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赵利民的难题
国内,盛县机械厂。
“厂长,咱们的货陵水的厂家给退回来了……”徐立冬向赵利民汇报。
“什么原因?为什么退回来了?”赵利民问道。
“有个参数对不上……”
“具体什么参数?”
赵利民见徐立冬不说话,想了想问道:“是不是牵扯到技术上?”
徐立冬还是没说话,但是赵利民通过眼神知道,自己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
“老徐,你回去吧,我组织人查一查,你放心,和你没关系……”
赵利民这一句“和你没关系”,指的主要不是“你们销售干的不差,退货和你们没关系”,而是“我知道了,技术参数有问题,不是你告诉我的,是我自己猜的,我猜出来和你没关系,别人不会认为是你打了小报告”。
在国企做了多年领导,赵利民对于人情世故,还是懂一些的。
“老丁啊,张总工调走了,咱们总工还在物色人选,这件事儿,辛苦你去查一查吧!”
后勤厂长丁子义是盛县机械厂的老人,他人品正,群众威信比较高。
老丁没有推脱。
很快,老丁查清楚了,工程师老孙,图纸上标错了参数。
……
“丁厂长,马上换季了,咱们医务室的药得跟上了……还有,子弟学校的操场不行了,得维修,还需要添置一批桌椅板凳……”
总会刘庆国向丁子义汇报道。
“老刘啊,咱账上的钱最近不算宽裕,再等等……”
……
“厂长,这是我的辞职报告……”
“老孙,参数的事儿,厂子没有怪你……人非圣贤……”
赵利民还没说完,老孙说到:“厂长,给厂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很抱歉……不过,我辞职和这个没关系,南方有个企业想让我过去干技术副厂长……”
赵利民明白了。
“厂长,您别怪我,那边一个月能开小两千的工资……”
“老孙,能不能再考虑考虑?”赵利民还想挽留一下。
老孙也是老牌的大学生了,技术功底扎实,这次参数标注失误,应该不是有意为之。
“厂长……您知道,我家里条件不好,父亲长期住院,那边能帮联系好了医院……”
赵利民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老孙,我能理解……到了那边也别断了联系,你永远是咱机械厂的人!祝你一切都好!”
赵利民的话让老孙本来憋着的感情一下控制不住了,泪水滚滚的流了下来。
“厂长,我大学毕业就来厂子了,我也……舍不得离开……
咱厂子没有亏待我,我母亲的医药费,一半是厂子给报销的……这些我都记在心里,可是……
厂长……参数搞错了,是我最近心神不宁,我看到退货单,我脑子都蒙了……
厂长……我……”
“老孙,都别说了,都是为人儿女,我明白你的难处,走吧,南方环境好,你技术扎实,一定能有很好的发展,那边的医疗条件也好,希望大叔赶快好起来!”
……
“厂长,咱的研发经费还有十多万的缺口……”
……
几个月来,赵利民又一次失眠了。
携系统穿越而来的楚晓舟,给盛县机械厂带来了一线生机。
可是,赵利民意识到,短暂的向上之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
小楚和铭明动力去东南亚考察学习,对于赵利民而言,是一个反思的好机会。
赵利民知道,福利包袱、人才流失、管理不精细、改革难落实,是他面临的四个大问题。
楚晓舟给盛县机械厂提供了太多优质的销售渠道,但是这些销售渠道,并不是长久的。
系统带来的都是什么渠道?
一是某些个别客户急缺,其他厂家短期内无法供货的;
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有需求但是有效供给不多的;
三是因为交通问题,盛县机械厂在运输成本上有优势的。
这些销售需求,是长期需求吗?
赵利民反复思考分析销售客户的构成,最终非常理性的把楚晓舟提供的销售信息进行了梳理,将客户分成以上三类。
这些渠道好不好?
好,也不好。
为什么,好就好在,需求能消化库存,能带动生产,可以创造利润,能解燃眉之急。
不好就不好在,这些需求是临时性的,不是长期的。
盛县机械厂要想活下去,必须有长期需求!
什么是长期需求,自然是我有,别人没有,或者别人有,但是我的更便宜!
那需要什么?
需要技术研发,需要市场调研。
楚晓舟的市场调研,对于盛县机械厂是有必要的。
但是,技术研发怎么解决。
这几个月,赵利民一直在做规划。
根据楚晓舟提供的信息,东南亚是未来一个需求点,但是成熟的调研楚晓舟还没带回来。
赵利民没有闲着,他找到了泰岳最大的农机制造商——好运集团,放低姿态寻求合作。
经过多次洽谈,赵利民在做了价格承诺、优先供货承诺、延期收款、供方配送等承诺后,拿到了好运集团的三年配件长供合同。
都是一些基础配件,但是好运集团将自己淘汰的炭化炉车间整个移装到了盛县机械厂,而且是“以货抵款”的形式。
也就是说,赵利民在短期内没有动用流动资金的情况下,把好运集团的一个氮化车间拿到了手。
这是在楚晓舟的启发下,在唐平周山不知道为什么的隐瞒刺激下,在分析了市场需求后,赵利民做出的决定。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集体讨论,集体决策。
盛县机械厂的领导班子还是比较团结的,面对赵利民有理有据的分析,班子自然没有异议。
赵利民做了这些后,心想:
盛县机械厂破产的危机暂时解除了,三四年内应该可以正常经营。
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研发,没有稳定的市场开拓,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盛县机械厂,还不知道何去何从。
赵利民在等楚晓舟回来,等着楚晓舟的调研结论。
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思考,福利包袱、人才流失、管理不精细、改革难落实,这些难题,到底应该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