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
(一)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是秦穆公告诫群臣的语录。断断,是诚恳的样子。技,是才能。休休,是平易宽宏的样子。彦,是俊美。圣,是通明。媢疾,是妒忌。违,是拂逆。殆,是危殆。
(二)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钱穆说,如果人人都能明明白白拿出一颗仁德之心,把自己的好恶直接表达出来,则人道自臻光明,风俗自臻纯美,人群形成一正义快乐的人群,而恶不能留存。
(三)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命,郑玄注解说,这里当作“慢”。
(四)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管子》:“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
《礼记·缁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朱熹说:“君之恶未萌,而先意导之者,逢君之恶也。”
(五)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疾,是急忙。舒,是宽裕。
朱熹注解说:“国无游民,则生子者众;朝无幸位,则食之者寡。不夺农时,则为之者疾;量入为出,则用之者舒。”
(六)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七)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朱熹注解说:上好仁而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
(八)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