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夫子霸宋

第46章 建康城内我为王

夫子霸宋 墨落皇朝 5645 2024-11-15 08:52

  “听吩咐就好,现在不是献计献策的时候。”

  对于李易安的建议,杨博选择了无视。

  根基之地的营建,没人可以给他建议,即便给了建议,也不会符合杨博的心意。

  斥责了不该开口的李易安之后,杨博驱马直奔府衙而去。

  除了几处大的宅院,沿着主街看去,建康府城几乎就是白地。

  府城的损失已经存在,想要改变需要的时间短不了。

  对杨博而言,目前安顿好自己,才更重要一些。

  上官悟所说府衙完好,也是相对而言的。

  看着府衙空空如也的门洞,无窗无门的正堂,杨博知道,那几处大宅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样子。

  宗弼劫掠之后,留下府衙,也并不是为了驻军所用。

  只是因为府衙大多为砖石建筑,不是那么容易焚毁的。

  正屋的瓦脊之上,数个没烧完的火把,就是宗弼无能为力的写照。

  下马之后,大致转了一下府衙,原有的建筑基本完整。

  只是有门窗的屋子不多,条件比起莫府山上的亭子,也好不了多少。

  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府衙后面有个小花园,里面的轩榭齐整,倒是没遭到火焚。

  算是给整个府衙留下了一片净土。

  杨博伸手一指,这里就成了他未来的居所。

  “太尉,给韩太尉的财货之中,有些门窗,职下再跑一趟?”

  建康府城的样子,让岳飞有些愤慨,金兀术一行肆虐江南。

  许多城池他都没有进去过,一座府城被糟蹋成如许模样,可惜了。

  想到给韩世忠送去的财货,他这边也想缓和一下两个太尉之间的关系。

  “不必了,送出去的东西,哪有再要回来的道理。

  孛堇太一这几天就会过江,你且去应战。

  记住面前的惨状,金贼不需俘获,头发不全的,一概割了首级,送去行在报功。

  诸军之中,敢以百姓之首冒功者,整队连坐。

  外来之军,敢以百姓首级冒功者,军中凡有官衔者一概诛杀,部曲筛选之后,驱散。

  各处义军、乱匪,胆敢在建康府辖区劫掠者,一概诛绝之。

  李娘子,上述条款差人刻字,立碑于建康各处的州县村镇,以后照此办理即可。

  岳都统,你那边也是一样,杨夫子是文人,不会不教而诛。

  但说了,就要执行,不管冒功、劫掠的是谁,照此办理就好。”

  建康府城的凋敝惨状,让杨博心里起了怒火。

  但这也给了他机会,最有效率的秩序,就是军管。

  从汴梁迁十八万流民到江南地界,他靠的就是军管。

  如今大权在握,建康府又是一片凋敝场景,最好的管理方式也是军管。

  战乱之中,上无朝廷约束,下无属官掣肘。

  杨博这个权知建康府的含金量,达到了历史最高。

  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建康府之内,他对所有人都有生杀予夺之权。

  捉杀使、制置使、权知建康府,宰了韩世忠,只要理由说的过去,也就那么回事儿。

  至于其他官绅,杜充如何?

  前宰执杨博都说杀就杀,有李成跟在身边,什么豪绅地主、地方豪强。

  以闹匪乱为名,杀不杀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纪律性,是维持秩序的必需。

  执行一些严刑峻法,对于目前的建康府而言,也是必需的。

  “太尉,此事可否暂缓?”

  刚刚在城门挨了训斥的李易安,又不合时宜的开了口。

  在她看来,杀义军、乱匪无碍,可杀宋军将领,就有些僭越了。

  立碑杀人,这不是将证据交给朝廷了吗?

  “岳都统以为呢?”

