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志异》
作者:张一贫
第一百五十四章·青冥王朝家天下(一)
书接上回。
宇仙造极,北俱芦洲界青冥王朝二皇子,四岁被册封为仲亲王,六岁进宗学识文断字,七岁开窍习得大皇庭,震惊宗室,十岁开瞳界,修得三瓣大皇庭,十二岁被晋封麒麟宫仁王,十三岁进入稷上学宫学习文武三年,十六岁跟随时任征西将军薛仁赞,平定各地六藩之乱余党,凭实力在军中崭露头角,十七岁跟随时任征东将军卫锵,荡平东境匪患盗贼,赈灾济贫,在百姓心中威名远播,贤名声望日增,十八岁跟随时任征北将军杨玄策,扫平分散在北疆的魔界残余势力,十九岁跟随时任征南将军岳精忠,在南海与海妖一族作战旗开得胜,在军中磨砺四年里,立下了赫赫战功,令三军敬畏。
二十一岁亲自挂帅出征抗击魔界入侵,历时三年,大胜而归,二十四岁因战功卓著被晋封凯旋王,加封天霸上将,手握青冥天下半壁江山,独掌青冥十八州之庚金、缘木、若水、离火、率土五州八十万兵马大权,北俱芦洲权倾天,独霸一方谁比肩,位列同辈四大亲王之首,地位堪比太子,在军中势力威望,对比诸王及将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俱芦洲界青冥王朝已历七世,开国帝君青冥太祖武德皇帝宇仙洪宙,原为宇仙一族旁系分家庶子,自小志向远大,胸怀宽广抱负,因竞选族长失败,不甘屈于人下,率家族分支本脉子弟及门客,一共二十八人离开宗家星宿垣,来到被称为神佛禁区的北俱芦洲界。
彼时的北俱芦洲界妖魔横行,满是奇人异士,是神佛畏惧之地,无人敢踏足此大陆,没有文明,野蛮落后,宇仙洪宙在此入世起兵,驱除妖孽,灭魔屠怪,在霹雳州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教化黎民,历经春秋寒暑三十三载,征伐五夷,剿讨四蛮,逐鹿北俱芦洲界,扫荡群雄,威服八荒,安镇四海,一统北俱芦洲界大小近百个蛮夷部落,成为北俱芦洲界有史以来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第一人。
宇仙洪宙整合土著,效仿南瞻部洲界九州之制,划分北俱芦洲为青冥十八州之雏形,即为旭日、月轮、流星、良辰、庚金、缘木、若水、离火、率土、朔风、雷霆、烟雨、庆云、照雪、雾川、露华、霜泽和霹雳十八州,设十八王城,铸十八王鼎,分辖三百六十五个郡,建都天京城,开创青冥王朝,北俱芦洲界又称青冥大陆,自此家天下。
青冥王朝宇仙一家虽名义上统御十八州,但实际控制不过九个行政州,即朔风、雷霆、烟雨、庆云、照雪、雾川、露华、霜泽和霹雳九个州。
而旭日、月轮、流星和良辰四个州属于原住民世族门阀控制的直辖州,世族门阀树恩几代,门生故吏早已遍布朝野。
庚金、缘木、若水、离火和率土五州属于几十个土司自治附属州,这五个自治州几十个土司只在名义上归附青冥王朝,听调不听宣,因为这五个自治州自外向里包裹着其他十三个州,属于离青冥大陆中原腹地最远最荒凉之处,山地广阔,多是穷山恶水之地,尽是土著蛮夷部落,且多与魔界接壤,民风彪悍,崇尚勇武,好勇斗狠,桀骜不驯,四周由星星海阻隔魔界,十分不好控制,直到宇仙造极恩威并重,刚柔并济,方才被掌握。
宇仙洪宙功高震古今,雄才烁乾坤,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其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是宇仙洪宙临终前为青冥王朝后世之君定下八大‘宁死铁律’:宁死不迁都、宁死不称臣、宁死不纳贡、宁死不和亲、宁死不割地、宁死不赔款、宁死不欺民、宁死不投降。
宇仙洪宙被修真界的界皇女帝提龙婆封为统领北俱芦洲界的青冥大帝,与东胜神洲界赤霄大帝䦹神一族、西牛贺洲界婆娑大帝摩诃一族和南瞻部洲界龙汉大帝轩辕一族,并称修真界四大帝君,永世镇守北俱芦洲界。
二世青冥太宗文德皇帝宇仙承霄,太祖宇仙洪宙嫡长子,自幼跟随太祖宇仙洪宙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历经战火洗礼,生死考验,无论人品与德行,都深受文臣武将折服,性格仁慈宽厚,勤俭守成,文能治国安天下,武能沙场定乾坤。
太祖宇仙洪宙归天之后,身为储君的宇仙承霄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成熟稳重,沉着冷静,不负众望登临大宝,成为了青冥王朝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在位六十年,生生熬死了两任太子,也算是天下奇闻,世间美谈!
