为那里发生天灾了。
帝辛发火了,让他们尽快查清楚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饿死冻死的人。
没过几天就有了回复,帝辛看了奏报后久久无语。
自从地方官吏收到天子的这道旨意后不敢怠慢,毕竟现在的天子的威望很高。
而且去年刚杀了那么多官吏贵族,所以在这件事上是下了功夫的。
专门派人给那些一看就知道什么都没有的贫民发放粮食还有冬衣。
不仅如此,他们比帝辛自己的送温暖行动做的更加好,每隔几天都还要派人去看看哪家有困难的。
然后会派人给他们送点粮食,有些有责任心的官员还会送点肉食过去。
甚至有的县官每隔几天都会亲自下去查看这件事情做的怎么样了,可以说该做的他们都做了。
为什么还会死这么多人?
看了情报后帝辛才知道死的都是奴隶。
有可能官吏们觉得奴隶不能算人,有可能他们觉得奴隶是别人的私人财产,所以地方官吏都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任务。
按照费仲还有尤浑的汇报的数据来看,今年死的还算比较少的。
主要是去年修路帝辛给奴隶们发了钱粮,不然就不是自己看到的这点数字了。
要说奴隶是贵族的私人财产,他们也会好好珍惜的,可是死去的奴隶都是老弱病残,留着只能浪费粮食,奴隶主们就选择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他想严惩那些官员,可是又觉得不对,毕竟这次死去的奴隶中,属于朝廷的奴隶也不少,这让他怎么惩罚,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而且奴隶地位低下,大商律法规定奴隶是私人财产,私人财产贵族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谁也不能多说什么,自己要以此惩罚的话就不能让人心服。
考虑了半天还是放弃了,可是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帝辛左思右想,想出了几条。第一就是朝廷以方便管理为借口来统计奴隶的数量。
第二就是规定不得随便处死奴隶,给出的理由是奴隶为大商种地还有打仗,除了是私人财产外也是朝廷的财产,要处死奴隶也要由朝廷决定。
为了让第二条能真正实施,他又想出了第三条。
朝廷大量赎买奴隶,以前的老弱病残,奴隶主们都让他们自生自灭,甚至有的人道处理了,现在朝廷都会出钱赎买。
第四就是所有直属于朝廷并且劳作已经三年以上的奴隶全部解除奴籍,让他们去开垦荒地。
不过帝辛又规定开垦的土地他们只能得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分给当地百姓,最后三分之一归朝廷。
并且最高上限只能得十亩土地,也就是说每户奴隶家庭最多能开垦三十亩地,至于田税和百姓都一样。
之所以这么规定,还是老问题,就是水利设施不到位,能开垦的不多,再加上奴隶天然被看不起的属性,这样就会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从而引发冲突。
帝辛为了让奴隶更好的融入当地,才让他们出一部分,朝廷也出一部分,来分给当地百姓。
这件事在朝廷上没什么太大争议就通过了,对处死奴隶要朝廷同意大臣很有点意见。
但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除非没有用了,不然他们也不会随便处死奴隶。
至于朝廷赎买老弱病残的奴隶,他们是举双手赞成的,每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劳作的奴隶也有不少,现在能卖给朝廷有什么不好的。
关于朝廷释放奴隶,他们表示关我屁事,只是感觉天子对奴隶太好,让他们不是滋味,那些低贱奴隶有什么值得可伶的。
只有几个忠直的大臣担心朝廷人力不够用,可是想到朝廷连徭役都能改成有偿劳动,就什么都没有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