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夫子霸宋

第49章 僵局

夫子霸宋 墨落皇朝 5471 2024-11-15 08:52

  “太尉,江北乃我大宋河山,人口皆大汉苗裔。

  复我河山、护我苗裔,飞不畏死!”

  听到岳爷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杨博有一瞬,也想将三万甲士全部给他。

  让他带着三万甲士,万五战马,跨江收复河山,守护大汉苗裔。

  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不成的。

  没有稳固的后方,单凭血气浪战。

  七八月间,北上的人马就会粮草断绝。

  真要不顾一切的血战,也不怕粮草断绝。

  只是仗打完,江北也就完了,河南也一样会玩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那还算是不错的结果。

  真要照此打法,杨博也有计划,那就是一路以战养战,不杀到五国城,不绝灭金贼不算完。

  只是,这样的代价,怎么能付的出呢?

  保守估计,这样的战法,投入是以千万人为基数的。

  “岳都统,若董平下了真州,能否吓退挞懒部呢?

  宗弼部被全歼,宗翰的东路军损失过半。

  如今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挞懒部的粮草也不会太多。

  以董平部为支点,你与李成两人,一部自黄天荡渡江。

  一部至镇江驱宗弼残部过江,同时以钳形之势,压缩挞懒部的活动空间。

  迫其仓皇北归,搅乱宗翰帅帐的援军。

  之后,你与李成部继续北上,同时收摄沿途义军。

  再以钳形之势,夹击京东东路的宗翰帅帐。

  虚张声势,再将宗翰的东路兵马,吓退到河北境内。”

  将农耕文明变为劫掠式的军事文明,杨博自忖没那个本事。

  以战养战之说,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面前的军神岳爷,第一个不会同意这样的战法。

  人口也是红利,大江之北还有几千万人,不能平白的放弃。

  以历史走向而言,刘豫的北齐,恐怕已经在吴乞买的案头走流程了。

  无论挞懒与宗翰两部的援兵战败与否,两淮差不多是能到手的。

  至于京东东路,也就是山东全境、河南半部,能不能到手,就要全凭运气了。

  凭战力,大江之南的淮东就得拱手相让。

  淮东一马平川,骑兵之利尽显。

  如今金宋的战力比,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岳爷虽是一代军神,但没有精悍的背嵬军支撑,也只能面对破碎山河徒呼奈何。

  以金兀术江南大败为契机。

  让岳爷跟李成,摆出决战两淮、两京的态势,吓退金贼,也算是不多的选择之一了。

  如今的两淮两京,对于还处在部落战争思维之中的金贼而言,已经是破败之地。

  杨博熟知历史的优点,在这时候也是被最大化的。

  借助历史车轮的走向,轻轻的推上一把,岳爷最起码也能在两淮站住脚。

  稍微运气好一点,山东大部也可以尽入麾下。

  “太尉,大义当前,职下不畏死。

  只是李成部的人马……

  太尉,北上之事,飞一力承担即可。

  李成部的人马,职下拨派一些精锐军汉,再练数月之后,方可渡江而战。”

  自家事自己知,无论是杨太尉的三万甲士,十五万流民,还是他的本部,亦或是李成、董平所部。

  人丁确实是精锐的,但在操练上却是远远不足的。

  岳飞本部,扩充之后,至少三万余人。

  李成那边至少五万,只有已经过江董平部人马少一些,万五左右。

  带这样的人马过江,只怕刘光世刘衙内带散军马之事,很快会在江北上演。

  对于本部人马过江,岳飞这边多少还有些信心。

  至于李成、董平所部,他就有些忌惮了。

  因为二人之前是乱匪出身,这两路人马过江之后,失了杨太尉的弹压,一旦再次为匪。

  后果也是岳飞不敢去想的。

  李成、董平俱是悍将之流,如若在江北变乱,只怕他的本部人马,也很难做出有效的弹压。

  如今两京、两淮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旦两人起事。

  饱受饥饿困苦的灾民,被这两人振臂一呼,从者如云是一定的。

  岳飞本就是佃户出身,知道底下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只要有糊口的粮食,换个朝廷,对底层的百姓而言,跟换个主人家差不多,无非换个吃饭的地方而已。

