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军压境(求收藏,求追读)
尽管这场叛乱在他看来,估计和前将军寇林分不开关系,不过这确实是一个稳定军心的极好理由。
“寇林……”
郑夫人想及此,面色稍缓。
时间推移——
刺史府外的厮杀声渐渐减小。
一个浑身染血的白袍小将带着二十多名带甲卫士从走廊缓缓走到院门,待看到陈丰之时,立即半跪道:“启禀主簿,府外叛军已被末将剪灭,还请主簿治末将之罪,未经虎符,擅动兵卒之罪!”
“林扬?”
“府外厮杀之人,竟是你?”
站在陈丰身旁的郑夫人,眸中露出了一丝惊色。
对于这白袍小将,她再是熟稔不过,其是陈丰四年前在潮州城外救下的一个灾民,后来成了陈丰的扈从。
此次为防陈丰作乱,她特意派人盯了林扬。昨夜密信来报,林扬明明还在西城。
“你是怎么知道刺史府外有叛军的?”
陈丰没有纠结治罪这件事,反而问起了这件事。
他没想到,这次为他解围的人,竟是自己在亲卫营培养的亲信将领。
“大约一刻钟前,属下等人按照主簿的吩咐,在……春和楼乔装,以备不时之需,不料,就在这时,从墙外听到了寇林预谋献城投降的事……”
林扬抬头,小心翼翼的看了郑夫人一眼,见陈丰没有反对的意思,于是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在春和楼潜藏,是预谋叛乱之事。
这等事,当然不能宣扬出去。
“一刻钟……”
“大约正好就是我获得【道承图】,继承义父寇山命格的时候……”
陈丰若有所思。
假设没有这赤色命格【反贼】,恐怕待在春和楼潜伏的林扬等人就听不到寇山献城投降的消息,也赶不到刺史府外,为他解围。
至于寇山拥有此命格,为何还会兵败身死。
有可能是命格气数已尽。
此时,他【道承图】上的【反贼】命格光芒已经有些黯淡了。
或者……青鹿侯的命格更尊贵一些。
“未见虎符和我亲笔手令,擅自调兵,罪证确凿。罚你俸禄三月,并闭门思过五日。不过……”
说到这里,陈丰将目光挪到了郑夫人身上。
“这是潮州城调遣兵马的虎符……”
此时,郑夫人也心领神会,知道想要缓解眼前危机,就非得陈丰这个义子不可,于是乖乖交出了珍藏的虎符。
虎符铜铸,从郑夫人怀中掏出时,尚带一丝余温和清香。
“不过念在你也是一心为公,护驾有功,本将尊夫人旨意,升你为校尉……”
陈丰当即下令。
话毕,他命家丁打开堵在院门的积石,然后翻身上了林扬所带的青鬃马,带着残兵疾驰赶往西城。
而大战之后的林扬,则被他安排下来,守备刺史府。
……
……
半日后。
潮州城内的叛乱,渐渐停歇。
早在前将军寇林叛乱之前,陈丰就预谋好了在潮州城内叛乱的所有准备。
以有心打无心。
再加之林扬率领的一百亲卫已经打垮了寇林的五百部曲。
又有调遣潮州兵马的虎符相帮。
平抚这场内部叛乱,陈丰没费什么苦功。
“真正困难的是城外的青鹿军……”
城池上,陈丰手扶城垛,低头看了一眼城下打着红色旗帜,旗上绣着“林”字的五万青鹿军后,目露忧色道。
青鹿军是反叛离朝的义军,与潮州刺史寇山这等官员割据的诸侯不同,不太讲究“仁义”。
杀害落败的诸侯亲眷,是常有之事。
不然,有了【道承图】的他,尝试投降青鹿侯林平也未尝不可。
世俗富贵,哪比得上成仙作祖!
“广元府总共有五州,除了我方所统的潮州、峡州外,还有何家占据的儋州,朝廷统治的严州……”
“眼下青鹿军做大,不若求于儋州刺史或者朝廷?”
有文士献策道。
“朝廷……”
陈丰闻言,有点心动。
朝廷失势以来,面对失控的地方,往往采取的是合纵之策,即联弱打强。
面对青鹿军,儋州刺史可能会忌怕其兵盛不敢出兵,但朝廷却不会。
相比诸侯割据,朝廷也怕青鹿军这等义军。
“飞鸽传书严州,就说潮州刺史新丧,城中无人主事,请黄都督速派刺史治理潮州……”
陈丰沉吟了一小会,说道。
“请刺史入潮州……”
“这……”
诸将和一些文士听后,神色惊疑不定。
潮州被寇家割据了这五年以来,这潮州可不仅仅是属于寇家的了,也属于他们。
让朝廷派刺史,无疑撅了他们的根!
“一个空降的刺史,无兵无权,政令出不了刺史府,不过一个名头罢了……”
见此,陈丰笑了笑,解释道。
受益于前世信息大爆炸的冲击,他对古往今来的兵书、权谋都看过一些,虽不精通,但也能化用一些。
而离朝,和他前世的古代差不多,信息交流并不发达。
兵书……一向是被各大世家视作珍宝的!
这些潮州将领没被开拓眼界,乍听此计,当然会惶恐不安。
“主簿能想到这事,黄都督那边……”
“一个名头……”
仍有将领心有疑惑。
“有了这个名头,黄都督就能向朝廷邀功,朝廷又怎么得知这潮州城是否还姓寇?是否被割据?”
陈丰继续解释。
尽管这招有可能引狼入室,但眼下他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引朝廷援救才是现今的最优解。
“主簿大才!”
“我就说刺史大人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
“这潮州能割据、兴盛,也有主簿的一份功劳!”
这时,先前献策的文士眼睛骨碌一转,立即上前几步,大拍马屁道。
潮州大败,无兵无权。
如今围城之危,还要靠朝廷解除。
潮州能吸引朝廷派来援军的东西,也唯有这潮州刺史的名位了。
不过当谋士得知道分寸。
主公刚刚继位不久,他可不能抢了风头。
“你叫什么名字?”
陈丰心中一动,对这个文士的印象大好了起来。
刺史府的佐吏他每一个都记得。
但府下各县的佐吏,他就不太清楚了。
文士当即拱手一礼,“鄙人姓刘名绩,现于沐阳县典史廨充当攒典,今日主簿下令,命书吏皆上城献策建言,故刘某这才斗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