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魏宫莲

第152章 【017】南朝旧事

魏宫莲 红豆八宝饭 4272 2024-11-12 19:0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与此同时,冯清也和她的哥哥们开始了在魏宫的生活。

  在封建社会时期,魏宫虽说是以男性为主体,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女官。

  她们与天子没有配偶的名分,且自身拥有一定的官职品阶,领取朝廷俸禄,主要协从管理后宫事宜,部分时候会涉及政务。

  中国古代关于女官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周礼》。例如:“女祝,女奴晓祝事者”。

  不过,直到发展到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女官才开始出现。

  而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正式建立了后宫的女官制度,让女官的定义和职责更加具体。他参考《周礼》的记载,开始“置女职,以典内事”。

  也就是说,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女官的品阶、责任和权位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自那时开始,女官不再是含糊的嫔妃预备人选,而是区别于嫔妃制度的另一个独立体系。

  同时,女官的选拔、服饰、等级、职责和丧葬,就有了一定的记载。

  根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才人的主要职责是陪公主、郡主等皇室女子读书。

  书载,“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而太师府四小姐冯清,一开始就是魏宫四品才人。

  为彭城公主入学陪侍。

  彭城公主,也是魏天子的六妹,同住太皇太后冯氏宫中。

  丹阳王府上书所请,魏宫还是准了。先献文帝六公主拓跋氏,晋封彭城公主,许婚丹阳王世子。

  既然定了亲,便是待嫁时,也算是旧时未出阁的公主千金等大家闺秀的娇贵时候。

  与同样定了亲的太师府四小姐冯清,冯才人,安排在一处。

  魏宫日后的皇后,自然尊贵,年纪也相仿。进宫前,冯清听母亲博陵公主说了。

  彭城公主的母族出身不算高,膝下又只得一个女儿,原是想替女儿选个佳婿以图日后依靠。

  故而,平阳公主只说是,“一开始,你情我愿的事情。”

  而平阳公主所嫁的刘昶,出身刘宋皇族,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九个儿子。

  皇室血统,同时也是北魏的名臣大将,魏宫驸马里排在了前面。与公主所出的嫡长子刘承绪,也是丹阳王刘昶的世子。

  这原本,确实是门不可多得的好亲事。

  刘昶,字休道,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九子,母谢容华。

  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生于建康宫,受封义阳王,官至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镇彭城(今江苏徐州)。

  义阳王刘昶投奔北魏是宋永光元年(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宋宫内乱,惧祸出逃。

  说来话长。

  想一想,是要从南朝的宋建国说起了。

  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氏家族势力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公元317年,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史称东晋。次年4月,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遂称帝,改元太兴。

  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时间一晃到了晋安帝隆安三年。

  公元399年,孙恩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

  投身北府兵为将的刘裕,因此崛起。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东晋因前秦强大,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

  前秦在苻坚的领导下,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对东晋王朝形成很大威胁,谢玄遂组建训练了一支军队。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同时,北府兵所在的京口地区,民风彪悍,多好战之民,打起仗来敢于冲锋陷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北府军从此一战,史上留名。遂成南朝军事的主力。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

  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

  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而刘裕正好在刘牢之麾下,因平定孙恩起义,在北府军中崭露头角。

  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

  桓玄入主建康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下自杀。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桓玄称帝,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之。

  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助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因病于同年五月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岁。七月,葬于丹阳初宁陵,是为高祖武皇帝。

  长子刘义符登基,于公元424年政变被废。同年,刘裕三子刘义隆被召回京城建康,拥立为帝。改年号元嘉。

  刘义隆即位,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

  军事上,遣将裴方明灭后仇池国,遣将檀和之重创林邑国,三度出师北伐北魏。

  他希望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他父宋武帝刘裕不曾完成的大业。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南下,乘刘裕去世南侵,夺取刘宋的虎牢、洛阳及滑台等刘宋地处河南的洛阳盆地。

  刘义隆打算先收复这些地方,于是开启了北伐。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三月,刘义隆开始第一次北伐,以到彦之作为主帅,一度夺回河南地区的洛阳、虎牢、碻磝、滑台四镇。

  可惜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又发起了反攻。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二月,滑台等地,重新失陷,北魏军逼退前往救援的宋将檀道济,第一次北伐遂告失败。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带领10万大军南下,并强攻不满千兵的悬瓠,守将陈宪苦战力保。

  魏军久攻不下。宋文帝刘义隆遣臧质与刘康祖率军北上救援,再次想到了他的北伐大业。

  魏军于四月,撤兵之后,宋文帝即于同年七月挥军伐魏。

  也就是元嘉年间第二次北伐。宋文帝以江夏王刘义恭任北伐主帅,分兵四路北上,进击北魏。

  其中柳元景、薛安都的西路军大胜,破魏洛州守军,曾一度收复陕城和潼关。但王玄谟为前锋的东路军被魏太武帝击败。

  以梁坦为前锋的中路军也被魏将拓跋仁击溃。宋文帝见东路军、中路军战败,魏军南下深入,于是召还正在攻魏的其他路军队。

  而魏军一路攻入刘宋统治区的腹地。经刘宋的历城、东阳、彭城、寿阳、盱眙等军事重镇,大多在城外野战,若遇坚城则绕背而去,继续南下。

  最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

  这些北魏远征军,同日临江,一度威胁要渡过长江。

  也就是,太武帝,饮马长江。

  刘宋京师建康震动。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这个时期其实刘宋朝廷已经无险可守,再说长江,可以渡江的地段多,随时有可能被北魏灭亡。

  但是此时的北魏,并没有做好渡江的准备。没有水军,更没有渡江的大型船只,所以明知对岸空虚,却也只能望江兴叹。

  后世宋朝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便引用了南北朝的旧事。

  宋武帝刘裕,又名寄奴,而太武帝拓跋焘,又名佛狸。

  还有,宋武帝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不成的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年间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仓促进行北伐,还妄想和汉朝冠军侯霍去病那样,打败匈奴,然后到狼居胥山走一趟。

  结果,狠话放了出去。输得登上京口北固亭,仓皇北顾,唯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渡江南下。

  挥师刘宋京都建康(今南京)。

  事实上,就像宋武帝刘裕北伐,铩羽而归。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不假,也是强弩之末,不得不撤走。

  北魏探知后方的刘宋彭城守军准备断其归路,同时刘宋又遣水军自海入淮来攻,而北魏军队又水土不服、多染疾疫,拓跋焘只好望江兴叹,撤军北归。

  此役过后,刘宋因为江北六州饱受战乱而国力大损,多有批评。

  第三次北伐,在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适逢北魏宫廷内乱。太武帝拓跋焘遇弑,身亡。

  刘义隆再次想起他的北伐大业,于同年七月,第三次北伐。

  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鲁爽、鲁秀兄弟与程天祚率四万荆州兵向洛阳、虎牢方向进攻,臧质、柳元景率军攻潼关。

  可惜张永一直打不下碻磝。结果让北魏挖地道偷袭。

  东路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遂在八月率军退还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东路军已退,其余便也退兵。

  这次北伐,虽然收复了部分河南地区,恢复了刘宋在许、洛中间一带的控制,基本无功而还。

  总的来说,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三次北伐,是个以北伐为终身大业的皇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