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当朝大将军江徽之女——江玥卿。
她的父亲位高权重,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她的父亲军功赫赫,深受百姓爱戴,可却惹了君王猜忌。
景荣十二年,皇帝因忌惮她父亲的权势,以叛国通敌之罪杀害了父亲。
皇帝下令诛她三族,将军府全府五十二口人,男子全部被斩首示众,女眷一半流放,一半沦为瘦马。
而她,是大将军之女,本也该被斩首。
可从小抚养她长大的乳母,拼死将她送出。
她的兄长江岳靖,因战况有变暂缓还朝而逃过一劫。景荣帝出兵剿灭,兄长被迫起兵反抗。
后来她听闻兄长与大余国联手,景荣帝被反一军。
她东躲西藏,从不敢在一处过多停留。期间盈荷对她十分照顾,为她提供躲避住处。
日复一日,景荣帝似乎渐渐放弃了要抓捕她的念头,没有再大肆地搜捕她。
之后玉琼与盈荷商量让她住到烟柳楼,起初她们还怕她不愿,可经历此般磨难,能活下来已是幸事。
况且父亲含冤而死,兄长生死不明,她定然要为他们讨回公道。
她进了烟柳楼,化名浅月。盈荷与玉琼待她极好,如亲生姊妹般。烟柳楼的姑娘们也是一样。
此后几年,她一直住在烟柳楼,她自幼时便习琴,因而琴艺不差,她便开始以此谋生。
景荣十五年,她遇到了一位公子。他遭遇了山匪,受了伤,她将他带回了烟柳楼。
他醒来后,告诉了她,他的名字,李岁年。
岁岁年年,倒是个有趣的名字。
他是为了今年的会试赴京的。
李公子为了报答她的恩情,便留下日日为她准备膳食。
其实她并不需要他报答她,但是他同她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这是救命之恩。
就这样日复一日,她渐渐习惯了他的照顾。
若有时吃不到他做的膳食,到是有些食不下咽。
或许是她的错觉,竟认为李公子对她生了情意。可是,这如何可能?
他方过及冠,便已是解元,前途无量。而她,只是一介烟花女子。
后来,她外出祭奠父亲。遇到杀手,他以命护她。
她的心在那时,开始动摇。
她对他坦白了来历,他没有多问其他,只是轻声安慰。
这年除夕,是这几年来,她最开心的一次。
李岁年与姑娘们讲了许多趣事和奇事。
他让她许下一个新年心愿,说定然会实现。她许了。
她看着他的眼,只觉心中很痛。
痛的是父兄之仇,是这乱世百姓之苦,也是无法向他表达的恋慕。
后来,她与他共度了上元节。
天灯上升时,她看到了那上头的字——娶心爱之人,共赴白首。
赏花灯,猜灯谜,放天灯,那晚的灯火,暖了她许久。
他是一束光,一束她可望不可即的光。
再后来的会试,他一举中榜。她很为他高兴。
而他,也因要参加接下来的殿试,要离开了。
她没有去送别他,只在窗口看着。
他走了。
她知道他定会高中的。
果不其然,他是殿试首甲,新科状元。
许久,他都没有与她,或是烟柳楼的其他姑娘有过联系。
她找人打听过,皇帝很是欣赏他的才华,赐了他很高的官职。公主也十分喜欢他,皇帝有意将公主许给他。
她苦笑,无可奈何。
想来,他如今这样高贵的身份,定是不愿与她们这样的人有交集吧。
可后来有一天,他来了烟柳楼。
她见了他,心中是欢喜的,可面上没有表露出半分。
玉琼说,他会回来还她自由,然后娶她。
她望着他,见他神色冷漠。她心下一紧,其实她已经猜到了结果,可她还是想听他亲口说出来。
他言辞冷漠讽刺,她心头一痛。看来,这就是她和他的结局。
她拉着玉琼,红着眼眶,让他们离开。
半月后,她竟见到了她的兄长。
多年不见,他们聊了许久。
她方才知晓,原来,盈荷是兄长安排的人。玉琼也曾受过父兄的恩情。
兄长此次回京,并未带多少人马。只是回来探探京城虚实。
谁知,景荣帝的探子从大漠一路跟着兄长回了京城。
他们遭到了袭击,她替兄长挡下一箭。他们才勉强脱离险境。
兄长陪了她几天,她的伤有了好转。
她催促他快些离开京城,为了大局,兄长离开了。
渐渐地,她的眼睛开始模糊看不清了。经大夫诊断,她中了毒。
她心中明了,是那支箭。
她没有告知兄长这件事,并拜托盈荷也不要同兄长提起。
大夫说这种毒,不能彻底化解,每日需服用大量的珍贵药材,才能缓解。
可她,已经麻烦玉琼她们太多。便只和她们说自己是病了。
她能感觉到,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她也知道若告知兄长,他定会寻遍天下名医,为她解毒。
可眼下之局,他不能分心。
她的病越来越重,玉琼终究还是去找了李岁年。
玉琼去了许久,才独自一人回来。
那一刻,她心里,还是有些失望的。
让她不曾想到的是,他最后竟然来了。
他们并没有相谈甚欢,也没有互诉衷肠。
他的一句“不算”,让她心痛不已。
之后的日子里,她清醒的日子越来越少。总是睡着,她梦见,四海升平,百姓安乐。
那时候,他八抬大轿,十里红妆,来娶她了。
可惜,那只是,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