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当初神冥组织有钱有势力,白幽作为组织的主治医师,她的私人医院内的设施也非常齐全。
她来到医院的化验室,开始对两人的血样进行化验。
化验结果虽然在她的意料之中,但是仍然让她震惊不已。
李嫣然的症状是长期服用六价铬造成的慢性中毒,长期摄取六价铬,可能会引发癌症,造成气喘和尘肺病。
现在看来,李嫣然在上巳节花粉过敏引发哮喘,险些丢了性命,很有可能是人为的结果。
而李夫人也是重金属汞中毒,眼睛失明也是汞中毒的表现。
不过那个给她治疗眼疾的大夫真不是庸医,用药化解了一部分毒性,只是剩下的一部分,想必已经被身体吸收了,想要化解不易,所以大夫才会说即便暂时治疗好了她的眼疾,也不保证不会复发。
拿着两份化验报告,白幽的手微微颤抖,也不知道是在害怕什么。
如果她没有这些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查不出这些病因,李嫣然母女是不是必死无疑?
再联想到自身,沈氏的手段和李家人的对手相比,真的是小儿科。
即使如此,她和林氏现在也迫不得已搬出府,才能保住自身。白瑞现在仍然精神脆弱,受不得一点惊吓。
白府和李家,这种朝中大员的后宅都如此不宁,那么皇宫或者说皇子府,能够进去的都是为名为利,他们之间的斗争又会怎样的惊心动魄?
常听人说一入侯门深似海,皇宫是吃人都不吐骨头的地方。
白幽以前总觉得和自己无关,但如今上官琼已经给自己下聘,她很有可能也会成为皇室的一员,将来的生活也会如此吗?
她看着手中的两份化验报告,心中迷茫无措。
在别墅空间里待了一会儿,估摸着再不出去,林氏就要差人来叫了。
白幽便闪身出了别墅空间,再用毛笔把两份化验报告的结果誊抄出来,正好赶上林氏叫她吃饭。
母子三人坐在饭桌上,白瑞除了自己面前的菜,其他的都需要林氏给他夹过来。
白幽让他自己去夹,他就立刻放下碗筷,不知所措的看着她。
林氏道,“还是让我来吧,瑞儿现在总比之前好多了。”
想起白瑞刚回来的时候,见了任何人都惊恐的躲起来,甚至吃饭都要林氏喂,还一边吃一边吐,现在情况确实好多了。
“母亲,瑞儿如果一直待在府里,不知道多久才会恢复,我的意思是,让他到我的孤儿院去,就像往日去学堂一样,等到下学了再回家。而且孤儿院里也有教书先生,里面的孩子都是他的同龄人,相比我们,他们和瑞儿更有相同的话题,说不定在那里他会更好的恢复呢?”
林氏迟疑着,“你这么说也有道理,只是我不放心瑞儿在外面,万一再有什么意外发生呢?”
白幽道:“我现在没事,可以每天和他一起去孤儿院,有我在,母亲就放心吧。再说了,您现在也不是深宅妇人了,可以随时出来走动,去我的孤儿院,或者去铺子上查看,完全是自由的。”
林氏思索着,又看看白瑞,“有我在身边,瑞儿总是粘着我,虽然说这是我们母子情深的表现,但他总是要长大的,让他去孤儿院也好,大不了我常常去看他罢了。”
见她同意,白幽吃过饭休息了一会儿,让下人把两份诊断结果送到李府,然后便带着白瑞前去孤儿院。
几天没来,孤儿院的小朋友见了白幽都十分欢喜,围着她叽叽喳喳的吵闹个不停。
同时,大家也对白瑞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还有两个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给他玩。
白瑞虽然还是不敢说话,牵着白幽的手站在她的身后,但是小伙伴赠送的礼物他都伸手接下了。
白幽见此,便把他拉出来,“瑞儿想和他们玩吗?”
此话一出,小朋友们唯恐自己不被白瑞喜欢似的,一个个都挺直了胸膛,眼神热切的看着他,一双双大眼睛似乎都在说着,“和我玩,和我玩!”
白瑞看着眼前的小伙伴,点点头。
小朋友们立刻欢呼起来,围着他,一个个的都要和他玩。
白瑞也露出了笑容,拿出刚刚别的小朋友赠送给自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了起来。
白幽见弟弟终于不再是一副受伤的小兽模样,渐渐的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心中也放心了不少。
“小少爷丰姿俊秀,将来必成伟业。”
白幽正看着白瑞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一个夫子过来,在她身边道。
她侧目看着夫子,这是她找来的一个落魄的举人,名唤贾崇元,他一心想考进士,但是直到花甲之年也没有中榜,贫困潦倒。
白幽听说他学问不错,便请他来给孤儿院授课。
“先生何出此言?”
贾崇元笑着道:“老夫当初一心想考进士,但是屡试不第,便到天机堂卜了一卦,说我此生就是举人的命,考多少次也中不上进士。可老夫不信,便自己研究起了周易,久而久之,考进士的心思淡了,倒是有了一二分看人的眼力。”
当初白幽找到他去孤儿院授课,他心里是看不上的,但略看了白幽的面相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决定跟着她前来。
当然,这话他没有和白幽说。
白幽听了点点头道:“学问重在修身,无论是进士还是举人,不过是一个考核标准罢了,况且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做不得准,但学识高的人自是高风亮节,又何必在意那些虚名。”
贾崇元听了,眼前一亮,立刻给白幽鞠躬道:“二小姐此言极是,让贾某顿时茅塞顿开。”
然后他仰天大笑道:“哈哈哈,想通了,我终于想通了。”
等贾崇元从顿悟的状态中回过神来,白幽便叫着他以及孤儿院的其他夫子,开始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情况。
现在孤儿院里一共有两个夫子教大家学问,分别是贾崇元和赵向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