  青黄不接的时候,从贼,无疑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无妨,李成这边吃够了反复的苦,即便过江反复的机会也不大。

  至于董平,有李成弹压,多半是无碍的。

  过江赴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今的两京、两淮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

  建康府的存粮全部给你们,也不过十万石左右。

  除去春播之粮,七八万石,就是建康府能承受的极限。

  十万人马,七八万石粮食,大军过江,后继乏力啊……”

  自汴梁开始,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杨博。

  岳爷北上,杨博也不敢将李成留在身边。

  李成那厮,金六郎是弹压不住的,唯有岳爷可以震慑李成、董平二人。

  岳爷过江,李成也必须跟着过江,这不仅是为了杨博自身的安全,也是为了江东的安稳。

  但军粮又成了问题,进军两淮之后,不能以战养战。

  岳爷的大军能不能出两淮,威慑京东东路一带,粮食将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宗弼战败之后,宗翰的帅帐必然会投鼠忌器。

  在青黄不接的年月,展开大战,但凡宗翰、挞懒有点智商,就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挞懒部跟宗翰帅帐的援兵不配合,不进入黄天荡引颈就戮。

  一下就让战局僵持了下来。

  僵局不仅是在战场之上,目前建康府这边也是僵在了原地。

  如何破局,杨博心里的谋划不少,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紧缺的粮食。

  有了粮食,无论是战场还是民事,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解决目前的粮食危机,方法也是唯一的,那就是从江南西路、荆湖两路、广南两路、福建路买粮。

  钱,杨博这边是不缺的,但渠道却是紧缺的。

  岳爷、李成、董平过江之后,也没机会返回。

  一旦刘豫的伪齐立朝,内部战争也必须打响。

  三人过江之后,军势势必在流民、义军的团团包围之下,继续大涨。

  过江十万人,七八月间,弄不好就是三十万或者五十万人。

  黑洞一般的粮食缺口,让杨博想想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三人的大军,各路义军,江北如今在手的城池,对粮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

  破了面前的僵局,以后粮食问题,还是连续的僵局,不敢想,真是不敢想啊……

  “太尉,大军过江,朝廷那边应该会划拨一批军资的。

  如若收复两淮以及两京的部分区域,职下等人必然会有所缴获。

  在军粮之上,我等再节制一下,挨到秋收,当无大碍。”

  岳爷想的,跟杨博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杨博这边想的有点多,他想直接巩固两淮,而岳爷这边想的简单一些。

  收复失地,是军汉的指责,至于治理就不是他能涉及的问题了。

  “行吧!

  你且准备过江。

  过江之后,你自真州奔运河方向,跟李成换一下辖区。

  我这边将粮草沿运河北上,且战且看吧……”

  许多事,杨博也没法跟岳爷明说。

  江南地带,他能控制的也就建康府周边了。

  再往南扩张,势必引起小朝廷的弹压。

  弄不好就是赵苟爷跟文臣士大夫的合力绞杀。

  建康府势力的拓展,只能往北不能往南。

  拓展势力,也一样需要大量的人手,人员的缺失,对杨博而言也是一片僵局。

  至于将两淮让给小朝廷,只怕他这边肯让,小朝廷那边也不敢接。

  两淮、两京地带缺乏文臣主导,也将是未来的常态。

  看着岳爷带着易水寒气下了府衙大堂,杨博轻轻一叹。

  “倒不如做个一问三不知的狗官了……”

  杨博这边一个劲儿的喟叹,一直在侧的李易安,忍不住开口献计献策。

  “少安,杨老夫子弟子故友遍天下,是不是联络一下?

  当年的那些太学生,也是可以联络一下的。”

  到了一定的高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同小异。

  李易安的对策,跟杨博想的差不多。

  可怎么联络,却是个大问题。

  一无人员名单,二无家庭住址,三无伯祖杨时的威望。

  杨博一个三无的故交,想要联系家族的关系,在目前的建康府城,难度也是极大的。

  “行在漂泊不定,金兀术还未伏诛,江南依旧离乱,这些人在哪,李娘子清楚吗?

