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异世十日旅

第59章 4.22儒效篇

异世十日旅 智襄子 2416 2024-11-14 16:41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

  王超注:社会宗教。民主化的“立言、立德、立功”。标准是:是否增加了社会的额外成本?

  (一)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

  (二)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辩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敦慕焉:勤勉之

  胥靡:空无所有。

  (三)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

  (四)

  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

  积靡:积习,磨练。

  徼:通“邀”,招致。

  (五)

  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论:通“伦”,类

  (六)

  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言政治之求,不下于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

  坛宇:指界限。坛,堂基。宇,屋边。

  防表:标准。

  阿尔钦说: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它有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这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哲学】

  简单讲,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导出个别,归纳法是从个别推导出一般。

  演绎法也叫分析判断,顾名思义,是把前提里边已经存在的内容分析抽取出来;归纳法也叫综合判断,顾名思义,就是把若干具体事件综合起来,推断出一个普遍规律。

  在康德哲学里,尤其是著名的“三大批判”当中,《纯粹理性批判》是最重要的一部。这部书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探究理性的功能和疆界。

  就其先天的意义上说,它是扎实可靠的;就其综合的意义上说,它是能够为我们增加知识的。

  PS:看不懂了,不看了

  【胡适】

  周作人先生来信,指出这又是“西洋也有臭虫”的老调。这种心理实在不是健全的心理,只是“遮羞”的一个老法门而已。从前笑话书上说:甲乙两人同坐,甲摸着身上一个虱子,有点难为情,把它抛在地上,说:“我道是个虱子,原来不是的。”乙偏不识窍,弯身下去,把虱子拾起来,说:“我道不是个虱子,原来是个虱子!”甲的做法,其实不是除虱的好法子。乙的做法,虽然可恼,至少有“实事求是”的长处。虱子终是虱子,臭虫终是臭虫,何必讳呢?何必问别人家有没有呢?

  固然,博物院里同时也应该陈列先民的优美成绩,谈固有文化的也应该如吴其玉先生说的“优劣并提”。这虽然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本题(本题是“我们的固有文化真是太丰富了吗?”)

  【熊逸书院】

  首先要说的是,真、善、美到底是不是三位一体,这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争议问题。如果请荀子来做排列组合,他会把“真、恶、丑”归在一类,把“假、善、美”归在相反的一类。他还会说文明的进程就是伪装术的进化史,而个人的自我提升应该先从弄虚作假开始,然后假戏真做,最后达到弄假成真的境界。

  柏拉图对话录《斐德罗篇》就是从爱情入手,洞见美的理念,进而认识到宇宙的本真。

  学以致用的心态自古以来都是哲学的大敌,也是美的大敌。

  所谓“真实存在”,是指永恒不变的存在。所有物质性的东西都会朽坏,所以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定不是物质性的,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理智认识,而所有真正的知识都是关于这些真实存在者的知识。

  我们日常语言所谓的“知识”,大到物理知识、语文知识,小到明星八卦的知识,在柏拉图那里都叫“意见”。“意见”的对象都是可变、可朽的存在

  【摘录】

  《斐德罗篇》最重要的话语之一:“作为人必须懂得如何使用‘型’,用理性把杂多的观念整合在一起,因此,理智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灵魂在前世与它们的神一道巡游时看到的那些事物的回忆,它们凭高俯视我们凡人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抬头凝视那真正的存在。”

  所谓“型”,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类型”,也就是抽象的、一般性的概念,在哲学术语里通常称为“共相”。

  共相到底只是一个想象当中的概念,还是存在着和它对应的实体,这是西方哲学史和神学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经典问题,支持前者的叫唯名论,支持后者的叫唯实论,而问题的源头就在柏拉图这里。中国哲学里也有对应的问题,那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只是影响力不大,因为中国人更务实。

  《斐德罗篇》的内容:灵魂是永恒的,灵魂的天性是要飞到诸天之上,通过沉思真理来滋养自己,而品质不太好的灵魂迟早都会坠落下来,附着在人类婴儿的肉身上,然后不断轮回转生,有些灵魂还能在转生过程当中自我完善,重新飞升到诸天之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