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夏
回到开封后,第一件事便是定国号为“夏”,以仓颉历为通用历法,定仓颉诞生之年为仓颉元年。
又定传统历法为“农历”,提出新历法,定名“公历”。
由于二者在月份和具体日期上的换算太过繁琐,工程浩大,而今乱世初定,这项工作便交由后人完成。
沈毅暂时直接沿用史书上对标的公历日期,年份仍用仓颉历。
而这一天被沈毅定为仓颉农历5627年正月初一,公历一月三十一日。
第二,废止跪礼;废止民间私自阉割;修改死刑执行方式;增设“开除国籍”之惩处,并定义其意义超越死刑,但若二罪并罚,以死刑为最终处罚方式,“开除国籍”辅之;增设土刑。
第三,废除现行行政划分法及官职名称,暂沿用唐制。
第四,下令广募说书先生,改称“讲读人”,凡可识文断字之人皆可应聘。
第五,成立新闻司,负责收录天下有价值的事件,并开办“邸报”、“民报”,开办造纸厂,先期专司生产报纸用纸。
另外,全国各地,所有行文,必须加上句读。
又定下几个基调:
首先就是大力恢复各行业的生产能力;
其次是鼓励百姓自发修路。凡上报当地官府并按标准完成的,经验收合格,可得对应数量的钱粮。
第三,全面推广改良稻种、高产作物,鼓励养殖业。
第四,将新法交由刑部议定,并且交由三省六部共议,按百姓日常所能涉及到的概率将之重新排序,并改成白话释义版,待其他工作均准备就绪后,刊印发行,由讲读人每日上午说与百姓。
第五,邸报和民报发行后,由讲读人于每日下午讲说。
第六,凡应聘的讲读人算朝廷正规编制,官职暂定从九品,享对应俸禄待遇,有风闻专奏之权。
第七,凡阻碍讲读人讲说、阻碍言路上传、刻意曲解并散播谣言者,以谋逆论处。
……
这几条旨意一出,满朝哗然。
沈毅也没心情和这些人磨洋工,直接祭出昊天镜:
“朕已将新律写入此宝,还望诸公抓紧学习施行。”
说着,又催动昊天镜,只见镜面变换,却见开封府某处集市的热闹景象,从中还能清晰地传出声音。
一些怀着小心思的大臣只觉心头冰凉。
“高怀德,各部军队的安抚工作交给你了。”
沈毅忽然出声。
“臣遵旨。”高怀德恭敬应下。
接着沈毅又安排了几件事,众人纷纷领旨。
众人退下后,沈毅便赶到了曾经的太白山生产基地。
此刻基地早已废弃,最后一台机器也在懿宗时期被沈毅收回。
简单整理了一下,沈毅便安置了几台高速印刷机和造纸生产线。
由于赶时间,沈毅直接从系统里兑换原材料进行生产。
三天后,新闻司上奏,言说近日之事都已编纂完成,只要沈毅审核通过,便可以印刷发行。
沈毅接过看了看,整体比较满意。
提出几个小意见后,新闻司当即修改,然后沈毅便当着众人的面留下一句“朕外出办点事,明天回来。”便直接消失不见。
搞的众大臣满脸黑线。
来到太白山生产基地,沈毅操作机器排好版后,便直接开始印刷。
第二天,沈毅召开小朝会。
命吏部和新闻司派遣讲读人、分派邸报,户部辅佐,按各道、州、府、都护府登记在册的大概人数比例进行分配。
这一行为坚持了三个月后,沈毅再次下令,改革军制,以后军队专司训练、作战,非战时如遇天灾亦要前往救灾。
同时,向军队派遣太监以为监军,除了监督军队外,就是负责将邸报、民报上的内容说与军士。
大抵就相当于军伍里的讲读人。
也不是没有头铁的打算横插一杠,但都是刚刚有了动作,便被天雷劈成了灰。
这一手也同样镇住了其他人,底层的士兵则是惊为天人,再加上监军太监每天的讲读,自此全军士兵对新皇沈毅忠心不二。
军队初步归心之后,沈毅又放出一个大炸弹:
拟定于泰山修建弘文馆,收录天下书籍文章;拟定于华山修建忠烈祠总祠,用以安置英烈遗体或衣冠冢,记录英烈事迹,同时英烈家乡须设立分祠,供奉本地英烈或在本地牺牲英烈之牌位并记录相关事迹,英烈的父母、妻子由朝廷赡养,孩子免费入学,食宿全免,直至二十。
只待民间休养结束,国力有能力供应,便即刻开工。
同时,史馆下设文史部、武史部和民史部。
文史部负责记录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武史部负责记录军队内部的重要事件,以及战时记录参战部队的作战全程,名《军史》。
民史部主要负责记载民间重大事件。
一石激起……已经不是千层浪了,而是一波接一波、连绵不断的大海啸。
当细则出来后,几乎全国都沸腾了。
文人自不必说,除了求当官,就是求个青史留名。
军伍里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同样激动不已。
那可是忠烈祠啊!那可是《军史》啊!
总的来说,那可是死后留名,得享血食啊!
经过这段时间的宣传教育,这些大头兵多少也明道理了。
当兵为的是啥?不就是保家卫国吗?
如今不只是当兵服役光耀门楣,哪怕是战死沙场,也是光宗耀祖,同时也不必担心身后事。
那还有啥说的,皇帝陛下让咱干谁咱就抄刀子干谁,没二话!
老百姓也激动了。
按照这位新皇的意思,要是搞了点什么有利的发明创造,或者坚持行善积德,那也是能青史留名的!
自己可就是个小民百姓啊!
没成想,青史留名这种好事有一天能砸倒自己个儿脑袋上。
当然,也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躲起来欲哭无泪。
新皇只说民间大事写入史书,可没说好事坏事。
万一自己干了什么坏事,结果被记上一笔,那可当真是遗臭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