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楚抬了抬下巴,道:“你接着看下去就知道了。”
穆云峰继续翻阅下去,而后眼前一亮,一页一页略过几眼直至到了最后一面。
重重合上书本,他笑了。
“很好,虽不是很详细,但也足够了。”
穆云楚将书本收回,道:“还有几点没添上,等我加上了再给你。”
穆云峰点头道:“行。”
穆云楚将书本放好,突然问道:“我听说你昨天早朝不仅把一群人给收拾了,还顺势将丘锦绣抬上了后位?”
穆云峰瞥了他一眼,回道:“你不来朝堂算是错过了许多,要说收拾却也说不上,顶多是强压了下来,为此我还撇下了脸面去把羽丞相的嫡女给请到宫中做客。”
穆云楚一愣,不敢置信道:“我先前也是说说没想到你还真做了,那贼东西现在恐怕是在密谋怎么将你杀了。”
穆云峰无所谓道:“便是没有他女儿这一出,老贼也不会站我们这边,左右是要收拾的人,也不在乎会不会再得罪。”
穆云楚听此,点头赞同道:“这么说倒也是,想我还在那位子时,要不是李顺帮我把持压着,我现在怕是连骨头都没了。”
穆云峰挑眉,问道:“你除了怕李顺,竟还怕这些人?”
穆云楚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直接承认道:“在父皇走后,那一朝臣子早就动了其他心思,等我想压制时,个个已经羽翼丰满,我一个上位都要靠李顺的人能有什么手段,可别怪我没提醒你,羽丞相那老贼应该还有其他招数,你要早做准备以防被他套住了。”
穆云峰拍了拍他的肩,道:“你那时是孤立无援,而我不一样,我有你们这些能人帮我,自然可以时时扭转乾坤。”
穆云楚抖下他的手,嫌弃道:“少说这些肉麻话,都不像你了,别把你对付丘锦绣这套用在我们身上,太瘆人了。”
穆云峰没话说了,向他拱手道:“告辞,改日再相见。”
穆云楚早巴不得他走了,连连摆手道:“走走走,别耽误我做事,要想丘锦绣能顺利坐稳后位就别动不动过来打扰我,书本写好我会给你送过去的。”
穆云峰点点头,再次朝他拱了拱手,而后转身向外走去。
又坐回了马车,因看了穆云楚整理的东西,这次整个人都放松了很多。
只要有了这个便不怕在立后大典上再被有心人指出漏洞,得了赤羽族的规矩和事迹,皇太后这边再耍什么花招也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寻死路。
接下来便是去和钦天监商量立后事宜,还有石碑的归置地方。
本来这些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不想江南一带因着雨水季节,河滩水位激升,一夜便涨了一二米,许多农田因此被淹没在了水下,就连河岸边上的百姓房屋也淹进了半腰高的水。
收到灾殃的百姓没了活路只能不断往其他城镇撤,有些小镇自己都只能勉强维持住生活,这一下来了这么多难民,突现的管理问题和抢盗事件也在增多,让本地的百姓很是恼火。
只一个镇子倒还好,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出问题的城镇如雨后新竹般统统冒了出来,每次早朝上的折子无不关于这些问题。
穆云峰看着手上清一色的奏折,对于内容看都不用看都知道是什么,可是从问题的出现到眼下却是没有一个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只一个劲在推脱。
穆云峰心里冷笑,这些在平日里吃着百姓上缴的供奉的人,在最需要他们出谋划策时总能一个屁也放不出,却对于管制皇帝的事津津乐道。
在一个朝臣说完自己的见解时,穆云峰开口道:“说完了?”
那臣子轻轻的点了点头,等着穆云峰给出评价。
穆云峰一把将他的折子甩到了他的面前,厉声道:“这就是你绞尽脑汁想了三天得出来的办法?”
朝臣已然跪下,颤着声道:“皇上,这已经是您否下的第三十三种提议了。”
这言下之意还成了他的错,是他一再压下早有的策略而不用,就为了责骂这几个蠢物。
穆云峰简直要被气笑了,他指着地上那本折子,怒道:“水患是根源所以要尽快去将水流给堵了,再引流到别处。你这说的倒是好听,可你看看自己选的引流地方是哪?那里本就有了一处水源,交汇处同样来自海上,但一个可随时改道到别处,一个是因今年降水过多而涨水。”
“臣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啊?”
那朝臣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处,低声喃喃着。
穆云峰耳力了得,自然没落下这句话。
“你回去好好看下地形图,看那条改道的会途径何处再说。”
得到这句话,朝臣当下便白了脸面,叩头谢恩道:“谢皇上恕罪,臣这便回去闭门思过,好好参透图纸。”
其他朝臣见一个已被变相禁了足,一个个已开始提心吊胆。
不过有人却觉得此刻被禁足没什么不好的,既可以免了这事务在家清闲几日,又可以不用管这破事。
有这心思的人站出一个,道:“皇上,既然改道不成,那便以被淹没的房屋为根基,在此造一道防水线也是可行。”
穆云峰刚打发掉一个蠢货,现在却又站出来一个,气的直想扶额。
“这样吧,我让两天内将图样画出来,不然我将你丢进水中做防线。”
本想被禁足的人冷不防得了这个结果,顿时便愣住了。
他这是随口说说,不是真想这么干啊!
但皇帝口谕已下,再不甘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了。
再见识到又一个臣子的夭折,动着各路心思的朝臣也没了第一个站出来的心。
殿堂一阵安静,下面个个都将脑袋垂的低低的,唯恐穆云峰抽问到自己。
穆云峰看着这群酒囊饭袋只会起内讧的蠢物,眉头已皱得紧到不能再紧。
过了一会儿,他叹沉沉叹出一口气,道:“传朕旨意,各大城镇官员先将流落当地的百姓安置于一处,开粮仓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