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琅王贺礼
侯府给太后的贺礼,报到太监处的时候就言明过,乃是一尊玉佛,可如今变成了五禽戏,其中曲折具细,旁人不知道,月华必然是清楚的。
这会儿跟在月华身边的人反倒过来说是她宁红叶冒尖儿出头,国子监里的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宁红叶看都不看那人一眼,只觉没有理会的必要,这样的人越是理会她,她便越来劲个,还不如直接无视。
且今日乃是太后寿宴,这人话里话外的挑是非,有的是教这罗小姐做人的人,倒是不必费心去反驳什么。
正如宁红叶所想,这罗采儿的话才说完,皇后便皱了眉头。张口闭口便是要挑事生非,实非一个大家闺秀能做出来的事儿,况且,这罗氏身为公主伴读,所言所行也代表着公主,旁人看法不重要,可不能因为这一个伴读便让太后迁怒于月华。
皇后心中怒骂,一双眼睛下意识的看了看太后那边,见太后没有生怒,心下松了一口气,而后才稳着心声笑同众人开口。
“白云身为女子,却通晓古今医理,实乃难得,如今向皇额娘献上这等可延年益寿的宝物,实乃仁孝,同显摆却是扯不上关系的,罗家小姐这话,本宫听着倒不大赞同。”
众人只觉皇后端庄贤淑,便是这会儿说话为那白云夫人解围,也是语气温婉。或是那罗采儿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说这话有多不合适,这会儿有些害怕的看了皇后一眼便低下头去,倒是没有方才那股子嚣张气势了。
宁红叶献了珍宝,又在董元化的盛情邀请之下答应帮着太医院修缮复原那古医书中缺失的内容,这事儿才算彻底过去。
回自家席面之后,宁红叶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气,实则也幸得太后偏爱和董太医知道那五禽戏的珍贵,不然她单单送上这么一张薄纸,外人口中传出去,只怕要丢侯府的面子。
殿中重新开始奏乐歌舞,也有朝臣继续给太后送上精心准备多日的贺礼。月华坐在皇后身边,看着顾沧澜为宁红叶布菜的温柔模样,心里又是嫉妒又是愤恨。她确实已经放下对顾沧澜的执念,可不代表她能接受这两人在她面前秀恩爱。
“这白云夫人还真是好运,怎么所有人都帮着她说话?”
罗氏不敢再光明正大的挑起事端,可这本性就是个心眼儿小的,这会儿看着顾沧澜和宁红叶琴瑟和鸣,忍不住还是在月华公主身边小声嘀咕了一句。
月华冷笑,心中恨意肆虐,面上却只能尽力维持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
“老天爷都是公平的,哪里有人能一直好运下去呢。”
虽说已经尽力压制内心的恨意,可这话说出口,到底还是带着几分戾气,叫她身边坐着的罗采儿都略有些惊讶的看了她一眼,只觉周身空气都冷了几分,盛夏的天儿,偏冷得人有些发颤。
她闭了嘴不敢再多言,只觉公主殿下对这位白云夫人,似乎怨气很重......
盛恒收回放在宁红叶身上的目光,容色平静的喝酒吃菜。桌案之下,他的衣袖湿了半边,是方才打算起身替人解围时,不小心碰倒桌边酒盏所致,幸而今日穿的衣衫颜色深些,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来。
有小厮俯首来到他身边禀报了什么,他便点点头,接过后来人递过来的锦盒,起身一理衣袖,向着上座的太后行去。
“皇祖母,这是孙儿为您准备的寿礼,以此百寿图,祝愿皇祖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待到人前,他俯首贺寿,将锦盒举过头顶双手呈上,便是如此谦卑的动作,由他做出来也是说不出雅致。
这位琅王殿下,于政事之上杀伐果断,可政事之外,偏又是清风明月一般的雅致。在他身上能看见身为皇家子弟的金贵气质,也能感受到属于盛家男儿的铁血果断,如此人中龙凤,若是嫡子,那这储君之位,确实非他莫属。
只不过,上有皇后所出的嫡长子,下有隐忍通透的逸王,盛恒想要这储君之位,也没有那么容易。
这会儿盛恒叫人帮着将那锦盒中的东西拿出来展开,上百个寿字纹绣于橙黄色的布帛之上,细看之下,那上百个寿字竟没有一个是重复的,用的都是不同的字体,且绣法似乎也不大相同。
纵太后见多识广,这会儿看着这上百种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纹绣方式,面上也不由露出些许惊叹神色来。
熹贵妃身为琅王生母,这会儿自然站出来捧自家儿子的场。
“这上面绣的竟全都是寿字?说起来惭愧,臣妾大多都没见过,倒是叫圣上和太后娘娘见笑了。”
皇帝也细细大量着那百寿图,这会儿听了熹贵妃的话,当即笑着摆摆手。
“这可怪不得贵妃,这上面的寿字,有半数都是仅在古书中记载、如今早已不沿用的写法,还有外朝、边塞、和一些地方上自有的写法,贵妃不认识也是情理之中。”
说罢满脸赞赏的看向盛恒:“为了这贺礼,恒儿怕是废了不少心思吧?”
单将这些字找出来都不容易,更何况还要结合不同的绣法,这可不是一两个月的功夫能做到的。
盛恒俯首:“儿臣不敢居功,这图中寿字是儿臣向掌管藏书阁的几位学士大人请教而来,儿臣不过借花献佛罢了。”
这话说得很是谦虚,可谁又会将这功劳当真归结于那藏书阁中的几位大人呢?
皇帝满眼欣赏,只觉这个儿子越看越顺眼,实则细想下来,恒儿这样一个仁孝之人,便是有夺嫡之心,也不过是急于证明自己罢了,少年英才,总归是要有些血性的。
这一来,皇帝甚至能原谅盛恒当初背地里做的那些事,重新对这个儿子重视起来。
至于太后那边,起初的惊讶过后,神色便恢复如常,说了些场面上的好听话,倒是不显得如何热络。
众人眼观鼻鼻观心,都是明白太后为何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