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吴从刚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的离开了他心爱的妻子和女儿。
医生说吴从刚已经走了的时候,郑林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木然的站在那里,仿佛全身的神经都已经麻痹。
医生递给了郑林海一个小塑料瓶子,是从老吴身上找到的,里面装着一些白色的药片。
医生还告诉郑林海,那个药瓶子里装的是以利他林,一种通过刺激大脑,让人精神振奋的药物,吴从刚这段时间就是在吃这种药来让自己面临崩溃的身体强行工作。
郑林海自然明白,老吴拼了命也要完成工作,原因无非就是为了让妻子和女儿能继续活下去,目的虽然带着自私,却依然伟大,因为他同时也是在为拯救人类努力。
郑林海的心里没有怪其他人,唯一责怪的就是他自己。自己为什么非要带老吴来基地,难道找别人就不能完成工作?
和老吴一起在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一个军方的专家把老吴的笔记本交给了郑林海,老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最后的力气在这个本子上写的,是古菌蛋白在RD机器人的中枢合成蛋白里应该占有比重的范围。
有了这个数据,接下来的工作即使交给一个还在学生物的大学生也能完成。
得到消息的范鹏赶了过来,看到郑林海正抱着头坐在椅子上,他拍了拍郑林海的肩膀,告诉郑林海另外一个坏消息:昨天夜里,中国宇航的奠基人叶老也走了,同样是心力衰竭而去。
一天之内,失去了两个为了人类命运奋斗一生的学者专家,郑林海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不幸的开始。
但是吴从刚和叶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都做完了他们能做到的事,这或许又是人类的幸运。
伟大的不只是为国献身的军人,还有那些像吴从刚和叶老一样的人,他们死的时候或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同样值得活着的人尊敬。
范鹏决定,叶老和吴从刚的葬礼都按军人的标准进行,追悼会就在基地内部秘密进行。
当晚,何玥给郑林海打了电话过来,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得到了爱人安慰的郑林海振奋起了精神,以迎接后面的工作。
在得到小行星将在十二个月后经过地球的消息之后,召开了第二次磁力塔计划全球代表网上大会。
参与计划的各国的报告了各自的资源筹备进展,除了非洲国家的进度较慢之外,其他国家都尽了全力在筹备。
会议还将地球磁力塔的具体建造方案纳入了议程。
此前,各国一致倾向于采用建造火箭发射塔的方式来建造地球磁力发射塔,即用辅助架构的模式把磁力发射塔一层一层的外上加。
但是,中国代表何玥提出了新的方案,她向各国代表演播放了一段3D动画,演示了磁力发射塔的建立过程。
在这段动画中,先是建造一个直径十公里,高度一公里的圆盘作为基座,然后将磁力塔的底部,长度六千米的圆柱形地磁转换设备树立在这个圆盘基座上。
树立好磁力塔的地磁转换部分后,缩在里面的功率放大设备像甩棍一样从里面向上伸出,这部分的长度是一千五百米。
缩在功率放大设备里面的磁力发射设备最后从里面向上伸出,这部分的长度是三百米。
在最上端是磁力塔的头部,三角形形状,三个角上各有一个圆柱型的磁力发射器,工作的时候这个三角形如风扇扇叶般转动着。
就这样,磁力发射塔像一根超长的甩棍一样树立在了地球上。
美国代表提出了疑问,这样的建造方式的确解决了类似火箭辅助架构方式的很多困难,地球的南极和赤道也有足够的地表厚度来支撑整个发射塔和基座,但是在北极磁点的磁力塔怎么办?
南极磁点与地理上的南极极点相隔不远,同样是在南极大陆上,移动缓慢,每年移动不过几公里。
但是地磁北极的移动速度较快,目前是在加拿大境内,每天都在以数十米的速度朝俄罗斯移动。按照何玥给出的方案,等整个工程完成之后,地磁北极已经离开了上百米的距离,三个月后就离开了磁力塔的磁力聚焦范围。
何玥给出了她和俄罗斯专家一起研究制定的方案,就是提前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建立磁力塔,然后在地磁北极点移动的线路上建立上百个小型地磁收集转换站,将聚焦的地磁能量通过加拿大和俄罗斯的现有管道送到俄罗斯。
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来说,这样的方式能保证地磁北极点的磁力发射塔有效工作上百年,这也达到了地球磁力塔能修正月球轨道至少一百年的最低要求。
一百年后,人类将采取改变月球核心的方式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何玥的方案得到了所有代表的认可,同时也给出了新的磁力塔设计模式,原先的磁力塔设计方案是采用堆积木的方式一层一层的叠加起来,现在的甩棍式结构既方便运送,也大大缩短了工程时间。
磁力塔计划第二次全球代表大会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中美俄三国开始了地球磁力塔的制造工作,中国负责制造其中一个建立在赤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磁力塔。
美国的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的约翰逊宇航中心发射了,这次的任务是在太空中安置一颗“水雷”,这枚带有氢弹的小型空间站离地球一百万公里,位于那颗朝地球飞来的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上。
一个月后,当那颗小行星来到这颗“水雷”附近时,被炸成了碎片。
地球上的人们得到看到了新闻报道后,共同欢呼起来。而在太空部队基地内的人,心里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郑林海从失去同伴的阴霾中走出来后,继续全身心的投入到RD-I型生物智能机器人的后期测试工作中去,已经能克服各种月球极端环境带来困难的RD-I们现在已经升级成为RD-II型,可以投入批量生产了。
RD-I的问世源自郑林海的天才构思和吴从刚的实践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他们二人都是《星球大战》的影迷,故给这种机器人起名RD,RD-I的雏形也是模仿了电影里的机器人R2D2的外型。
郑林海决定把RD-I型机器人的专利注册给吴从刚,那样他的遗孀就能终生受益。而RD-II 型机器人则按照之前的承诺,无偿提供给军方。
但是范鹏没有同意,他表示RD-II型机器人的专利仍然是郑林海的,军方会支付专利使用费给他的公司。
他和范鹏商量了下,决定回市里去把这注册专利的事情办了,另外他还想回家去看看,离开的这段日子,都是他的父母在帮他看着家。
第二天一早,郑林海回了市里,让秘书童晓菲带着准备好的材料,和去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注册的所有资料,由于他有太空部队基地开的证明,当天就得到了证书。
然后,郑林海去了吴从刚的墓地,给老搭档献了花。老吴的妻子和郑林海一起来的,她拒绝了郑林海给她的一千万元现金支票,说老吴留下的钱足够她和孩子过了。
郑林海没有再勉强她,RD-I型的专利权已经是老吴的了,老吴在公司的股份也全部转给了她,能保证她和孩子今后过上很舒服的日子。
之前郑林海已经给公司员工放了假,现在公司里每天只有秘书童晓菲和会计部的人过来上班,郑林海让一直跟着他的童秘书回公司后和会计一起,把今年剩下几个月的工资都先打到员工的账户上,都先不用来公司上班,在家等他后面的通知。
郑林海回到了自己的家,和父母一起吃了晚饭。他父母都是退休教师,老两口一生善意对人,就希望儿子能平安,也没想到他能有现在的成就。
郑林海和父母大致说了下目前的形势,现在网上已经有谣言出现了,以后的社会怕是会有骚乱。
何玥的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还有个母亲独自在家,是个退休的工厂技术员,郑林海和父母商量过,决定把何玥的母亲也接过来和他们一起住。
门铃响了,那个邻居于老板笑呵呵的来找郑林海,非常热情的来请郑林海去他家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