  杨夫子倒是想在建康这边发个檄文,只是胆子不是很大,不敢发!”

  杨博说的是很现实的问题,杀杜充,那是小事儿一桩。

  但在江南发檄文召集伯祖杨时的故交,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只要杨博敢发这个檄文,岳爷转手就会带兵来剿灭他这个江南匪首的。

  听到杨少安的回答,李易安这边也只能回了一个白眼。

  如今建康府小杨夫子的公文,都是经江上的韩太尉转手。

  如此私密的书信,还真是不敢让那位跋扈的韩太尉再经手了。

  “如此僵局,少安该如何破解呢?”

  没了对策,李易安就来了一记激将,这位端坐大堂的小杨夫子,应该是腹有良谋的。

  “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局面,只能靠天吃饭了。”

  杨博嘴上说着靠天吃饭,心里却在想着粮食的事儿。

  建康府周边可以强征的土地数量绝对少不了,有没有充足的人手耕种,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无论是育秧还是播种,十八万人的流民,是可以做到的。

  但平时的浇灌耕作,这十八万人就不够了。

  而且十八万人之中,除去三万甲士,除去老弱妇孺,再除去不会耕种的城镇居民。

  真正能去种田,而且会种田的人数,五六万人都算多了。

  “又是半阙吗?

  少安,你的半阙集,我看可以准备刊印了。”

  杨博不经意的一句诗,让李易安双眼一亮,默默记下之后,才开口调侃。

  “这个建议还是可取的。

  待会儿问下金六郎,让他找的刊印邸报之人找到了没有。

  之前在路上跟他说过,前些时日枕于战事,将这个忘了。”

  回想不经意间又剽了陆夫子一首,杨博听到李易安所说的刊印,眼前一亮。

  扬名立万,算是个不错的手段,文人有了文名,自然会有人来投效。

  投效,也算是很不错的招聘手段。

  想到金六郎身上的担子,杨博就将扬名之事,丢给了身边的李娘子。

  或许还能沾沾这位大词人的光,加快扬名的速度。

  杨博跟李易安之间的互动,让站在李易安身后的女书史常平,撇了下嘴。

  莫府山下,经过金三娘的点拨,常平对李易安加了小心。

  见这官夫人主动撩扯小夫子,她的心里多少有些不熨帖。

  只是小夫子如今在谋划大事,倒是不好给他添乱,不然非要驳斥一下这官夫人的。

  手底下的人各怀心思,坐在大堂上的杨博,也不怎么在乎。

  如今的建康府真是百废待兴,立足之地的营建,需要时间跟时机。

  如今时机有了,时间也不缺,人手的缺失,看来只能慢慢用时间来补足了。

  岳爷走了大概半个时辰,金六郎才急匆匆的回到府衙大堂。

  望着一脸倦意,但精神头不错的金六郎,杨博这边只能无视他的疲倦,继续给他加担子。

  “六郎,稻种育秧之事,可选好了人手?

  近几日,赶紧派合用的人手下去。

  可以种稻的田地,一概种稻。

  其余田地,让底下的农人看一下,该种什么就种上什么。

  关三郎那样的人手,多派出去一些。

  目前建康府的存粮不多,加价从各地收粮吧!”

  金六郎也算是人员调整的一个枢纽,对于建康府面临的问题。

  杨博这边也是捡着最重要的去安排,至于修缮、建造的事项,目前是急不过农时的。

  “小夫子,征地造册之事,上官悟与我说过。

  只是建康府周边,尽是寺产、官庄。

  如今虽说无人打理,但事后的麻烦不少。”

  听完之后,将小夫子说的记下,金六郎这边才提了一下建议。

  府城周边,尤其是建康府城周边,因为有秦淮河以及各处湖泊的存在。

  府城周边田地,俱是上等的良田。

  这样的田地,除了寺产、官庄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员的职田。

  这些田地不是想征就可以随便征收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