执政期间延续太祖宇仙洪宙留下的方针政策,启蒙百姓,教化黎民,任用兵家先驱诸葛玄微变法,屯田垦辟,带甲百万,开疆拓土,攘外安内,对外令东方原始三夷部落面缚归命,使北方草原游牧四狄称臣纳贡,教化南疆十万大山蛮族,贯通西域戎族三十六番邦,北俱芦洲界三分之二地盘尽归青冥王朝,宇仙承霄被外邦称为“至尊圣皇帝”。
宇仙承霄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对内修筑边关要塞,抵御蛮族侵略,曾两次粉碎蛮族入侵计划,加固各州城池,建立户籍管理体系,防止奸细混入,推动土地分产,开垦荒田,开凿东西运河,连贯南北,巩固海防,扩建堤坝,进一步促进南北各民族大融合。
在宇仙承霄五十岁知命之年,推行光荣征兵制,尚武之风盛行,举国半农半兵,将青冥版图扩张到十三个州,由于连年征战,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虽奠定了青冥版图,却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惹得举国上下人心浮动,世家豪族旧势力在暗中蠢蠢欲动,盗匪响马勾结地主豪绅势力,占山为王,日益猖獗,意图分裂刚刚建立的青冥王朝。
宇仙承霄六十耳顺之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先太子宇仙昊旻猝逝,对宇仙承霄产生了极大的打击,对于违法乱纪的功臣子弟,宁枉勿纵,对贪赃枉法的官员,更是重典酷刑,举朝臣子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经过两朝元老诸葛玄微临终前十一道奏章谏言,痛定思痛自省后,开始听从司马世家大家主司马夷吾建议,花三十年来治理天下,前十年,清剿盗匪响马,灭绝地主豪绅,再十年,整肃官场风气,奖廉惩贪,整顿商场经营,重典治乱,又十年,抚镇各州功臣王侯,禁止皇亲国戚圈地,方才稳定国运,坚固国本,但百姓贫富差距始终未得到改善,奈何宇仙承霄已是耄耋之年,有心而无力,天下无贫之愿,成了宇仙承霄毕生遗憾。
三世青冥世宗孝德皇帝宇仙敬宸,太宗宇仙承霄嫡二十一子,因前太子宇仙昊旻未能活过父皇宇仙承霄,当了三十年太子,持星朝政,夜分寝息,尽心竭力,勤政劳神,最终因积劳成疾,偶感风寒入体,未及时医治,猝然长逝,享年三十八岁。
因为宇仙承霄活得久,生的皇嗣也多,一共生了二十八个皇子,三十六个公主,其中半数早夭,先太子宇仙昊旻殡天后,继任皇储中只有十四王爷长乐王宇仙敬寰适合,遂被立为储君,当了二十年太子,也未能活过父皇宇仙承霄,在出兵镇压蛮民作乱期间,遭人暗算,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伤了元气,落下了隐疾,后因纵酒,旧伤复发,药石难救,一命呜呼,最终与世长辞。
晚年痛失两任太子的宇仙承霄,伤心欲绝,受不了身心打击,百日后,一代雄主带着遗憾驾崩了。
身为宇仙承霄唯一还在世最小的嫡子,第二十四皇子永乐王宇仙敬宸得宗亲朝臣拥拱,顺位继承。
宇仙敬宸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登基坐殿,成为青冥王朝的掌权者,在位期间,勤勤恳恳,广纳贤良,知人善任,国家稳定,空前团结,藩王定,将相和,安抚四方蛮夷,礼敬将门遗孀,废除征兵制,改为均田府兵制,安镇四方乡里,节省了国家财政支出,任用法家先驱崇安石变法,摒弃法不加于尊,奉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进一步完善郡县制,开放发展,奖励耕织,授田于民,重视农桑,鼓励军功,赏罚分明,实行连坐之法,恩威并施,明正典刑,治冤狱、废苛政、轻徭役、减赋税,与民休息,整顿军备,深受百姓拥戴。
宇仙敬宸颁行推恩令,下令严禁诸侯王爷子嗣圈地,相应提高诸侯之子优待,诸侯封地不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诸庶子皆可分地,成为列候,受郡县管制,直至地尽为止,受到大批藩王庶子拥戴。
又制订盐铁税法,推行盐铁官营,禁止民间生产贩卖走私盐铁,违者夷三族、斩立决,明确皇亲国戚不得专权,后宫不得干政,在京师兴建太学,又令郡县建立学署,招揽各地学子,以备朝廷任用,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随身侍讲,成立三省六部九司,定士农工商,依靠亲信、近臣及宦官参与决策,从而形成中外朝制。
命司马家与诸葛家查阅古图,行走天下,绘制青冥疆域图与海域图,令崇家实行全国人口普查,完善户籍司,派诸葛元霸之弟诸葛元庆成立保卫京畿禁军都尉府,设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与司马药师共同掌管京畿八十万禁军,命岳伐谋、卫征、薛攻和杨开疆四人各领十万兵马驻守四方,镇守一方,是为内外相制。
宇仙敬宸曾四次巡视青冥天下,第一次北巡渊海之地,第二次南巡溟海之极,第三次西巡瀚海之边,最后一次于东海之滨不冻海太极山之巅封禅,邀四方蛮夷酋长,八方戎狄土司见证,万国使者来贺,摩崖石刻,立碑书传,恩加海内,昭告天下,报天地之功,颂日月之德。
不消二十年,青冥王朝国力大增,国家安全稳定,四方商旅来朝,万民同贺,人口激增数十倍,开垦良田农耕百万顷,做到了真正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为后来‘孝仁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