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为汉帝

第84章 改革与新军(一)

我为汉帝 薄荷热豆脑 2536 2024-11-15 08:08

  太史慈的到来,对刘尘的鼓励很大。

  就好像一个孩子,小时候有个梦想,可随着时间流逝,那个梦想渐渐变得遥远,以至于随时将破灭,可当孩子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将它捧在手心,实现,那种愉悦的心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太史慈这些年在幽州,确实很落魄,公孙瓒的打压以及异族的抵触,都让他如履薄冰,度日如年。

  可他凭着毅力,将五百亲卫,发展到两千人,且是一支成建制的综合部队,他们像是幽州的一只孤狼,四处游猎,却又顽强生存下来。

  三日后,又来了一队人。

  领头的是个瘦小中年人,双眼炯炯有神,很有气势,此人便是田畴。

  一月前,他就出兵在幽州地界迎接刘尘。

  可惜刘尘迟迟不来,直到公孙瓒覆灭,传来刘幽州孙子在蓟城出现,他才匆匆奔赴而来。

  太史慈与田畴认识,这些年,田畴没少接济这支苦苦支撑的军队,而太史慈也以自身军队的战力,帮田畴击退几次乌桓骑兵的骚扰。

  以至于后面,乌桓人也不得不与他们正常接触,进而开始频繁交换商品,相互做起买卖。

  当天晚上,刘尘带着尾敦,与两人促膝长谈。

  四人相互讲述着自己这些年的故事,可以说,除了刘尘以外的三人,都是幽州兵的嫡系,是真真正正出自刘氏的将领。

  又过了几日。

  正当幽州各地如火如荼地发动战后休整,清算公孙瓒势力,袁绍让人送来诏令,以献帝的名义,封刘尘为幽州刺史,监察幽州大小官员。

  梁文说,这是袁绍的缓兵之计,他现在与曹操对峙,自然不会允许后方生乱。

  而这对刘尘来说,意义非凡,袁绍此时向幽州示好,刚好让幽州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不过,他话音一转,又开始骂袁绍愚蠢。

  袁绍做的最错一件事,就是花大力气灭了公孙瓒,却不愿意花小力气驱赶刘军。

  哪怕分出一些人马,不以消灭刘军为目标,仅仅只做驱赶,让刘军在幽州四处奔波抵御,便可使刘军无法迅速壮大,这对袁绍来说是极为有利可图的事。

  梁文很疑惑,袁绍的谋士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不知为何不用。

  有趣的是,没多久,曹操也派人过来,以献帝的名义,封刘尘为幽州牧,襄贲侯,世袭罔替。

  继承刘虞爵位!

  这算是朝廷正式承认,刘尘在幽州的合法地位了。

  当然,背后自然有曹操对大局的掌控,是为了让刘尘分散袁绍注意力和兵力,同时也是对刘尘的示好。

  对曹操来说,刘虞的这个孙子,虽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但不得不说,算得上一鸣惊人。

  就是不知道,曹操如果知晓,徐州之战背后的黑手就是刘尘,会是什么想法。

  而刘尘也因为曹袁两家的表态,在幽州瞬间站住脚跟。

  不多久。

  刘尘召集所有将领,文官,以及大大小小各个领域的州官,开了个会议。

  梁文在一边旁听。

  蔡琰带着面纱,穿宽大袍子,在角落做记录,女子现在已正式被刘尘用死缠烂打的方式,强按了个州府书佐的名头。

  这让一众文武官员都觉得新奇。

  这官名大家没听过,而女子为官在大汉虽说也有,却很少是这种涉及军政的官职,所有人都认为,兴许是主公太宠爱这位女子所致,一些人对此多少有些闲言赘语。

  但当大家知道,此女就是蔡文姬,乃是蔡邕之女,且仅仅只为刘尘做文书记载,代笔写写东西,很多人又都觉得可以接受了。

  “各位,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是一支四处游荡无家可归的军队,所以,我们的目标现在已经改变。”

  青年的嗓音在厅内响起。

  州府议事厅很宽敞,平日里足够容得下上百人,议事论政。

  此刻,因为聚集了全幽州最精锐的一帮人,显得很是拥挤,一些个新人只能搬来凳子,站在院外从窗户往里看。

  刘尘站在上首主位的位置,那里的桌椅已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块由暗色木板拼成的“黑板”。

  这是刘尘花了好大力气,让工匠将黑檀木切割成木板后,拼凑打磨而成,而这块黑黝黝板子下面,挂了个小竹篮子,里面是一块块干燥的石膏块。

  刘尘下首,一帮文臣武将好奇地望着这位年轻主公。

  里面有尾敦,太史慈,高顺,张辽等一众武将,以及军中被提拔起来的将领,也有近期在幽州通过层层选拔,筛选出来的一些刚入仕的儒士与能人。

  人虽多,却不杂乱,大家安静听讲。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守住幽州,建设幽州,富强幽州!”

  见所有人伸着脖子看过来,刘尘沉声道:“如今曹袁相争,幽州暂时算是稳住了,有了一丝喘息的时间。可我们拿这点时间干什么呢?”

  立刻有人说,要招兵买马。

  也有人说,要防止少数人叛变,尤其是周边的异族。

  “我觉得都不对。”

  刘尘摇摇头,说道:“幽州好不容易摆脱公孙氏的残暴统治,百废待兴,百姓期盼的不是战争,而是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饿肚子的人,永远只会逃亡,吃饱了,有了更好的生活,才会想着去参军,去守护家乡。这是相互成就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帮助百姓发展,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主公,您的意思,是让我们脱下军装去屯田种粮吗?”

  有新晋的将领小声提问。

  他是幽州本土提拔上来的军士,百姓能吃饱自然高兴,但当年伯安公因为武力匮乏,才被公孙瓒有了可乘之机。

  老人们都说,假如伯安公有一支能守护幽州的大军,这天下早就只听幽州号令了,哪会乱那么久。

  刘尘愣了一下,他其实还没讲到这个,但有人提问,自然乐得引入相关话题,笑道:

  “军民本来就是一家,休养生息期间,我们吃的粮食自己解决,难道不好?假如幽州百姓一年能养得起一百士兵,那我大军就是一百人,可如果你们也帮着种粮,自己能解决五十人的粮食问题。和平时期,我们照旧是一百人的军队,战乱时期,这支队伍则能变成一百五十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