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临窗思虑
她只不过不说破罢了,轻轻的点了点头,一副关心的模样,说道:“好,你去吧。”
冯媛点了点头,转身便朝着亭子外面走去,留下一凉亭的贵女,望着水中嬉笑着,各色各样的锦鲤鱼在水中,丝毫没有人注意到这儿刚才发生了什么,只是围坐在一起嬉笑着,一副热热闹闹的样子。
看着冯媛的背影越来越远,崔艳忍不住上前来,给傅瑶倒了一杯茶之后,才不满的的说道:“昭仪,这冯昭仪也太不识抬举了,您为了三殿下的婚事操劳了两日,她竟连那些秀女看都没看一眼。”
傅瑶听到崔艳的抱怨之词,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面前樱红柳绿,坐的凉亭中享受着四面吹来的凉风,已经日上三竿,湖面上波光粼粼,在阳光的作用下,闪着细小的水光。
而在温暖舒适的室内,一个床上一道人影才幽幽转醒,正是为刘骜挑灯夜读的丁青遥,所辛她昨晚有先见之明,早早的便让荼尾将那些写好的课业拿了过去,要不然啊,这一大早的,丁青遥肯定也不得安宁。
慵懒的伸了一个懒腰之后,丁青遥这才慢悠悠的从床上爬起来,很久,她都没有享受到这种睡到自然醒的感觉了,也算刘骜有良心,知道昨晚她帮他完成课业累得够呛,倒也没有来烦她,可以享受一个宁静舒适的中午了。
许是因为昨夜太累,丁青遥上床之前竟忘了熄灭蜡烛,蜡烛燃烧了一夜,红色的泪痕堆积在一起,显得格外凄清,丁青遥淡淡的瞥了一眼,将案几搬到窗下,迎着窗缝里渗进来的光,对着几根空白的竹简,微微的思考了起来。
想了良久,丁青遥才落笔在竹简上写下“建昭五年,呼韩邪单于上书,今致支单于已伏诛,愿入朝觐见。”
这些年,在汉朝的时日,她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刘骜的主力军,若是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丁青遥都能够想到若是回了现代,这些资料一定在学术界掀起巨涛骇浪。
只是现代,丁青遥想到这儿,微微地叹了一口气,两年过去了,她找过无数的办法,想要回到现代,可是依旧无解,大悦城里所看到的景象,自那以后丁青瑶也去过很多次,可再也没有看到过,就像是刘骜所说的海市蜃楼那样,完全消失不见了。
窗外绿树成荫,墙角的那株树的桃花又开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落了,便结果子,果子摘下来了,便又枯萎,等来年春天便又复青,生生不息,仿佛永远都不知道疲累似的。
看着自己越想越伤感的模样,丁青遥甩了甩脑袋,努力的克制住思家的情绪,转头想起了如今眼前的事情。
呼韩邪单于请求入朝觐见,刘奭也同意了,那么说,离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丁青遥想着,随手拿起一册书卷,那上面是她记载的昭君出塞所要用的东西,看到这些,丁青遥也有些触景伤情。
那个叫做王嬙的女孩儿,有着绝世的美貌,却因为她人算计,被困在掖廷中,永远不见天日,她负有才情,却明珠蒙尘,不得人赏识。
历史上的王嬙空有美貌,却一直不能得见汉元帝,也不甘一生都被困在这不见天日的掖廷之中,所以在皇帝昭示后宫时,她自请去到那荒无人烟的塞外,冒着一生都不能回到中原的风险,就那样踏上了和亲之路。
在汉元帝见到美貌的王嬙之后,虽然心生悔意,但却无可奈何,只好看着这么一个绝代风华的美人,远嫁塞外,想到这儿,丁青遥也有些心酸,历史上多少公主在塞外那种荒无人烟苦寒的地方香消玉殒,从此身边再无亲人,再无中原之习惯,只能一切迁就于匈奴。
或许像王嬙那样坚强的女子,就应该像是一株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花似的,只要有水有光,在哪儿都能生存,比起宫廷的尔虞我诈,一眼望去的四四方方的天,丁青遥知道,王嬙更喜欢塞外广阔无边的世界。
况且呼韩邪单于也是一个胸有雄心的男子,王嬙嫁给那样的人,或许对她来说也是一种福气,千古流芳,为汉朝和匈奴的和平,为边关百姓的安宁,为在大汉朝上燃烧了多年的战火的止息,做出了一份贡献。
王嬙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不仅仅是在史书上看到,在跟她的接触中,丁青遥也知道她以后会愿意为了大汉的百姓,为了边关的安宁做出这一份贡献。
想到这儿,丁青遥也放宽了心,既然王嬙更喜欢外面广阔的世界,不管这件事情还会横生出什么枝节,丁青遥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帮她。
打定了主意,丁青遥也放心不少,看了看满桌的狼藉,她也哀叹自己有些邋里邋遢,想起之前为了帮刘骜完成课业,她在书苑里找了不少资料,也是时候该还回去了。
想到这儿,丁青遥也无暇顾及窗外秀丽的风景,忙整理起案几上的书册,又费了好一番功夫,丁青遥才将这些整理好装在锦织的袋子里,便朝着门外走去。
虽说宫里的春色年年都是如此,但丁青遥仿佛是看不尽似的,古色古香的小阁楼隐藏在竹树后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热气缭绕,飞鸟在树上搭巢,孵出了一窝小鸟,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
石子小路旁的野花又重新绽放了,在天朗气清中,显得格外娇媚可人,春光如许,怎可辜负?丁青遥的心情也不由得被这满园的春色熏染的更加绮丽。
走过一道圆形拱门,前面突然出现了一道白衣身影,腰间别着一把玉笛,信步走来。
两年的时光,让当初那个孱弱的少年身形变得越发高挑,看着刘康一日一日的长高,丁青遥的心里也有些着急,但却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