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山林环绕,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野花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散发出淡淡的芳香。夏天,树木茂盛,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秋天,层林尽染,金黄的树叶与蓝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天,白雪皑皑,覆盖了整个山林,给人一种宁静而纯净的感觉。
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庄中穿过,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溪边长满了各种水生植物,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村民们在这里取水、洗漱,孩子们则在这里嬉戏玩耍。溪流不仅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村庄的水源。
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打猎。村庄周围的山林中,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村民们精通各种狩猎技巧,无论是设陷阱捕捉小动物,还是追踪大型猎物,他们都游刃有余。狩猎不仅是他们生存的方式,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村庄距离最近的镇子大约有十里地。村民们通常会在赶集日前往镇上,用猎物换取一些必需品,如布匹、盐和铁器。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村庄便苏醒了。山间的空气清新宜人,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芳香。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男人们走进山林狩猎,女人们则在溪边洗衣服,孩子们则在田野间放牛。村庄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了安宁。
在村庄的一角,有一条被岁月踏得光滑的小径,它蜿蜒穿过一片静谧的树林。在这片树林的庇护下,有一间格外引人注目的房子。这间房子与其他整齐排列的村舍相比,显得格外破旧和孤独。它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
这间房子外表破旧,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力。从房子破旧的窗口,传来了清晰而坚定的读书声。这是一个少年的声音,他正坐在昏暗的房间里,专心致志地朗读着《四经五书》和《清净经》。他的声音在宁静的村子里回荡。
当这些村民经过这间破旧的房子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无视那读书声,快步走开,继续他们忙碌生活,路过的村民听到这朗读声音,他们或是摇了摇头,或是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对一些人来说,少年的行为甚至有些愚蠢。他们认为,在这个贫困的村庄里,读书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改变,不如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实际的劳作中。
房子里住着一位名叫顾长生的少年。他年约十六,身材瘦弱,脸庞稍显黝黑,五官平凡,既不英俊也不丑陋,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顾长生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书籍,不停地朗读着。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可闻。他专注地阅读着《四书五经》和《清净经》,这些书籍是他父亲以前读书的时候保存下来的,有些破旧。
他的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个读书识字的人。
顾长生的母亲,一个从外村远嫁而来的女子,虽然不识字,却以她的温柔和善良,给予儿子深深的关爱。
在母亲在世时,是她辛勤劳作,维持着家庭的生计,而父亲则沉浸于书本之中,渴望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改变命运。母亲总是不辞辛劳,将辛苦赚来的钱换成一本本书籍,支持着父亲的梦想。
然而,命运多舛,母亲的过度劳累终于压垮了她,顾长生心中对父亲充满了怨恨,认为是父亲的梦想导致了母亲的早逝。
母亲的离世,让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作为一个读书人,父亲除了识文断字,并无其他谋生技能,更不适合跟随村民上山打猎。饥饿的童年,让顾长生痛苦地哭泣,父亲焦急却无能为力,甚至一度独自上山打猎,几乎丧命。
村民们的同情与救济,虽然暂时缓解了困境,但并非长久之计。最终,在村长的帮助下,父亲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
然而,父亲深知自己已无缘功名,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年幼的顾长生身上。
顾长生从小就生活在父亲严厉的下,稍有不满就会招来父亲的责骂。父亲对顾长生的期望之高,从他将微薄的工钱几乎全部用于购买新书,以便让顾长生有更多的学习。
顾长生从小就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很少有机会外出,更别提和村里其他同龄孩子玩耍。他的童年,是在书页的翻动和墨水的香气中度过的。
上次,父亲从镇上带回了一本《清净经》,他告诉顾长生,在完成日常的读书任务后,再读上几篇《清净经》,就可以结束当天的课程了。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于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世。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特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