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魏宫莲

第138章 【003】名正,而言顺

魏宫莲 红豆八宝饭 6128 2024-11-12 19:02

  进了太师府里,博陵公主突然停轿,只命乳母好生照看着四小姐,便扶了三子冯宝业的手,径直走了。

  冯清从车里探出头去看,估摸着方向,像是去见冯太师。

  她猜对了一半。

  不过,去见冯太师之前,博陵公主先去了一趟家庙。

  将从寺庙里拿回来的,供在冯家祖宗神灵跟前。

  送走博陵公主,妙莲真人也进了佛堂清修。

  这一日,并非丫鬟冬至值守,博陵公主的到来也就没有人通知她。

  当然,这是一个机会。

  不过,在北面屋子里抄书的丫鬟冬至,两耳不闻窗外事。直到博陵公主离开,也是一无所知。

  只是伏案。

  和这里南去的门阀士族仿佛,讲究门第清贵,源远流长。平城太师冯熙这一支现在被记作辽西冯氏。

  辽西,郡望名,即地望、郡姓。冯氏显贵,从西汉文帝时期的冯唐开始,那句俗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流传到后世。

  辽西冯氏就是冯唐的一支,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人。

  尤其是经历了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冯跋、冯弘兄弟代慕容氏承北燕国祚,使冯家一跃成为北朝里屈指可数的汉人政权,因“北朝南冯”而闻达于诸侯。

  这是冯氏家谱。

  接下来的,则是妙莲真人这些年听族人亲眷祭祖宴后往自家脸上“贴金”的大话。

  当不得真,权当一乐。

  辽西冯氏因贵为先文成皇帝的皇后冯氏而居庙堂之高,一朝封后,便召来了其兄冯熙。

  且不说兄妹相见,涕泪沾巾。

  据说,先文成皇帝还见了皇后的哥哥冯熙,说是相谈甚欢,设家宴为其接风洗尘。

  ……

  鲜卑拓跋氏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不比中原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乃至文明,“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中原汉人诗书传家且不说,何况他们无故兴兵,以至中原战火连绵,非义战,遂将这些乱中原的蛮族一律叱之为“胡人”。

  野蛮如同没有开化的兽,不能承神州正统。鲜卑拓跋氏也是胡人的野蛮一支,划归东胡。

  继鲜卑慕容氏之后,乱中原的胡人纷纷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样的礼,如无形中的一道道栅栏隔阂。他们进来了,便也不想再退居蛮荒,进而学习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文化,移风易俗。

  相比于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家禽家兽,也是靠天吃饭,但成长至少几年。农耕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因为成本低和易控制,在收获上更多,也就更为先进。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而被鲜卑拓跋氏定为国号,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

  这里的君主、百姓都称呼他们的国家为大魏,但这并不是三国的曹魏政权。后来的历史,会将其称为北魏。

  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现在的京都。平城人已不再执着于被晋人所指摘的野蛮祖制,不合“礼法”的逐步纠正过来,诗书也兴,更是将礼佛与他们原始的图腾崇拜融合于塔寺壁画。

  他们汉化得彻底。

  或者说,他们的部族里原就是以汉人为主,和柔然的诸多部族杂居,游牧在汉土北方的边地。

  等着一个名正言顺进来的契机。

  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事情,皆有其自身运行的轨迹,如同周天星辰。

  或者说,日月交替,天地昭昭。

  这件事,会绵延无尽地持续下去。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因为它原本就是这样。

  就像生命和爱的本身一样。花开,花会落,但来年花还会开。其核心都逃不过八个字:

  ——你情我愿,名正言顺。

  西晋末年,鲜卑拓跋氏在永嘉之乱中依附西晋,抗击匈奴,羯赵。

  因有功于朝廷,在公元310年被西晋怀帝册封为代公。公元314年,进封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则被称为代国。

  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也承认,他们是自己进来的,是自愿依附朝廷戍边。

  也定居了下来。朝廷征召的时候,当然响应,或者说,地处边地,和其他部族联盟起冲突就多。背靠大树,也是退路。

  也学他们讲道理。

  部落里原就是以汉人居多,世居中原腹地,和汉人通婚日久。除了天子拓跋家,朝堂之上说鲜卑话的鲜卑贵族都不多了。

  鲜卑慕容氏和鲜卑拓跋氏原来是一个部落的。

  建立了慕容五燕的慕容氏,曾是北魏在意的一个政权,毕竟“本是同根生”。但分开,就说明他们之间理念不合,又到底是一个地方过来的。

  而慕容五燕,依次是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严格意义上讲,北燕与鲜卑慕容氏已经没有关系了。

  冯清的先人冯跋、冯弘两兄弟取代后燕,建立北燕。

  后燕永康二年(公元397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兴兵讨伐后燕,攻占其首都中山,自此后燕疆域被一分为二:

