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痹病之苦,终于灵蛇
在烟雨城的晨光中,霓裳、栀月、西洛与秋逝四人带着从扶桑远道而来的东离灵蛇蛇骨,风尘仆仆地踏入了这座繁华的城池。
他们的脚步虽显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那是对即将解除东离百姓痹病苦难的坚定信念。
一入城,他们便直奔文昌王府邸。
无痕早已在府中等候多时,见四人归来,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诸位辛苦了,灵蛇蛇骨可曾安然带回?”他关切地问道。
霓裳轻轻点头,从怀中取出那珍贵的蛇骨,递了过去。
“事不宜迟,抓紧送往太医院!”文昌王斩钉截铁的说道。
文昌王仔细端详片刻,随即吩咐下人速速将蛇骨送往太医院,准备开始那至关重要的研制工作。
太医院内,气氛紧张而肃穆。
太医们围绕着那稀世珍宝般的灵蛇蛇骨,议论纷纷,却又不敢有丝毫懈怠。
文昌王亲临现场,亲自调度,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医学上的挑战,更是关乎东离国运的重大事件。
经过反复研究商讨,决定由太医院院史主持灵蛇泥膜的药物部分试制。
栀月和西洛则负责根据痹病多发于关节处,肿胀疼痛的特点,药物部分结合泥膜特点,调制成患者易于敷用的形式和包装。
其实,在这些天的苦苦探索中,他们早已事先在心中大致勾勒出了灵蛇泥膜的初步构想,此刻更是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研制之中。
……
太医院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太医们或低头翻阅古籍,或轻声讨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诸位,这便是我们此行所得的灵蛇蛇骨。”霓裳手持蛇骨,向围拢过来的太医们展示道。
他们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好奇,随即纷纷上前,小心翼翼地观察起来。
只见丝帕之上,一条完好无损的蛇形骨身显露于众。
蛇骨不同于普通动物。
通体晶莹剔透,温润如玉。
泛着金黄的荧光,仙风道骨模样。
众太医们纷纷议论,感叹,这也是他们平生第一次见到。
真是不可思议。
“此蛇骨非同小可,需得谨慎处理。”文昌王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他亲自监督着整个研制过程,确保万无一失。
“王爷放心,我们定当全力以赴。”栀月上前一步,语气坚定。她深知此次研制的重要性,早已在心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随着文昌王的一声令下,太医院的太医们和霓裳、栀月四人被领入了一间专门用于研制的密室。
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药材与器具,空气中弥漫着更加浓郁的药香。
大家伙一边翻阅着古籍,一边讨论着泥膜的配方。
十分专注和投入。
大家知道,此刻必须要与时间赛跑。
能早一秒钟,东离百姓的苦痛和死亡就会有着本质的转变。
“院史,你看这味药材是否可行?”一位太医指着古籍上的一味药材问道。
“嗯,此药确有祛风除湿之效,但需注意用量,以免过犹不及。”院史仔细斟酌后答道。
“好,那我们就先试试这个配方。”太医点头表示同意,随即开始动手配制。
栀月和西洛她们也并没有闲着。
根据病情的特点,她们和太医们商量,打算用柔软透气的棉质纱布和药贴材料为底,将灵蛇药膏凝固其上,做成既可涂抹亦可贴用的药贴。
经过数日的努力,终于配制出了第一批药用灵蛇泥膜。
为了确保其疗效与安全性,按照规定流程,大家开始在太医院内进行临床试验。
第一批接受试验的病人都是病情最为严重的痹病患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对治疗失去了信心,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希望之光,他们还是选择了相信。
试验室内,几位病情较为严重的痹病患者静静地躺在床榻上,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康复的渴望与对未知的忐忑。
栀月和太医们一道,小心翼翼地将泥膜敷在他们的肌肤上,并密切观察着他们的反应。
“感觉如何?可有不适之处?”太医轻声询问其中一位病人。
“嗯……感觉有些温热,但很舒服,痹痛似乎减轻了一些。”病人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听到这样的回答,大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对大家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东离百姓未来康复的期许。
是啊,随着泥膜缓缓敷在皮肤上,一股温暖而舒适的感觉逐渐弥漫开来。
大家惊讶地发现,那曾经让他们痛不欲生的痹痛竟然在缓缓减轻……
试验的结果令人振奋不已!
药用灵蛇泥膜展现出了惊人的疗效,不仅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痛苦,还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烟雨城乃至整个东离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栀月深知时机难得,她连夜组织召集了顺风快跑和德盛楼商会的全体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在会上,她和大家一起,根据手上积累的客户资料库制定了详细的配送计划。
她要求商会成员们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将灵蛇泥膜配送到每一个需要它的病人手中。
同时,她还安排专人连夜赶制使用说明,确保每一位病人在使用泥膜时都能得到正确的指导。
一时间,一场关于“防治痹病”的行动在东离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繁华的都城到偏远的乡村,从贵族府邸到平民百姓家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顺风快跑和德盛楼商会的身影。
太医院也把太医们发动起来,赴东离各地组织培训当地医馆,把药物配置之术广为传授,从而节省运输时间,确保药效得到最好发挥。
以致于后来在“防治痹病”取得全面成效和控制后,很多乡野孩童都能编上几句民谣,传唱颇广。
一群人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将这份希望与温暖传递给了每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东离人。
正是这种精神,在苦难之时,激励了大伙,互相勉励,才能在那漫漫黑夜里,守得住那微弱的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