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次深达-4890米,1800 ℃高温的岩浆流探测,他只字未提。随后闭关了近乎两个月直到月前发表了这篇文章,方才放出了最后一次探测的发现。
从那些断断续续的照片拼凑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个体型十分庞大的火山生物,它近乎成半透明状,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内部组织。余姚教授指出,这个生物不是其他,而是孔线虫(超级真核生物),它的体型看起来和六百斤左右的青年小牛差不多。
由此,孔线虫成了魔幻一般的存在。余教授之所以这样形容它并非信口胡说,而是充分总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横跨70年大小种种探测结果,并得结论有二。
其一:这三次大探测的孔线虫,非同一只。他可以说明这种生物因条件不同,而产生大小的巨大差异。并且依据这种生长速度极其缓慢的生物倒推来看,可追溯到理论上的寒武纪时期,甚至更加靠前,因为它生活在地下岩浆里,不受二叠纪、侏罗纪这样的毁灭打击,它本身就生长在变态的环境的打击里。
其二:这三次探测的孔线虫,是同一只。这一结论就十分细思极恐了,70年前发现时还是一只怎么看都不觉得出奇冒泡的傻瓜生物,10年前成长为刚落地的山羊大小,几个月前则疯狂飙升到青年牛体大小,成长速度越来越快,且随着外部环境改变更家增强了其内部气温,推进了它的生长速度。
但可以说,无论是其一还是其二,都足够让人心惊胆颤了。
这一结论得到了世界上古生物学家们的全体认同,其中大半站到了其二的结论观点上:生物除了多样性,还具有禁区性。
余姚由此联想到了太古宙,并进行了一个大胆猜测,连火山这样堪称禁区的流体中,都附有这样魔幻的超生物,那太古宙时期也定然存在着某种人类无法探测到的大型生物,孔线虫就很可能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其一成立的话)。
闵苏看的心潮涌动,再次掏了根雪糕,犹如嚼蜡,也吃不出个什么滋味了。真不知是心绪影响了味觉,还是味觉搅乱了心绪。
再下面是一些针对现代环境(这里尤指气温的变化)的研究数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成几何式增强,人力干扰产生的效果将愈来愈微不足道。火山的变异突发,血瀑布成普遍景观,种种都加剧了甲烷的挥发,地球可能已经等不到十年就会提前结束冰川时代,迎来第二个太古宙,他把这一时期称其为——重叠纪,把可能产生的生物称为生命的重叠(即太古代和新生代的生命重叠)。
在文章的结尾处,余姚表明,在重叠纪时期中,一定会产生像孔线虫那样魔幻的超生物,甚至更强,他希望这种生物是人类的完美进化体。还表示,人类若想在灾难中存活下来,必须复制那些古生物的生存之道,否则终将走向彻底的灭亡。
“复制古生物的生存之道?”人类虽然也是万千生物的其一,但早就退化了对一切食物掠夺的兽性和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坚韧。即便是太古宙时期的生物做得到,人类也是绝不可能完成的。而原始品质中留给现代人类的除了满足私欲——铜臭,我想不到他们有什么可以使自己活下来的本领。恐怕灾难降临时,枪炮不是被大水冲跑就是被高温融化,届时高科技文明能做的事情将大受局限。
闵苏将手机还给了送货小哥,只觉得这事玄的有些不可思议,有种做梦的感觉。可怕的是当梦醒了之后,那种生命倒计时的颓丧感彻底将他笼罩了起来。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它并非直接对你宣判死刑,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点提醒你,秋天要来了,刑期要到了,比这还要糟糕的是,你根本不知自己的行刑之日是在五个月后还是在五年后。
在预见中等待消亡,远比将匕首径直插入心窝还要切骨。前者灭心,后者消身。
如果说以他这个年纪可以撑到四十岁,末日来临的那天,那些方才出生,或即将落地的婴孩和其他生物生命又该是何等的悲哀。他们本是父母心尖儿上的新月,是绚烂世界的宠儿,是晨曦的时光兄弟,还来不及欣赏这世界的美,就要归了这天地尘埃了吗。