  中山以南的后燕疆域自立为南燕,中山以北的后燕疆域仍为后燕。

  后燕政局混乱,内乱不断,再加上北魏与高句丽的蚕食鲸吞,其疆域不断缩小,最后只剩下辽西走廊一带。

  后燕末帝慕容熙无道,引起了慕容云与冯跋、冯弘兄弟的强烈不满,以政变废慕容熙,慕容云建立北燕。

  慕容云,慕容熙之兄慕容宝的养子,即位后,改名高云,数年后于宫中饮宴遇刺身亡。

  冯跋平叛,随后被推举为国主。

  公元409年,冯跋称天王于昌黎,改元太平,国号仍旧为燕,继续延续北燕政权。

  北燕,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其都龙城,又名黄龙,因此南方的刘宋称其为黄龙国。

  在冯跋即位的当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遇弑身亡,也是重建魏国的一代雄主。明元帝拓跋嗣即位。

  冯跋自立的第二年,公元410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消灭了今天山东省一带的“南燕”政权,恢复了青州。

  北魏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然成立。冯跋的北燕,虽是更北方的一叶小舟,也有心在乱世里做出一番成绩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北魏大概是离得近了,一开始就互相看不顺眼。

  冯跋因为北魏使者耿贰不对他行臣子之礼,十分不满,他是燕帝,拒绝与他见面。后来,更是将其扣留。

  虽然后来太史令张穆以天象为借口,劝冯跋与北魏通使修好,可还没等冯跋做出反应,北魏便已派兵攻打北燕。

  这场战役中,北魏在射杀燕将皇甫规后就因燕国有备主动退兵,可从此时开始,已经注定燕魏是要互相看不顺眼的。

  相比北魏的威胁,近在咫尺,北燕与南朝的关系就要好得多。南朝大将刘裕率军收复了山东地区。

  从山东半岛出海,无论是联络辽东,还是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与百济,路程都大大缩短了。

  就在冯跋建国几年之后,东晋青州刺史申永就主动联络北燕。冯跋也遣使回复。

  远交近攻。秦汉时期中原汉人交战的礼仪,这时的北燕也会,和南朝的晋互通有无,甚至一度相信能够与北魏争雄于北方:

  “晋青州刺史申永遣使浮海来聘,跋乃使其中书郎李扶报之。”

  ——《晋书载记二十五》

  冯跋一代明主,政治清明,但不幸接连遇上北魏雄主,拓跋嗣和拓跋焘两父子。

  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八月,明元帝拓跋嗣派使者悦力延前去安抚柔然,于什门招谕冯跋。他的儿子拓跋焘更是以一统北方为己任。

  冯跋走马上任,北地就只剩了寥寥几国。而南北对抗的大潮,却在汹涌中加速。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改国号为宋。公元424年,刘裕三子宋文帝刘义隆即位。

  公元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政。然宠妃宋夫人想立自己的儿子。

  其弟冯弘趁机发动政变自立,成为了北燕新的君主。

  或者说,三子冯弘接替其兄冯跋,成了冯家新的家主。逼太子冯翼自杀,谥冯跋为文成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长谷陵。

  冯弘在即位之初,便与刘宋展开联络:“及自立,乃与刘义隆交通。”

  ——《魏书列传八十五》

  而这个时间,宋文帝刘义隆主持的第一次元嘉北伐刚刚失利。北燕因内乱,也没帮上忙,大概都在反思前段时间里的不足。

  宋文帝还是要北伐的。而冯弘也要为北燕臣民思考退路,北燕与南朝的宋走得更近。

  面对北魏这个劲敌,若有北燕策应牵制,也许,下一次北伐就不同了。既然都想到一块去了,两方自然一拍即合。

  北燕太兴元年(公元431年),冯弘称天王,废掉原配妻子王氏与长子冯崇,立后燕皇族之女慕容氏为后。

  次年,又立自己与慕容氏的儿子冯王仁为太子。大兴二年(公元432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平城南郊整训兵马,准备进攻北燕。

  六月,魏太武帝发兵伐燕,同时遣左仆射安原、建宁王拓跋崇等屯兵漠南,以防柔然袭其后。

  七月,魏太武帝至濡水,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州民众及密云丁零族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会师于燕都和龙。

  魏帝经辽西至和龙,北燕石城郡太守李崇等十郡降于魏。魏太武帝以其民3万人挖围堑以困和龙。

  八月,北燕主冯弘派数万人出城挑战,为魏昌黎公拓跋丘、河间公拓跋齐所击破,死万余人。

  北燕尚书高绍率万余家保羌胡固,魏主攻之,斩绍。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攻建德郡,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攻冀阳,皆拔之。

  九月,魏太武帝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6郡民众3万家于幽州。

  大兴四年(公元434年)正月初四日,冯弘派使臣出使北魏,请求和解。太武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大兴四年(公元434年)闰三月,冯弘派遣尚书高颙前来北魏请罪,请求把他的小女儿充当后宫的嫔妃。太武帝拓跋焘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征召他的儿子冯王仁入朝侍奉,冯弘拒不接受。

