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后一年
六年级是杨浔在合唱团生活的最后一年,因为他要进入的中学可没有小学这样的合唱团。
所以进入初中后,他要么就只能以个人的身份参加比赛,又或者干脆告别舞台。
所以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这最后一班岗上做到极致,把学校再往前推一下……
“杨浔……这……这是你……让……合唱团唱……唱的歌?”
拿着杨洵手写的乐谱,袁老师有些激动地说道。
“对呀,袁老师,这首歌里说的是少年。
对于我们这些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最后一年当少年了。
包括上初中以后我们就要退出少先队,加入共青团了。
也就是说从明年起,我们就是青年人了。”
“哎呀,也不能这么说。”
“袁老师,至于怎么说,怎么划分这重要吗?
重要的是我今年六年级,是最后一个学年以合唱团领唱的身份代表学校参加歌唱比赛。
所以今年我要开个大,我就不信凭这首歌,央音附小还能压在咱们学校的头上。”
“你这首歌,只用来赢央音附小实在太浪费了。
这首歌值得更大的舞台。”袁老师颇为可惜地说道。
“袁老师,我听过一句话叫做‘机会比才华还要重要,没有机会,才华等于狗屎。’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红五月歌咏比赛就是机会。
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在那个舞台上使用这首歌,那这首歌才是狗屎呢。”
“唉,行吧。那今年咱们都努力一把。”
“没错,再不疯狂我们就长大了。”
“哈哈,你小子……”
最终,确定今年合唱团参赛的曲目后,合唱团的成员开始展开训练。
杨蜜每天在放学以后,也跟着合唱团一起练习唱歌。
现在的杨蜜在袁老师和哥哥杨浔共同的教育下,唱歌水平比一开始要强上很多。
而且杨浔还知道现在杨蜜的唱功,比自己在之前那个位面的人要强得太多了。
“哇,哥哥,这首歌太棒了,唱起来好有力量。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我去,哥哥,你这这歌词写得。”
“行了行了,你可别瞎说,这段歌词可不是我写的。”
“啊?”
“这是梁启超先生先的,我是拿过来用的。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
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这段词是我写的。”
“哦。”
“还有像后面的‘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这一段也是梁启超先生写的。
总体而言,这首歌算是我和梁启超先生一起写的词。”
“梁启超?”
“呵呵,等你上了六年级,在历史课上就学到他们六个的事迹。”
“好吧。”
“今天学的知识都会了吗?”
“哥哥,我都听懂了。”
“听懂了还要会用,会联想,会引申。
没事,等回去以后我出几个题你试试。”
“呃,还是算了吧,你出的题就连表哥都做不好。
我可不想踩你那些题目里面的陷阱。”
“哈哈,我告诉你,恰恰是那些陷阱,才是真正的社会。
好了,不说这些了。
赶紧回家吧,估计爸妈都等急了。
也怪我,太着急了。”
“哎呀,其实大家都知道。
而且不光是你,你们几个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都想着在最后一年里好好表现一番,争取为学校拿一个第一回来。”
“嗯,我们这些人加入合唱团五年,最高只拿到过第四名,连前三都没进去。
怎么说也是一种遗憾。”
“呵呵,可能真的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如果你去央音附小的话,那一定能包揽五年的冠军。”
“呵呵,如果我到央音附小的话,可能连合唱团都不能入选。
在这里我还可以凭借实力进入合唱团。
如果到了那里,大家实力都差不多,全是凭关系进的。
到时候像咱们家这种没有关系的,就只能是最先被刷下去。”
“不会吧。”
“呵呵,你是不是忘了,当年那个和你争夺电视剧《小龙人》里那个角色的小女孩?
那个小女孩的妈妈,为了竞争那个角色,直接把她的亲闺女包装成是她从孤儿院里领养回来的孩子。
电视台里也觉得这样的故事很励志。
所以才把角色给她,并且还用她是孤儿这个点来为电视剧做宣传。
说实话,当时也就是我不是小演员培训班的成员。
如果我也是的话,那我用这个套路,完全可以随意替换那几个男孩子里面任意一个。”
“呃,哥哥,你还记得呢。”杨蜜小声说道。
“呵呵,正是因为你遇到那样的待遇,所以我才没让爸妈给我交钱报名小演员培训班。
而且说实话,那些老师教的演技,真的是……太程式化了。
笑就是‘哈哈哈’,哭就是‘哇哇哇’。
还把这种方法称作‘表现派’。
这话要是让哥格兰听到,估计他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
“呃,哥哥,你在说什么?哥格兰是谁?”
“哥格兰的表现派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
“这些都是什么?”
“哦,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演学派,这个回头你去问问你们老师,她会给你更好的解答。”
“哦。”
“好了,咱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回家吃饭。”
很快两个孩子就回到家。
杨冬玲今天在学校时也知道小浔最终还是把那首《少年中国说》作为合唱团今年的比赛曲目。
她虽然不是音乐老师,可是她的丈夫杨大林会弹吉他,儿子的吉他就他教的呢。
儿子自己又是合唱团的领唱,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熏陶,她也能知道一首歌究竟好听不好听。
她在看歌词的时候,就看出来这是出自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
自家儿子能结合这篇散文写一首歌出来,这对杨冬玲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
因为当初她看这首歌的歌词时都充满力量。
对此,她只能归结于自家孩子是一个天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洵的这首《少年中国说》被合唱团的所有人员练习得越来越熟练。
并且因为这首歌实在太出名,以至于很多非合唱团的同学都知道今年学校合唱团会准备这样一首歌。
随后,这首歌更是被其他学校所知晓。
不过对此实验小学这边倒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举动。
因为杨冬玲已经和学校说过,这首《少年中国说》,杨浔已经以杨冬玲的名义注册好版权。
现在版权在他们家手里,学校每次使用杨洵的歌曲也会由杨冬玲代他签授权协议。
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杨浔个人,都不担心歌曲泄露的事情。
因为如果真的有学校模仿这首歌来创作的歌曲并参赛的话,那杨浔这边就可以以“抄袭”的名义向组委会提出抗议,甚至起诉那所学校。
总之,他们不仅不怕抄袭,反而还希望有抄袭的,这样他们实验小学还可以通过“不战”的手段赢其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