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青苗

第13章 派系林立

青苗 闲散匠人 1908 2024-11-15 08:52

  最无悬念封赏的当属夏竦任枢密使。这似乎是在夏竦进驻陕西前就确定了的事。如今战功加身,又和仁宗皇帝交情甚深,拟任夏竦为枢密使,就只等他回朝任职了。

  然而,这时有三位谏官暴风骤雨般的上奏弹劾夏竦,这三个人是欧阳修、富弼、蔡襄。这三人对夏竦在西夏战事中的功劳只字不提——也可能确实没什么功劳,但一场战略上的胜利和前线主官没有关系,这种可能性并不太大。三谏官只提:“夏竦贪污”,“夏竦作风不好”,“夏竦群众基础不好”,“夏竦不担当”……总之,他们就是要赶在夏竦回到汴京城之前让仁宗皇帝收回成命。

  夏竦曾经是仁宗皇帝的老师,但在这么大的反对声中,仁宗皇帝也让步了。收到朝廷改变任命的诏书,夏竦忍气吞声的回到了中原。由枢密使改任地方知州,已经公示的枢相没当上,夏竦心中的愤怒旨在找到一个出口喷薄而出。

  再说谏官,谏官的职责就是纪律监察。他们可以直接给皇帝、宰相提意见。从仁宗朝后期开始,谏官弹劾宰相都成了寻常事。朝廷既然设置了这个官职,职责就是提意见,那不提意见还不行。三天不提意见就影响当月俸禄,长期不提意见就会被免职。

  谏官的政绩就是抓官员的违规违纪,如果抓不到或者抓的不够多,那就是他们履职不到位。他们只能拼了命的抓官员的问题。他们也深知很多问题并不是官员的问题,是制度造成的问题,但他们也只能无能为力的装作看不见。围着个茅坑打苍蝇,不去清理粪便,只是和苍蝇较劲。或许他们还在感谢这个茅坑,若是没有了这个茅坑,他们就没了饭碗。

  原本是一个很高明的制度设计,如此具体执行起来就会走样。真是没有什么比制度设计更事与愿违了。

  韩琦曾经说:“台谏的工作就是骂人。他们攻击起人来,那是六亲不认的。”欧阳修在没当上谏官时,他就总给当朝宰相晏殊提意见。晏殊可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看欧阳修敢直言,就推荐欧阳修做谏官。欧阳修当了谏官对晏殊攻击的声音更大了,经常批评宰相晏殊不作为,直接把晏殊逼出了中书省,好一阵子才回来。

  这次发生的事,似乎还有玄机。欧阳修、富弼、蔡襄三个人是同年,精于学问,书法、文章水平高,道德水准高,自成一个小团体。夏竦没有中过进士,贾昌朝没有中过进士,而是通过朝廷一些特殊政策走向了大宋高级文官的行列。这些进士出身的所谓“君子党”就左一言右一语的讽刺、挖苦他们,而对韩琦、范仲淹、滕宗谅这些科举取士的人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的心中已经评判类似自己的就是君子,反之则是小人。当这些意识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的时候,他们的批评早已失去了理性。

  欧阳修对晏殊的批评并不是这个原因,和晏殊论文章、学问,这些小辈们还不够格。晏殊十四岁时参加科举就考中,赐同进士出身,小小年纪就被真宗皇帝放到身边,朝着宰辅的方向培养,同时也是真宗皇帝为太子选的玩伴。

  一次真宗皇帝对着一干小朋友说:“看看你们这帮孩子,就知道玩,你们看看人家晏殊,日日用功读书,日日进取。”

  小晏殊直接回答:“不是!我也想玩。我没钱出去玩。”他倒是挺直爽。

  真宗皇帝看到的却是这个孩子诚实的心,对晏殊更加看重。也许正因为晏殊从小就和仁宗皇帝一起玩耍,他更懂仁宗皇帝。在他眼中,仁宗皇帝不仅是帝王,也是他的朋友,甚至是手足兄弟。

  仁宗皇帝的三个儿子夭折,韩琦、欧阳修天天奉劝仁宗皇帝过继其他王子以立太子的时候,晏殊更懂得仁宗皇帝作为一个老父亲内心的悲伤,便不把此事挂在嘴上叨叨个没完。欧阳修就天天批评晏殊,说他不积极奉劝皇帝过继子嗣。在欧阳修的眼中,仁宗皇帝是帝王,立太子是国之大事,晏殊作为宰相不奉劝皇帝便是不称职。也就出现了之前说到的一幕,欧阳修直接把晏殊弹劾走了。一边是刚性的职责,一边是柔软的心,晏殊选择了心。

  刚刚升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的贾昌朝,也是同进士出身,就没有晏殊那么风光了。在贾昌朝二十岁那年,真宗皇帝去南郊祭祀,贾昌朝写了一篇自认为非常能够展现自己文采的颂辞进献给皇帝。皇帝也不知道是对此行为满意,还是对文章满意,就赐了贾昌朝同进士出身。从此,贾昌朝凭借自身“悟性”在官场一路打拼,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朝廷上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政治站队,像贾昌朝、夏竦这种不是通过科举取士的人始终进不了欧阳修、蔡襄这样的“君子党”——也许人家也不稀罕被称为什么君子。

  类似这些而形成的派系在朝廷上林立,派系中间还分立场,形成细分的派系,不同的派系也纵横交错。只要有立场之分,就有派系对立。朝廷但凡有些风吹草动,这些派系刮起的妖风就会使得树欲静而风不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