  而被冯弘派去镇守肥如的儿子冯崇,也带着两个弟弟,归降了北魏。

  时值北魏侵燕,广平公冯朗、乐陵公冯邈遂一起劝说改封长乐公的大哥冯崇。

  冯崇、冯朗、冯邈三兄弟也投降了北魏,受到厚待。辽西走廊一带遂成北魏冯氏封地。

  这也是辽西冯氏的由来。

  冯崇被封为辽西王,车骑大将军、都督幽平东夷诸军事,幽、平二州牧,全食辽西十郡,比之王国。

  众叛亲离。然刘宋隔海相望,面对北魏步步紧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兵救援,北燕冯弘遂将目光转向燕国东边的高句丽。

  公元436年,魏国攻破北燕白狼城。

  同年,高句丽派遣将领葛卢与孟光带兵数万,跟着北燕尚书阳伊前往龙城迎冯弘东走。

  高句丽军队当然不想和北魏交战,就屯驻在临川。但来迎的葛卢等人自东门来到和龙城,就脱掉他们粗陋的布衣服,拿来冯弘的精良兵器装备给他的部下。

  引人侧目。去了南朝的宋,还有人在说。而此时的北燕内部对于去高句丽,意见也严重不一致。

  尚书令郭生因为百姓不愿迁徙他乡,干脆开启北门迎接城外的北魏军。

  可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北魏军不知所措,他们以为这是北燕故意诱敌深入,所以不敢进城。

  郭生只能命令士兵进攻冯弘,双方一度在皇宫前交战。郭生身中流箭阵亡。

  冯弘于是带着和龙城内的成年男女向高句丽逃亡。

  很快,一支绵延八十里的队伍从北燕首都龙城向东缓缓出发。伴随着他们的是身后的滚滚浓烟和漫天大火:

  “五月,乙卯,燕王帅龙城见户东徒,焚宫殿,火一旬不灭;令妇人被甲居中,阳伊等勒精兵居外,葛卢孟光帅骑殿后,方轨而进,前后八十余里。”——《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盖因妇孺皆在队列中,且披甲,绵延八十里。

  北魏没有追。也可能是因北燕军走的时候,火烧龙城,更多人相信北魏志在天下。

  事后甚至推说有人喝酒误事,于城门口耍了一阵大刀,不许大军追击。

  一柄大刀耍得虎虎生威。于失火城门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道是:“老弱妇孺杀不得。”

  穷寇莫追吧。遂都说魏安西将军古弼贪杯撒酒疯。

  贻误军机,太武帝也开玩笑似的只是贬他去做城门郎。而北燕作为独立政权,事实上已灭。

  去了高句丽的冯弘,两年后,与子孙十余人死在了高句丽。

  次年,其子冯朗内徙至长安,历任秦州和雍州刺史,散骑常侍,尚北魏公主,驸马都尉,使持节,征西大将军,封辽西郡公,后坐罪诛。

  他的女儿因此进了魏宫,养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冯氏身边。北燕国主冯弘曾以公主和亲北魏。

  北魏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冯氏女选为文成皇帝的贵人。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冯氏册封为皇后。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即位,尊嫡母冯氏为皇太后。

  文成皇帝拓跋濬崩,献文皇帝拓跋弘继位,尊先帝皇后冯氏为皇太后。

  冯太后追赠冯朗为假黄钺,太宰,追封燕宣王。冯太后为自己的父亲冯朗,立庙长安。

  初成后,郑羲到长安拜庙,破石造碑立于庙门。

  且不说,太师府家庙里抄史书成狂的丫鬟冬至,只说远去的博陵公主一行人。

  一早有人前去通传太师冯熙。

  太师冯熙此刻却是在院子里,和门人清客说着明日的法会。

  年年如此,都有成例。不同的是,魏宫近来广召名医。

  是某一回出征,太上皇受的箭伤。冯太师这才想到法会祈福。

  暗箭难防。年轻的拓跋弘非常善战,他亲自率兵指挥的战蠕蠕,也是非常出色的一次战役。他亲自统率队伍,率兵追击,一直追到“石碛”(沙漠)。

  和其父文成帝其祖太武帝仿佛,这时北魏皇帝,也是要亲自带兵打仗。拓跋弘即位不过13岁,年纪虽轻,也同样喜欢练兵。

  北魏天安二年(公元467年)二月,“田于西山,亲射虎豹”;五月,“田于崞山,遂幸繁峙”。

  退位做太上皇以后在北苑的大阅兵,惊动朝野。

  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二月,面对柔然来犯,太上皇御驾亲征,大败柔然,一直追至大漠。

  回了魏宫,才有消息传出,****负伤。

  伤口久不愈合。也是,因此退位。

  太师冯熙听得来报,点了点头,抬脚便去了西侧的屋。

  博陵公主携三子冯宝业进来的时候,冯太师已经坐在了窗下,伏笔抄写兵书。

  博陵公主便也在一侧落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