  扫了一眼李易安,杨博知道无依无靠的大词人,这是铁了心跟随。

  但这位也是读史读傻了。

  史书只能当做故事看,真正的忠孝节义,那是要符合自身利益的。

  纯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那这天下就没有完人、好人了。

  以这样的标准读史,也读不出史书中的斑斑血泪。

  “太尉所言甚是,如今江东离乱,不以军法处置,难以使江东在短时间之内安定。

  如今已近春播之际,迁延时日,恐仲夏之时,就要饿殍遍地了。”

  杨博的说法,岳飞举双手赞成。

  他自宜兴而来,一路所见所闻,已经跟当年的汴梁附近差不多少。

  春播延误,那仲夏之时必有粮荒。

  一旦粮荒,江南各地必然义军、乱匪四起。

  若被金贼戳得战机,可能就是另一场靖康离乱了。

  “李娘子,有句话说得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此刻,江东地方要的不是仁义道德,而是要快速平靖。

  按我之前说的,岳都统也要自壮丁之中,拣选合适的人手。

  以你本部人马为锋矢,一边备战金贼援兵,一边平靖建康周边。”

  军务,杨博不打算过多的参与,因为他并不擅长。

  大概的规划给了,平靖地方,对岳爷而言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别说是岳爷、李成了,就是夯直的金二,做这个也是手到擒来的。

  带领足够数量的壮丁一路横推一帮流民,没什么技术性可言。

  大致安排之后,杨博赶走了想要一直跟随的岳爷。

  如今威胁最大的就是孛堇太一部援军。

  至于宗弼残军,有岳爷的轻骑牵着。

  转头攻取建康府城,既不合兵法,也不合宗弼如今的处境。

  威胁虽有,但也仅仅只是威胁而已。

  如今建康府城周边,既有上官悟的万余人马,也有杨再兴的五千甲士。

  算上金六郎的壮丁,三五万人可以参战。

  金兀术得多想不开,才会攻击这样的城垣?

  府衙比废墟强点有限,杨博安排金三娘带人收拾住处。

  他也没在府衙多待,而是带着百余人的甲士,登上了建康城墙。

  居高临下,杨博扫视整个建康府城。

  与想象之中的一片白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除了府衙之外,与府衙对面的江宁县衙,也没遭受什么损失。

  至于城内的民居,也就靠街的位置损失比较大,城区之内,还是留下很多建筑的。

  看来,许多事情还是要亲眼见证一下的,听了上官悟所说。

  杨博以为整个建康府城,真的变成了一片白地。

  现在看来,城内最多三分之一的建筑受到了焚城波及,许多地方还算是完整的。

  想想也是,如果一把火就能烧光整座城池,那攻城战就简单多了。

  射进城内几支火箭,等着烧完进城就好了。

  在城墙之上转了大半圈,对于自己的直属辖地,杨博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府衙居于北城,南城有秦淮河自东向西穿城而过。

  东西门之间,就是行政跟民居之间的界线,可以作为主商业街来发展。

  西水门之外,直面白鹭洲,大江跟秦淮河在西门不远处合股。

  以东西门之间的大街,作为高档的商业街。

  以秦淮河两岸,作为工商业街,秦淮河南岸作为居民区。

  这样大致的划分一下,行政、居住、商业,就可以有序的展开了。

  大致将自己的谋划说了出来,让李易安现场画图,看了看大概的图纸,杨博算是比较满意的。

  “少安,莫府山下的壮丁,有不少是建康府居民,是否先安置他们?”

  听到小夫子杨少安满嘴都是拓展街道,新建民居的话语。

  李易安有些皱眉,建康府的人员只是逃难走了,并不是死绝了。

  强据一城之地,在哪也是说不过去的。

  “建康府城垣太小,之后需要扩建,待扩建之后,再安置他们就好。”

  无视建康府原有的居民,杨博也是有原因的。

  一旦涉及到了拆迁,古今就没有心平气和的。

  想要规划建康府城,如今是最好的时机,至于说莫府山下的壮丁,他岂能不知底细?

  从壮丁到女眷,几千建康府的人还是有的。

  壮丁正在拣选之中,女眷也算是被看押在了莫府山下。

  原物奉还,在杨博这边是不可能的。

  生产资料的二次分配,比军管的作用还大。

  如今的建康府周边,杨博只能视其为无主之地。

  不然搞原物奉还,缺少人手不说,现有的人力,也很难拧成一股绳。

  “少安,府城周边,许多田地都是寺产,你不会是也要一并收拢吧?”

