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10年代当文豪

第4章 报社投稿

重生10年代当文豪 古花间月 2478 2024-11-12 10:15

  听着电话那头挂断的声音,徐悦心气坏了,她感觉电话那头的陈夏变得很陌生,他以前不会那么大声对她说话的,更不会没经她同意就挂电话。

  欲擒故纵是吧,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看我们谁着急认错。

  刚好赶上晚饭,陈夏上桌的时候,婶婶做完紫菜蛋汤,解了围裙上桌。

  菜是简单的家常菜,酸辣土豆丝,炒白菜,四季豆炖鸭翅根,还有个竹笋肉片,汤是清淡的紫菜汤加个蛋,百吃不厌。

  一口热汤下肚,汗毛都酥得竖起来了。

  陈夏问:“表叔,现在通俗小说报纸的稿费是怎么算的。”

  周海威回想起下午陈夏闷在房子里,反问:“你要写小说卖钱?这可不容易。”

  陈夏不多做解释,笑着说道:“我问问,说不定呢。”

  周海威想了想,低沉说道:“如果是通俗小说稿件,一般至少要在十万字以上,千字稿费100元左右,放在知名小说家身上,能到300元以上。”

  “现在还算好呢,要不是两年前有人花千字千元的价格请一位作家写言情小说,轰动全国,刺激了稿费增长,连千字100元都拿不到,要是去《大正报纸》,甚至只有千字80元。”

  《大正报纸》以公正和严肃作为办报方针,名声极大,稿费反而不高,很多人都是冲着出名去的。

  《白夜行》全本35万字,要是按千字一百来算,完结也就给3万多块钱,等以后刊印成单行册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真亏啊。

  陈夏心里开始打起了算盘。

  一旁听着两人对话的周由衣竖起了耳朵。

  小说?她好像在哪儿看到过。

  吃饭晚饭,她小碎步跑回房间里,找到那本封面写了歌词的笔记本。

  笔记本前面是她自己抄录的歌词,还有一些中二爆表的金句,其中尤为明显的则是以红笔加粗的:

  “当世界陷入绝望的深渊,我便是那最后的一抹曙光,照亮黑暗,引领众生走向希望。”

  红着脸回顾了自己中学二年级的笔录,后面则是陌生的字迹。

  对了,这就是表哥上午写的小说吗?

  周由衣好奇的翻着日记本,开头的几段话并没有多少吸引力,好在行文流畅,可以让她看下去。

  好像是悬疑推理小说,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沉浸在故事中读了许久,再度翻开一页,满心思绪的周由衣一怔,心绪戛然而止。

  没,没了?

  下面没有了?

  刚刚被挑动心弦,迫切的想看到后续情节的周由衣,双眼茫然,第一次品尝到了断更的滋味。

  好像是被猫爪了心,痒痒的迫切想知道后面的情节,周由衣急促的来到陈夏的房间,推门进去。

  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展开,陈夏只是好奇了一下,然后将后续写的稿子给表妹。

  ......

  吃过早饭,陈夏整理好这些天写好的稿子,对于秀道:“婶婶,中午别做我的饭,我出去一趟。”

  周海威放下报纸,诧异道:“去哪儿?”

  陈夏扬了扬手里的稿件,道:“报社。”

  新人是不可能直接投出版社的,就算可以也是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先在报社发表出名然后在出版社刊印单行册反而是最有可能的路径。

  “你真打算去报社投稿?而且我听说投稿要投到邮箱里。”周海威说道。

  陈夏笑了笑:“试试看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婶婶一边系着围裙,给自己穿两只袖套,在厨房问道:“小夏的书能发表吗?那不是成了大作家了?”

  婶婶有些惊讶,她觉得能在报纸上发表书的都是知识分子,放在几十年前能当官的,以前一个认字的书记都能管七、八号人,还是个小官。

  周海威则没有问下去,他觉得年轻人多尝试一下也好,碰了壁才知道,机会有多来之不易,便嘱咐道:

  “下午两点我带你去剧组,你投好了早点回来。”

  陈夏轻笑一声:“我可称不上作家,最多算个勤劳的小偷。”

  到路边打了辆出租,摸出一张布达拉宫:“去东林区。”

  车子穿过沿路的溪流绿丛,渐渐的高楼大厦林立起来,进入了容城的中心区,比外围繁华许多,街边店铺众多,摊贩的服饰看着也很光鲜,道路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一股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气息,带给陈夏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嘛。

  陈夏打开车窗,望着远处的百米高楼,心里默念:“我要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建立一个商业帝国。”

  首先,得有一个住所,哪怕是租来的。

  在容城中心租房,即便是百来平的公寓,月租也不会低于六千元。

  陈夏没有选择把稿件投到邮箱里,而是直接去报社大楼上门投稿,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他毕竟只有五万字,如果能亲自上门投稿,不仅显得诚意十足,而且有和编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性会大很多。

  陈夏并没有觉得,自己抄的是前世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就能投出去等着数钱,在这个多元变化的世界,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能严谨的对待每一次机会,失败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后悔莫及。

  另一个原因么,他打算直接去见报社主辑,甚至是总编辑,避免因为编辑眼力不足而把自己的稿件当成废稿,而且亲自交流也有助于叫价。

  进入大正报纸的大楼,陈夏在门口的椅子上坐下来,翻开了旁边的报社历史,后面记录了历代报社社长。

  在那里面,陈夏发现了报社内部的地图,他记住之后,平和的合上书册。

  许久之后,了然于心的陈夏蹬蹬蹬开始爬楼,编辑部在二楼中段,他直接到了五楼,开始找总编辑办公室。

  办公室里人来人往,职员都在紧张的氛围中完成工作,并没有人注意到陈夏的到来。

  拐角的位置,迎面走来一个中年男人,穿着白领黑西装,脚下一双名牌的真皮鞋子,他打量着陈夏,问道:“你是哪个部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