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的意见很中肯,刘娥也很满意。
不过,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直接应下,而是转问了其他大臣的意见。
“诸卿以为如何?”
“王参政之谋,甚是稳妥。”
丁谓执礼道:“臣举荐祠部郎中(从五品)、直史馆(贴职)章得象,权领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兼掌改稻一事。(注1)
章直馆生于闽地,系建州浦城人,对于占稻习性,最是熟悉,由他负责改稻一事,再合适不过。”
听到丁谓的举荐,王曾垂目低眉,面无表情的扫了丁谓一眼。
丁谓,压根就没安好心!
章得象不仅是王曾的同年,并且缘于其表哥杨亿的关系,章得象和寇准等北方系大佬,关系都很好。
因此,即使章得象的籍贯是南人,但论阵营,他仍是北方系的一员干将。
江南六路发运使,虽然权重,但再重,也是远离权力中心的差遣。
台上。
听到‘章得象’的名字,赵祯不由眯了眯眼。
浦城章氏,同样是北宋一朝有名的科举大族,可谓尽有诸元,几乎每一代都有进士。
此外,浦城章氏也是名人辈出,历史上的章得象是‘闽地第一相’。
章得象的养子章望之,是有名的理学大儒。
后世,嘉佑二年榜的状元章衡,铁血宰相章惇,亦是浦城章氏出身。
对了。
差点忘了,浦城章氏还有一个名人——章越,人送外号小越越。(哈哈,这个是虚构的,寒门宰相主角,推荐一下寒门宰相,写的很棒)
“章直馆?”
刘娥低声念叨了一句,脑海中闪过章得象的履历。
咸平五年(1002),章得象进士及第,第一任差遣是归化县知县(今福建泰宁)。
其后又历任玉山县(今江西玉山)、台州、南雄州(广东南雄)、洪州(江西南昌)等地。
纵观章得象的任期,基本都是在南方各地,而他又以‘清简敦厚’闻名,派他去负责,倒是很合适。
思虑片刻,刘娥直接定下了章得象的去处。
“可!”
不得不说,丁谓揣摩上意的本事的确是一等一的。
他捏准了刘娥的脾性,提议章得象,既可以表明自己的大度,举贤不避派系,又能将敌对派系的干将调离京城。
另外,太后和章得象的表哥杨亿,也有旧怨。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欲立刘娥为皇后,于是便找到文辞出色的杨亿草诏。
谁知杨亿居然不给面子,直接拒绝草诏。
丁谓提议章得象出走京师,可谓一举三得!
赢麻了!
其后,议定了改良稻种的事,三司使李士衡又借着机会,汇报了蜂窝煤三件套的铸造进度。
截至今天,三司一共铸造了三百具‘仁德炉’,两百组蜂窝煤制作工具,以及数千个煤饼。
对于三司的成果,刘娥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她当廷决断,令三司联同开封府衙,尽快将仁德炉以及煤饼发放给百姓。
免费的!
发放人群,仅限于乡村户五等及以下和城廓户七等及以下。
户籍历来与税收息息相关,因此,北宋政府非常注重户籍制度的建设。
按照居住地域,北宋政府将百姓分为‘乡村户’以及‘坊郭户’。
前者,主要是以乡村居民为主,后者,则是以城市居民为主。
其中,乡村户,又会根据资产分为主户和客户(大多是无恒产者),主户共五等,一等最高,五等最低。
五等乡村户,大多都是少田或者无田的佃户。
而坊郭户,基本是居住在城区的百姓,坊郭户的主户和客户共分十等。
其中,是否有房产,是否缴纳房产税,是划分城市居民‘主、客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七等及以下的城廓户,和五等乡村户类似,都是最底层百姓,即贫弱之家。
确定完三件套的发放工作,刘娥又宣布了一个消息。
外朝释服之后,官家重启学业,负责教授官家的人员,基本都是王曾推荐的那几人。
如孙奭、冯元、晏殊、李维、鲁宗道、张士逊等人。
当然,刘娥也将钱惟演放到了授课名单中。
有个自己人负责监督,很重要,免得官家被这帮人带‘歪’了。
大概申时初(下午三点),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时辰的廷议,终于迎来了尾声。
廷议结束,刘娥和赵祯一前一后离开了承明殿。
两人一路向西,穿过重重宫道,向着延庆殿的方向行去。
途中,刘娥一直低着头,似乎在想些什么。
她有些犹豫,刚刚殿上,官家表现的有点鲁莽,自己要不要教导一下官家?
教导?
如此一来,官家肯定会成长的更快,总有一天,官家会意识到‘摄政’的坏处。
可,不教导?
先帝说不定在天上看着呢,自己百年之后,又如何面见先帝?
想了一路,刘娥的心乱成了一个马蜂窝。
眼瞅着崇徽殿就快到了,刘娥对着林尚宫挥了挥手,示意一旁的内侍和宫人离得远一点。
看到这个手势,林尚宫隐晦的给旁边的下属使了个眼色,随后,他们悄然落后了好几步。
紧接着,刘娥往赵祯身边靠近了几分。
“六哥,你之前说你爹爹又给你传话了?”
“嗯。”
赵祯半抬着头,一脸认真道。
刘娥试探道:“你爹爹每次和你见面,是不是都要向玉皇请旨?”
“不用啊!”
望着官家理直气壮的样子,刘娥不解道。
“为什么不用?”
赵祯瞪大眼睛,‘惊讶’道:“难道大娘娘不知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吗?”
“嗯?”
刘娥闻言神色一怔,愣在了原地。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忽然间,一阵北风吹过,刘娥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哆嗦。
有点冷。
很快,刘娥的神色就恢复了平静。
她又没有加害官家的心思!
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对于官家,她只有爱护,她现在掌权,只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罢了。
待到官家年岁渐长,她……她会还政的。
会的!
虽然刘娥隐藏的很好,但赵祯还是捕捉到了她的异样。
好饭不怕晚。
他也没指望刘娥立刻就交权,况且,某些时候,有刘娥顶在前面,也不错。
今天的这场廷议,也让赵祯意识到了一件事。
大宋政府的办事效率,太低。
不,用太低来形容,有些不太恰当,应该用极其低下来形容!
思想改造,刻不容缓!
赵祯现在很急迫,他迫不及待的想要重启经筵,他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
半晌,赵祯默默叹息一声。
思想改造,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急,也没用。
‘唉。’
‘要是有‘思想钢印’什么的,那就好了。’
可惜,他什么金手指都没有。
————————
注1:祠部郎中,元丰改制后,定为从六品,元丰改制前,为从五品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