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进山出碳
十八日,一大清早,师傅们便早早的来到了杨满家。
众人搬了条凳,坐在禾塘里,杨有光立马上前,给师傅们散烟,向安则端来了白开水和红姜丝,放置在大家面前。
吉时一到,鞭炮响起,师傅们便也站起身,迅速的动作起来。
因为前期,已经将行料什么的准备妥当,所以屋体的搭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的。
建造的过程,瓦片的铺设、打灶台等,都需要专门的师傅操刀制作,打下手的活也有师傅带的小徒弟们操作。
向安在家里安排师傅们的一日三餐,也督看建造的进度和质量。杨有光则带着杨满上山出碳去了。
这时候,农村里烧炭用的是传统的土窑,土窑烧炭主要靠经验,时间耗费也长。
首先,便要花上两天多的时间才能准备出一窑炭的木柴。
随后,便是打窑。在岗头垅背比较平坦的地方,划出一个圆形的轮廓,将其掏空成深度约五尺半的圆坑,在圆坑四周靠边沿处挖了四个烟囱洞和一个观火眼。
将砍好的木材竖着从里到外码放整齐,在木材的上方盖上一层厚厚的柴草,柴草之上再覆上黏性较高的黄土。将黄土捶打夯实后便窑顶。
再就是将干柴引燃,塞进点火口,让火引子慢慢的烧进窑洞里。又过个三五天左右,烟会慢慢的变黄再变青,最后几乎看不见,这时就要立马封窑。
再过大约一周的时间,窑洞内的炭化反应已经完成,炭窑也已经冷却,便可以开窑出炭了。
而开窑出炭,是整个烧炭环节中,非常容易出事的环节,必须两个人打个照应。这也是杨有光叫杨满一同上山的原因。
炭窑位于大马路下方的山林里,距离板车路也还有两公里,杨满将牛栓在板车路旁的大树下,放了些草在旁边,便拿着袋子往山下去了。
杨有关走在前头,到达炭窑处时,绕着炭窑前前后后仔细检查了一圈后,便拿着锄头去开窑门。
不多时,炭窑的门便被打开了,于此同时,一股呛人的烟气扑面而来,杨满一个不留神被呛的剧烈的咳嗽起来。
“这里面灰尘很大的,你咽喉不好,就在炭窑外面帮我装一装木炭吧!”杨有光见他咳的剧烈,便开口说道。
“没事,我带了布条,绑在头上将鼻子嘴巴捂起来就好了。刚才是一下没准备好。”
说着从身上拿出两个布条,自己系上了一条,另外一条往杨有光眼前递去:“爹,你也系上吧,窑洞里面出炭烟尘太多,对肺也不好。”
杨有光接过布条系在头上,将炭窑口的木炭移出来后,两人弓背屈膝地走进窑洞,将里面的木炭一根一根的搬出来。
不一会儿杨满便觉支撑不住,汗如雨下、胸口憋闷的厉害,遮挡的布条形同虚设,口鼻里满是烟尘,就好像一把面粉迎面洒在脸上一样,呛的嗓子眼生疼。
上辈子,自己跟着爹烧过很多次木炭,但是这几十年没再碰过,身体到底是承受不住,不得不退出窑洞,在外面换气休整。
而此时杨有光还在窑洞内热火朝天的干着,杨满哑着嗓子喊道:“爹,你也出来休息一下再搞么。”
杨有光将手上的木炭送出来的时候瞄了眼在旁边休息的杨满,回答道:“你撑不住就多休息下再搞,我没事,你给我打打下手就好了。”说罢转身又到窑洞里面拿木炭去了。
杨满看到刚才父亲的身上也是一层厚厚的烟尘,说话的嗓音也带着沙哑,想起上辈子这个好强的老人七十多了还在山里烧炭。
没有问儿女要一分养老钱,甚至还在自己的人生关卡口,给予了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一种心酸又愧疚的酸涩感从心底蔓延开来。
重来一次,自己不能再让父母跟着操心担忧,而且,还要早点让父母从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中脱离出来。
杨满感觉身体里瞬间涌起了一股力量,站起身便一头钻进窑洞开始取木炭,口中回复道:“没事,我也休息好了。”
杨有光看着干劲十足的杨满,乐呵呵的笑了,夸赞道:“不错,要得,是个好样的!”
二人在无话,只有风声拂过树林,不时传来小鸟和昆虫的鸣叫,中间偶尔掺杂着几声咳嗽。
山野寂静,劳作正酣。
大半天后窑里的木炭全部都取了出来,杨满和杨有光两人一脸黢黑,全部都是木炭粉尘。
两人捧起旁边桶子里的凉水洗了把脸,稍作休整,便开始装起木炭来。
杨有光拿起一根木炭递给杨满:“你看看,这炭怎么样?”
杨满接过木炭细细的端详起来:“这木炭拿在手里还有点份量呢,沉沉的,这两头还能清楚的看见木头的纹路呢!”
杨有光坐到旁边的土坎上,点燃手中的焊烟,吸了一口再将烟雾缓缓吐出:“你敲敲看”
杨满轻轻的敲打了几下,木炭发出清脆的声响。杨有光乐呵呵的笑开了:“不错,看到点子上了,这样的木炭不但耐烧,而且火力也很猛”
“还是老爹你厉害,哪个不说你的木炭好烧,都等着买呢!”看着这乌黑发亮的木炭,杨满毫不意外。
毕竟前世老爹烧的木炭就是好多人等着买的抢手货。
杨有光听着也挺高兴:“那是,我这木炭只要送到街上去,马上就卖空了。”
“爹,这烧炭就是太累了,而且粉尘大,对肺不好,现在我也能赚钱了,咱们烧完这张山,就别烧了吧!”看着老爹兴奋的神色,杨满忍不住将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
杨有光愣神了一下道:“你结婚了,那就要养自己的小家了,而且你两个妹妹都还没嫁人,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不做了。”
稍微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你把这些木炭都运回去,我去把第二窑木材装上。”
知道,现在也不可能立马说服老爹不烧炭,杨满便也没再说什么,开始去搬运木炭。
木炭需要挑到板车路上,才能放到板车上一车拉回家。
每担木炭百来斤,来来回回四五趟后,杨满两腿打颤搞不动了。
杨有光装完窑点火后,将剩下的木炭挑到马路上,然后送到家里。接着便又上山开始了第二轮的烧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