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青苗

第108章 元丰盛世

青苗 闲散匠人 2718 2024-11-15 08:52

  元丰二年(1079),王安石不想再租房子住了,打算买一块地盖房子。他看上的这块地很偏,官府原不打算要他的钱,但他还是坚持给了。王安石的低调并不是故作姿态,其一生从未改变。有神宗皇帝赐予的高头大马,他不得不去雇一位牵卒,不然他还真上不去。王安石在挑选牵卒上还真下了不少力气,他并不是在挑身强体壮、能吟诗作赋的人,他选了村里一位膝下无子的鰥夫。与其说是王安石在挑牵卒,还不如说王安石想尽其所能帮助一下困难户。鰥夫便愉快的答应了。

  一天,牵卒问他:“相公怎么不坐轿啊?坐轿还是安全一些。”

  王安石说:“驮人的差事是牲口干的,人应该得到尊重,怎么能当牲口用呢?”

  俩老头儿就这样每天开心的出去遛弯儿,只可惜好景不长,这匹马得病死了。这匹马是俩老头儿共同的朋友,现在没了,王安石和牵卒都很难过,牵卒也满怀忧伤的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相府。

  牵卒来辞行的那一天,王安石心中很不是滋味。突然,他好像又想到了什么,马上说:“老伙计,你还不能走啊!你走了,谁来给我牵驴呢?我还有一头驴呢!”

  牵卒说:“相公啊,驴还用牵吗?”

  王安石说:“要的!没你给我牵着,我不踏实呀!”俩老头儿又一起愉快的出行了。

  他想住到这个新住所的原因也很简单,之前遛弯儿的时候有个好朋友很谈得来,那人叫杨德逢,就住在那里。这个老朋友并不是什么鸿学大儒,也不是高官富贾,只是一个还算富裕的农民。由于他住在一个湖的南边,王安石帮他取了一个号,号“湖阴先生”。自从王安石住到那里,王安石也就号半山居士了。在这里,王安石接待了来看望他的书法巨匠襄阳米芾。大画家李公麟来看望他,还给他画了一幅肖像画。然而,最有趣的当属与大文豪苏轼的会面。那时的苏轼已自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号半山居士。那次相见真是太有趣了,苏东坡与王半山的相会,是两位居士、两块不起眼的坡地的相会,却是两座高峰的相会。

  致仕后的王安石诗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如同先前那样,所有句子都在用典,而且所引的典故都很生僻难懂。这时的诗风更有诗的美感。有次,他想约杨老头见见,写了首诗《招杨德逢》。

  招杨德逢

  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

  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於云。

  不知杨老头看到王丞相发来的邀请函作何感想,他一定觉得这个邻居还不错,居然还会写诗呢!是的,这个半山老人不仅会写诗,而且诗文都是独步天下。被这个半山老人题在自家墙上的两首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甚至都可以让自己的房子流传千古。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之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是幸运的,神宗皇帝对他的支持,让他的才华一滴都没有浪费,都洒在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他这一生都在感激神宗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在王安石退居江宁的日子里,神宗皇帝对他也关切有加,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料。元丰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改革已经在宋朝大地上开花结果,他写了《歌元丰五首》表达了喜悦之情,更是为独挑改革大梁的神宗皇帝鼓舞士气。

  歌元丰五首之一

  水满陂塘谷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

  神林处处传箫鼓,共赛元丰第二秋。

  神宗皇帝从即位开始就立志要做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王安石百折不挠的意志更是给了他第一手教学资料。他始终不能忘记,继位之初,就连先皇的丧礼三司都拿不出钱办,只能动用内藏库。内藏库是太祖皇帝励志攒钱,把幽云十六州要么买回来,要么打回来而设置的。等神宗皇帝即位的时候,大宋已建国百年,不仅幽云十六州没有能打回来的迹象,西北的定难五州也丢了,西夏还建国了。不仅如此,还不得不从这个原本就少的可怜的内库里拿出钱给大行皇帝办丧礼。神宗皇帝内心的苦涩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满朝道貌岸然的文官都在唱高调,提着不切实际的意见。只有王安石愿意挺身而出,为大宋改革出路,帮他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现在国家也有钱了,钱多到把国库都装满了,还又建了好几十个仓库。神宗皇帝非常高兴,写了一首四言诗,共八句话:“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意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便把这三十二个字作为每一座库房的名称,储蓄变法所得,号“元丰库”。很快这三十二个库就又装满了,神宗皇帝又写了首五言诗,共四句话:“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资,何日成戎捷。”再度增设二十库,每字为一库名。把国库装满,这是大宋建国百年来几代帝王的夙愿,如今在神宗皇帝的治下实现了。

  这给了神宗皇帝十足的信心,他坚信王安石的变法是对的,他也自信已经学会了王安石的治国理政方略。神宗皇帝不希望再听到有人对新法说三道四,他希望下一阶段的变法按照他的意见,由他本人独立领导完成,发生“乌台诗案”这样的事件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国库里充满了钱并不表示国家就实现了美政。没有监督与每时每刻的纠偏,国家治理就会偏向一方,以至于随时间越偏越远,甚至最终走向万劫不复。如果这时他能把司马光召回来,听听不同人的意见,综合一下各派意见,宋神宗皇帝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皇帝。可他没有这么做,不仅没有,他还打算通过一系列官制改革让批评的声音彻底消失。

  元丰二年(1079),李清臣上奏指出:“本朝官制踵袭前代陈迹,不究其实,……官与职不相准,差遣与官职又不相准。”要求进行改革。

  李清臣所说的确实是一个大宋朝的重疾,大批的科举取士、恩荫,造成了大量的冗官无法安排。以致于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三个体系,且叠床架屋。官,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官名用于表示官位、俸禄高低,故又称寄禄官,如礼部侍郎、工部尚书之类。职,又分馆职和贴职。馆职指官员在三馆、秘阁中所任职务,如秘阁校理、直史馆。其他官兼馆职,称贴职。贴职一般为文官荣誉头衔,他们并不去馆阁任职,如天章阁待制知湖州、龙图阁直学士知淄州等。差遣是实际职务,如知黄州、权知开封府。大量冗官造成了看其官名都不知道他实际在做什么,如将作监丞通判淄州,需要知道将作监丞是官职,按此领俸禄,通判淄州才是差遣,那他应该就在淄州官府办公。

  李清臣提出的问题确实切中了大宋时弊,而神宗皇帝打算进行的再彻底一些。他打算把谁都管,谁都不负责的部门进行裁撤;把只提意见,不给措施的部门地位降低;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能恢复。神宗皇帝其后进行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