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朕即天下

第24章 王曾在行动 (求追读)

大宋:朕即天下 青山斜阳 3067 2024-11-15 08:51

  宣祐门外。

  “张枢副,请留步!”

  行至横街,王曾喊住了枢密副使张士逊。

  “王参政?”

  听到背后传来的声音,张士逊面带讶色的转过身子,他虽然和寇准,以及王曙(寇准女婿)关系不错。

  但他本人和王曾,却没什么交情,平日里私下往来并不多。

  “张枢副,同行一段?”

  王曾神色谦逊的向张士逊执了一个后辈礼,张士逊今年五十有九,以后辈礼应对,也是应当的。

  “请!”

  张士逊抚了抚须,单手虚引。

  这一幕,恰好被拖后的曹利用给看到了,眼见王曾找上了张士逊,他不由眉头紧锁。

  他和张士逊关系不错,在曹利用看来,张士逊是他的人。

  而王曾,可是死敌寇准的后辈。

  对方意欲何为?

  撬老子的墙角?

  “哼!”

  曹利用冷哼一声,暗暗将此事记在了心上。

  另一边,王曾和张士逊一边闲聊着,一边向西而行,朝着文德殿的方向行去。

  眼见火候差不多了,王曾道明了来意。

  “张枢副,曾,有一不情之请,还望枢副相助。”

  “王参政,请言。”

  张士逊没有第一时间应下王曾的请托,他得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事。

  毕竟,他和王曾不同。

  他没有什么底蕴。

  张士逊出身寒微,幼年丧父,他是跟着姑母长大的,幸得张家祖上有些家业,薄有家资,他才有机会读书进学。

  十几年寒窗苦读,淳化三年(992),二十九岁的张士逊终于进士及第,是年,孙何是状元,丁谓名列一甲第四。

  另外,王钦若、王曙、吕蒙周(吕夷简叔父)、欧阳载(欧阳修叔父)、薛奎、薛映、谢涛等人,也是淳化三年及第。

  他们这一榜进士,出身相对复杂,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派系,有一段时间,丁谓和王钦若倒是互利协作。

  但现在丁谓和王钦若,已然分道扬镳。

  至于张士逊,他和丁谓、王钦若的关系都不怎么好,反倒是吕蒙周和王曙,同他脾性,颇为相合。

  “今日官家之言,还请张枢副记入邸报!”

  言罢,王曾毕恭毕敬的向着张士逊行了一个揖礼。

  邸报是官方发行的报纸,究其起源,有‘汉代说’、‘唐代说’,不论邸报起源于哪朝,到了宋朝,邸报已经是一项非常完善的传播渠道。

  朝廷号令、政事、皇室动态、官员任免、仪礼、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等,除部分需要保密以及敏感事项,其他事宜,皆可刊登在邸报之上,通传天下。

  邸报的发行周期,或五日一刊,或十日一刊。

  负责管理邸报的机构,则是进奏院。

  而进奏院是宋代中央与地方沟通的重要文书传递机构。

  地方亲民官的奏疏,基本都是通过进奏院传至京师。

  然后,再由进奏院转呈至通进银台司。

  最后,该转呈天子的,呈送禁中,该转付京中百司的,则转至相关部门。

  同样的,进奏院除了上奏,也有下达的职能。

  中央传至地方的政令等,也是通过进奏院传达至地方。

  邸报发行,只是进奏院诸多事务中的一项。

  王曾找上张士逊,则是因为枢密院对进奏院具有监督之责,算是进奏院的上级机构之一。

  一旁,张士逊一听到这话,瞬间明白了王曾意指为何。

  肯定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

  其实,哪怕王曾不请托,张士逊也会将这段话刊登到邸报上。

  今天在场听到这句话的人,除了王曾之外,大概就属张士逊最高兴。

  大中祥符九年(1016),官家尚是‘寿春郡王’时,张士逊就被选入东宫,负责教导‘寿春郡王’。

  虽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化用而来的。

  但多少饱学之士,一辈子也无法作出这般惊艳之句。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又怎能要求更多?

  此外,最最重要的是,这句话是官家亲口所言,如果没有这等志向,怎会吟出这般绝句?

  “王参政,无需如此。”

  张士逊连忙对着王曾回了一礼。

  “此乃人臣之本分,何须多言?”

  此话一出,王曾心中绷着的那根弦,慢慢地松弛了几分。

  对于张士逊的为人,他是很佩服的,张士逊素有淡泊名利之美名,但最近这段时间,张士逊和曹利用走得有点近。

  王曾有点担心,曹利用会从中作梗。

  现在看来,张士逊的原则,没有变。

  这,很好。

  也足够了。

  “曾,拜谢!”

  王曾又行了一个揖礼。

  张士逊见状,也跟着回了一礼。

  王曾对他客气,那是人家有礼貌,他如果摆资格,那就是他的不是了。

  不一会,两人行至文德门外,至此,两人分道而行,一人前往枢密院,一人前往中书。

  回到枢密院衙门,张士逊心中已然打好了腹稿,直接来到桌案前,挥笔写就。

  【壬戌年(1022),二月,甲子(25)。

  皇太后与上,共御承明殿。

  先是,辅臣进言:‘占稻,味差,价低,虽耐旱,然江、浙、淮三地,除个别年月,雨水充沛,民不喜占稻,大抵于斯。’

  上曰:‘朕钦承天命,牧养万民,当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民食占稻,朕亦食之。’

  是故,宫中用度,自今皆改占稻也。

  上又曰:‘占稻与粳稻皆入两税,不得异而视之’。

  是以,下诏,各地取税,不得专取粳米,不取占稻】

  写完廷议中的见闻,张士逊又在右下角写了一行小字。

  【附诏刊行】

  紧接着,张士逊轻轻吹了一下墨迹,印上他的印章,然后将麻纸放入一个小木匣,挥手招来一名书吏。

  “将此物送至进奏院杨监院。”

  张士逊口中的杨监院指的是,大理寺丞(从六品)、监进奏院——杨日严,也就是进奏院的长官。(注1)

  “是。”

  吏员小心翼翼的接过木匣,而后弓着身子缓缓向外退去。

  待到吏员消失在视线内,张士逊的眼中闪过一缕复杂之色。

  这么写?

  应该没问题吧?

  因为曹利用的关系,他特地隐去了李士衡的姓名,而是选择以‘辅臣’二字代替。

  而且,他在记录时,太后的名字也是放在官家之前。

  唯一值得诟病的只剩下一点。

  这篇小传中,通篇多是官家的言行,太后几乎隐于幕后。

  但,这本就是廷议时的事实。

  以太后的心胸,应该不会计较吧?

  想了片刻,张士逊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便是太后计较,这篇记录,他也要写!

  教导官家七年,让天下人看到官家的成长,让天下人知晓官家的仁德,这是他的职责。

  他,义不容辞!

  ——————————

  注1:北宋前期,大理寺丞依唐制,为从六品上,元丰改制后,改为正八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