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不能早恋
“闺女,干爹和干妈带你们去买文具和本子吧,然后咱们在外面吃一顿。”季明把话题给扯开了。
“买文具和书包啊?”小姜姜眨巴着眼睛问。
季明点头,“是啊,你俩要上小学,这文具和本子都得换新的。”
“笙笙哥哥,咱们去么?”小姜姜转头看着小季席笙。
小季席笙点头,“嗯,去。”
虽然那些文具啥的家里有一大堆,可他知道他爹妈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他们的心思就是,闺女就该用最好最漂亮的。
正好他也这么觉得。
小季席笙开了口,小姜姜跟着点头,“嗯,去。”
到商场把该买的东西都买好,他们就去吃火锅了。
等上菜的时候,正好他们前面那桌,有几个上初中的学生围在一起吃火锅。
“你和你男朋友分手了啊?”
“嗯,分了。”
“既然分了,考虑考虑我呗,我可从初一就追你了,这眼瞅着咱们就初三了,你还没看清我对你的心意啊?”
“切,我和我老公小学就认识了,青梅竹马,我们认识那么久还能分手,难道和你交往就不会分手了?”
“……”
因为小姜姜是背对他们坐着,所以他们的谈话小姜姜听的一清二楚。
“是世道变了还是我老了?现在的小孩子这么早就开始早恋了啊?”季明一副丈二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小姜姜眨巴着眼睛,“干爹,什么是早恋啊?”
“早、早恋就是……”季明本来想和她解释一下,可话都没说完呢,小季席笙就说,“你想知道早恋干啥?”
被他这么一问,小姜姜一怔,“我、我就是问问。”这不是干爹说起来了么?
“早恋这个事儿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小姜姜说:“我现在也长大了啊,我已经六岁了。”
小季席笙:“不到十八岁就不算长大。”
小姜姜:“……”
十八岁?
她现在才六岁。
那就是说还得等十二年咧~~
而且听笙笙哥哥这语气……
“笙笙哥哥,你知道早恋是啥啊?”
“嗯,我知道。”
“那你为啥不告诉姜姜啊?而且你不也没到十八岁么?你能知道,我为啥不能知道?”小姜姜的小脑袋瓜转的很快,在小季席笙说完这话的时候,她就立马反驳。
小季席笙一本正经的说:“我是男孩子,你是女孩子,这就是区别。”
“季席笙,你搞性别歧视啊?”小姜姜没好气的说。
“闺女,闺女,你听干妈说,这早恋啊,不是啥好东西,它对男孩儿没什么影响,可对女孩子就影响大了。搞不好是要毁一辈子的。”庄乔是时开口,她说话的时候对面那桌学生已经结账走人了,所以她声音比刚才大。
庄乔是觉得孩子长大了,该和他们说的都要说,免得在外面吃亏。
小姜姜眨巴着眼睛,对干妈说的话不是太明白。
但她听懂了,早恋对男孩子没影响,对女孩子有影响。
所以她点了点头,“嗯嗯,姜姜懂了。姜姜绝不早恋!”
说完还拉着小季席笙的手,“笙笙哥哥也不早恋!”
“楚姜姜,你不早恋就不早恋了,你拉我干啥?”小季席笙淡淡道。
小姜姜一听他的话,瞬间拧起小眉毛,“笙笙哥哥,听你这话的意思,难道你想早恋啊?”
小季席笙还没开口,小姜姜又抢在前边儿说,“我不早恋,你也不能早恋,知不知道?”
“……”
“对,闺女说的对,季席笙,你不能早恋知不知道?”季明警告小季席笙。
小季席笙都快被楚姜姜和他爹的逻辑给打败了。
可这会儿连他妈都加入进来,“笙笙,妈妈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能早恋的。”
小季席笙无语,“嗯,我知道。”
本来他也没打算早恋。
吃了火锅,小姜姜他们就离开了。
两天后是正式开学的日子。
小姜姜和小季席笙被分在一年一班。
他们这个班一共有四十五个同学。
一进教室,两人就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目光。
小季席笙从小就很酷,现在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帅小伙儿。
所以就吸引了不少女孩子的注意力。
“笙笙哥哥,他们在看你耶。”小姜姜压着声音说。
“别到处乱看。”小季席笙一脸无语。
那些人看就看呗,又不是没看过。
而且眼睛长在人家身上,他还能阻止不成?
反正他眼里只有楚姜姜,除了楚姜姜他谁也看不到。
小姜姜扁扁嘴,“可她们就是在看你啊。”
“她们看我我就得看她们啊?”小季席笙服了。
顿了顿,小季席笙又说,“还是说你想我看她们?”
小姜姜想也不想就摇头,“当然不想。”
她才不愿意让笙笙哥哥看别人咧!
“那就乖乖坐好。”小季席笙看着她。
小姜姜瞬间坐直身体。
没一会儿班主任来了,和他们说了一些注意事项,就安排他们打扫教室卫生,以及去教务处领书。
“笙笙哥哥,为啥咱们一节课要上四十五分钟啊?”小姜姜不解的问。
小季席笙刚要让她不要说话,这时班主任就指着小姜姜说,“就你们俩吧,和我去领书。”
被点到名,小姜姜和小季席笙就跟着她往外走。
他们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学生在排队了。
在后面儿站着的时候,小姜姜抓着小季席笙的手问,“你还没回答我刚才的问题呢。”
小季席笙:“就那个四十五分钟啊?”
小姜姜点头。
“学校规定的吧。”
“可这时间太长了。”
小季席笙:“那你就别上学了。”
小姜姜:“……”
那还是算了。
反正总要上学的,就四十五分钟而已,她会适应的。
见小姜姜不说话,小季席笙扬起一侧的唇,淡淡笑了笑。
反正他总是有本事治楚姜姜。
队伍慢慢变短,终于到了小姜姜和小季席笙这边。
小姜姜和老师报了他们班的人数,就领了书。
其他班的学生都是好几个同学一起来的,因为班里学生多,发的书也多,一次性拿不了这么多,就多叫了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