  望着城头身着锦袄,面容冷肃的杨博杨少安,李易安的心里有些战栗。

  如此做事,只怕杨少安的权建康府也干不长的。

  “如你所愿。”

  建康府城,乃是周边大邑,在城墙之上扫视周边,寺庙的金顶,至少十数个。

  如今的寺庙也是肥肉一块,田产无数还无须纳税,挣钱之后四下放贷,那日子过的可谓完美。

  杨博要趁机搞二次分配,怎么可能放过这些寺产?

  “官庄也在此列?”

  寺产、官庄之上有弊政,这对李易安来说,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

  诟病寺产的政论,自前唐就有,佃农投效官绅,官绅投效佛寺,这也是由来已久的规矩。

  其中利弊,李易安虽说不清楚,但知道里面肯定有利益的分配。

  最直接的原因,无非避税而已。

  官绅、地主、佛寺、佃农,一起组成了一个圈子,逃避理应上缴朝廷的赋税。

  在家里,无论是父辈,还是之前的赵知府,都有过此类的言语。

  但对此等事务,他们也都是讳莫如深。

  如今杨少安还要再趟这潭浑水,李易安觉得有些不智。

  “健康城内我为王!”

  走上几步,杨博到了李易安身前,轻轻说了这么一句,代表自己态度的话。

  李易安是见多识广的,有些建议发自本心。

  杨博不忍拂了她的一片好心,将自己的态度直接说了出来。

  说完之后,杨博继续站在城头扫视整个府城,根基就在此处。

  想要有实力高声说话,除了李成、董平之流,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综合实力,单有金银是不够的。

  渠道、金银、粮食、兵源,这些整合在一起,才叫做经济实力。

  只有金银,那只是经济能力,是没有实力可言的。

  从宋至清,白银大势是只进不出的,实力不成,只是因为没有将经济能力,整合成经济实力。

  “少安,变法无下场的……”

  望着意气风发的杨少安,李易安为之心折,也为之担忧。

  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相公的变法,结果都不甚如人意。

  再远就是商鞅了,车裂而死,变法新政无下场,这也是官场的共识。

  但一代代的有识之士,都要去变法,都想要革除旧弊,可这事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到因为变法牵扯出的所谓元祐一党,李易安再次战栗。

  面前的这位杨夫子,可比王相公要沉鸷的多。

  灭金贼、杀杜充,这位可不是什么仁善君子。

  现在口出‘建康城内我为王’,更是将他的跋扈说的清楚明白。

  只怕杨夫子的变法,自己不会变商鞅,对立面的那些人多半是要变商鞅的。

  压杀杜充,可能就是杨少安的示威之举。

  “呵呵……

  无下场才更有意思。

  多活上一段时日,且看杨夫子无下场,还是那些文臣士大夫无下场。”

  说笑着,杨博也露出了森森白牙,想要青史留名,是需要代价的。

  如请客吃饭一般,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如今建康府城周边的人正在付出代价,或许官绅们失了利益。

  但莫府山的流民多半不会吃亏的。

  杨博也很清楚一点,传统的文臣士大夫,多数不会跟自己同一战壕的。

  这就需要他在建康府做出一些变化,拉拢一批属于自己的文臣士大夫。

  “果真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可惜我生的早了。”

  落寞的看了一眼英气勃发的杨少安,李易安真心有些折服了。

  若是能跟随这样一个人,叱咤风云,即便无下场也是极美的。

  “土地造册、官吏的筛选,要同步进行。

  建康府所属的各处州县,也要尽快纳入管辖。

  该如何行文,我不清楚,你去办理。

  征集一下吏员,还是有必要的。”

  想到人手问题,杨博的气势一颓,许多事说说还行。

  真要做起来,就是雄关漫道了。

  一步步行进的规划,杨博这边是清楚的。

  但怎么推进,是要具体的人员的。

  十八万流民,以及宗弼部的壮丁、女眷,还有建康府周边的义军、乱匪。

  真正的吏员、文人占比,是非常小的。

  没有稳健的基础,单单自己在城头高呼独自为王,那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小朝廷的赵苟爷,三言两语就能让他大好的头颅挂高竿。

  可培养自己的势力,就要办学。

  怎么去办学,杨博这边还没有很好的由头。

  生硬的拣选孩童办学,只怕小朝廷那边会立刻叫停的。

  望着脚下的根基之地,杨博挠了挠头。

  想做一个有实力,可以高声说话的狗官,目前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