豁然,他又意识到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以他们这种从不关注期刊的平凡小人物都注意到了这篇文章,那将意味着它多半已经彻底流入了市场,成为了网络上普通民众都能读的到的刊物。
果然如其所想,《生命的重叠》是被一位网友传到各大网站上的,上传时间显示为昨天夜里九点十八分,截止现在还不到24小时,播放量却已经破了68亿,加上口口相传的群众效应,和一些消极人士、孩童等,全球可以说是几乎都看过或听说过这篇文章了。
黑夜使人头脑混乱,它是冲动情绪的不二帮凶。
当晚全球各大电视台的电话被打爆,网络一度陷入瘫痪,民众纷纷倾尽所能引起“骚乱”,进而逼得各国领导人在2041年7月21日11:49分,在这个本该好眠的夜晚不得不站出来发声,稳住人们的低落坏情绪和暴徒们伺机而动的手。可这远远不是小孩子要糖吃那样简单,大家关心的是切身生存问题。
对此,国家领导人也给出了积极正面的回应,表示深海探测项目已然在有序的展开了,依据现代超科技完全可以实行在水下建设特殊水屋,建造属于人类的海底世界,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位置。还放出了近日水下勘探的视频,这一行为反倒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之感,报喜不报忧使联合国这个大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出这段水下视频。闵苏想,若是真的已经确定了合适的位置,恐怕各国新闻早就开始报道了,之所以一直没报,就是因为勘探效果不如人意。
水下工作不比陆地,一旦施工对海底周遭环境的考量就要做到十分严谨,尤其要注意避开海底火山的喷发,也就是在建造海底世界之前要地质学家们充分考察地壳活跃情况,单这就是一向十分庞大的工程。水下工作要考虑压力、重力和氧气所带给人类本身的不好克服的困扰,尤其是在下潜-3000米以下,不可快速上升,容易因压力骤然增加而引得自身爆炸。
也就是说海底世界即便真的建成了,它也全然区别于地面,人类可以忍受人造氧气、随身携带压力背包、24小时身着星岩制服,但海底生物的袭击和地震这种超力量我们真的可以应对吗。在水底的我们一切文明都要重新开始,万物的发明创造首要考虑的皆是防水性能。
联合国秘书长常馨接受了连线采访,在被问到火星上可以迁移的人数时,她明确指出理想数字是150万,这全然取决于那天何时到来。毕竟火星上地质条件复杂,一切建造虽已被规化为最简单的速成模式房屋,但制造材料、搭建、安装制痒设备、水利工程等都需要时间。
她是个明智的女人,以“那天”巧妙的代替了使人们为之疯狂的“末日”。这是个十分奇妙的女人,她的眼睛总是清清淡淡的,神态总是怡然自得的,以致其在无形中总是具有怕是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安抚人心的力量。与其说她是一名优秀的联合国秘书长,倒不如说她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官,这种生在骨子里的震慑力量,从她那温柔的嗓音中流露出来,让电视前的闵苏也不禁放缓了急促的呼吸。
同一时间国防部部长,各国重要领导人和2000名历经三年训练的宇航员,整整齐齐站了十排,赫然出现在大屏幕上,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这是在发展太空领域以来,联合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已经是一个拥有两千艘宇宙飞船的大文明星球了。而这2000名宇航员将会带领第一批智能机器人劳动力,于一个小时后准时发射。而太空飞船将在十个月后返回地球,接走第二批人。
闵苏粗劣的算了一下,每艘飞船的内舱可以容纳50人,2000艘就是十万,打一年运一趟,十年也才100万多点,所以这多出来的50万全然是个希望数字。这希望体现在地球上的飞船再造、飞船速度的提升和灾祸的爆发时间。
2041年7月22日凌晨一点整,在全球70亿目光的殷切注视下,第一艘太空飞船——星光号,率先射向大气层。
这一幕足以被世人所铭记,倒不是那两千次骤然飞起的铺满天际的耀眼星火,而是人类本身对生存希望的热烈寄予。此刻,在那一双双不同色彩的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这光芒一经点燃就被赋予了其神圣而伟大的意义,我敢说这一瞬,人们对它的信仰远胜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