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题的军士,听了刘尘的话,思索片刻后,用力点点头。
主公讲的一百人与五十人,很好理解。
历史上,曹操其实早几年就开始搞屯田了。
他采纳枣祗和韩浩的建议,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和税收问题。
不过这种制度,在其他诸侯那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直到三足鼎立时期,其他两家才渐渐重视,规模慢慢大起来,可弄得最好的,还是曹操。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四处征战,早期粮食一直不够用,后期却极大缓解,兵强马壮。
刘尘深知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养一支军队,非常困难,尤其是一支庞大且装备精良的军队。
想要短时间内起来,仅仅靠百姓,将很快走向灭亡。
所以学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大有裨益。
他继续道:“这只是最粗糙的想法,具体实施,还要让更懂行的人来制定,比如田子泰,他于徐无山屯田建军,收效极大。”
田畴原本正坐在前排听讲,觉得这位主公年纪虽小,但确实算得上贤主,至少脑子里有东西,且想法与他不谋而合,这时突然被对方点名,有些茫然。
又见对方特地向其他人,指出他的位置,所有人都刷地看过来。
田畴怔了怔,一下子有些发蒙。
正欲站起来回话,却见青年压了压手,让他不用站起来,而后……
青年竟然开始鼓掌,而且示意旁边坐着的几个将领,跟他一起鼓掌。
在他的发动下,先是议事厅前排,然后是中间,再到后排,直到屋外站在凳子上的那群人,都开始鼓掌……
啪啪啪啪啪……
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鼓掌,就是看到主公让大伙儿鼓掌了,然后大家都鼓掌了。
似乎是在赞扬那个叫田子泰的人?
刘尘见差不多,压压手,将众人的注意力带回来,又道:“我今天和大家说的东西,并非具体计策,或者需要立马执行的条例,而是想让大家知道,未来幽州的施政方向是什么。”
他从黑板下的竹篮里,拿起一块硬石膏,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大字——
“改革与新军”。
“未来,幽州很多东西都会改变,都会革新,军队将会有更多约束性,不能无视军规法规,随意影响百姓生活,而百姓,只要生活在幽州,就有义务支持幽州军队的发展,我刚才说了,这叫相互成就,是互利共赢的事,而最后得益的,自然是整个幽州。”
“举个例子,比如,幽州本地的官员将领应该都知道,渔阳郡的盐铁矿非常丰富。我会让人在那里开展大规模的开采,可是单单靠我们军队的士兵,或者州府官吏,自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的百姓参与,但让百姓参与,就不能只给口饭吃,甚至连吃的都不给,让他们自身自灭。而是应该发放对应的酬劳,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钱财,只要百姓满意就行,这样才会有更多百姓过来做工,而不是看到我们就想着躲起来。”
议事厅内大部分人都点点头,这里坐着的没有蠢人。
昔年伯安公也有差不多的政策实施,效果非常显著,百姓收入极大提高,生活富裕。
刘尘继续道:“而这些盐铁矿开采出来,我们可以拿去贩卖,也可以自己消化,为军队制造铠甲,铁制品。你们有些人可能没见过曹操的虎骑兵,那可是一支全身覆盖铁甲的可怕军队,这一切都需要大量铁片。想象一下,当我们幽州也有属于自己的重甲骑兵,黑压压一片,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必定是敌人的噩梦,再加上幽州本就处在超然地位的轻骑,幽州军力能不强盛么?到时候,会有更多百姓闻风投奔我们,幽州想不强大都不行!”
声音仿佛带着魔力,让议事厅内一众认真听讲的人,生出无限遐想。
刘尘见众人一脸沉醉,笑了笑,用指头敲了几下黑板,再次将众人注意力拉回来,“我说了,这只是一个例子,以后这样子的例子,在幽州大地上,你们会发现越来越多,而这一切都只围绕着一点。”
顿了顿。
刘尘用石膏块将黑板上的两个字圈起来,“我们要围着‘革’与‘新’,去壮大幽州的力量,如此,民可富,军可强!”
“而相关的法令,条规,近期就要出来,你们这帮人,正是这些法规的参与者!”
刘尘的声音,回荡在议事厅内。
“我们也能参与?”
“主公说,让我们也制定法规?”
“这不是做梦吧?”
“……”
众人一听,有些不敢置信,纷纷议论起来。
这种制定法规的事情,一向是权力巅峰的权贵才有资格去做,就比如眼前的这位青年,或者坐在旁边的军师,以及几个位高权重的将领。
而现在,主公说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如何不让人兴奋?
要知道,他们这帮人中,有些人前几日还在四处逃难,有些人还是市井中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个普通的工匠铁匠。
甚至于,有人刚从公孙瓒的狱房内放出来。
此时,突然有人和他们说。
你接下来将如天子,如相国那般,为幽州制定相关法规。
这种骄傲与自豪,这种突然想为这片土地,奉献自己所有人生经验与智慧的冲动,真的很让人迷醉。
坐在前排的一众将领对视了眼,细细思索起来,主公既然让所有人都参与,他们这帮人肯定要献计献策,而那些刚入仕,刚放下书本想要一展抱负的士人们,则鼓足了劲,开始绞尽脑汁。
黑袍中,梁文透过面罩缝隙,有些意外地望着刘尘。
他知道这小子口才不错,却没想到能用这种方式,调动众人积极性,主动征集众人想法。
“此子愿意听谏,乃幽州之福!”
梁文得出结论。
蔡琰坐在角落,有些痴迷地望着刘尘背影。
产生这种心迹,也许与她的父亲蔡邕有关。
蔡邕当年在朝廷任职的时候,常常抱怨董卓性格刚烈,不听人谏,蔡邕是个儒士,还是大儒,对董卓那些荒唐的所作所为,内心承受极大压力与自我谴责。
这是蔡邕的不幸。
现在,女子见青年以这种方式纳谏,让她新奇的同时,突然觉得好像遇到了个极有趣的人。
“他诗文也很好的……”
女子心中补充了句。
“好了!肃静!”
刘尘抬手,让众人安静下来,道:“今日召集大家来,便是给你们布置个任务,每人想一至三条法规,可以是你熟悉的领域,比如你是铁匠,就想想与锻造打铁,或者铁矿开采等相关的。当然,你有其他想法也欢迎。州府会在三日后设置专门的地点,记录你们的想法。能写字的可以自己写好送过来,不会的,可以让人代笔,或者让州府专人帮你写下来。”
“收谏点会持续十日,十日后,这些东西会送到我这,到时候州府会根据大家的诉求,颁布最适合幽州的政令!”
这时不知谁鼓了下掌,而后所有人都不由拍手。
“好了,好了……”
刘尘嘴角挂着笑容,“我现在再说一些其他事,这些事,同样需要你们……”
青年滔滔不绝,议事厅内的气氛,便一直这么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众人津津有味地听着,掌声也越来越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