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细雨
张璁冒着忐忑的心情走到了王瓒的面前,然后就看到了王瓒脸色煞白的坐在那里。
手中还拿着自己和他上的奏疏。
张璁的心中咯噔一声,知道应该是这个出了问题了。
而王瓒也是将手中的奏疏拿给了张璁。
张璁颤颤巍巍的从王瓒的手中将奏疏接了过来。
将奏疏慢慢的摊开,就看见朱厚熜用朱笔写着的“知道了”,那上面的颜色虽然是淡红,但是张璁却是感觉到无比的刺目。
张璁的心中突然一紧,然后面如死灰,手中的奏疏终究还是没有拿住,慢慢的从手中滑落了下去。
张璁喃喃的说到:
“完了啊!”
他将自己的前途都押到了这件事情之上,但是现在看来却是满盘皆输。
而王瓒这边好像是已经接受了这次命运,也就没有再继续挣扎。
而是拍了拍张璁的衣袖,说到:
“辛苦你了!”
其实对于他来说,现在的一切都已经满足了。
王瓒这一次跟着张璁一起上书其实也就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皇帝做出自己的最后一些贡献了。
他现在的年纪也是到了耳顺之年了。
只是张璁有些可怜罢了。
之后便是对这件事的清算了。
别看着杨廷和开始的时候没有出手,他主要是为了看朱厚熜的反应再进行下一步而已。
而现在朱厚熜的态度明显是不会管这件事情,所以杨廷和和毛澄他们也就出手了。
张璁这个礼部的观政进士的“实习期”也是到了。
当然张璁这个小角色根本就用不着杨廷和,下面一大堆想讨好首辅的人就给他办了。
张璁现在还是分配到礼部了,当然,是南京的礼部。
南京的六部结构前面已经介绍了,所以也就懂得都懂。
而王瓒也就不一样了,礼部侍郎当然是需要他亲自安排。
杨廷和直接上书,让王瓒去南京当礼部侍郎去了。
对于这种等级的官员,去南京也就相当于去养老了。
张璁和王瓒也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了。
而临行的路上,也只有他们两个人,即使是王瓒这个沉浸官场几十年的人,也是没有任何人前来相送。
天空飘着丝丝细雨。水上的轻风,皱起万叠微波,湖畔再有芊芊的芳草,再有青青的树林,有平坦的道路,有曲折的白色栏杆,黄昏时便是天然的临眺乘凉的所在。
而轻风吹来阵阵凉风,让人不禁感到一丝惬意。
但是这凉意吹到了王瓒的身上,不由得让他感觉到世态炎凉。
而张璁也是感觉到心凉凉,自己之前那些一起同榜的科举进士,也一个没来!
没有人愿意以可能得罪当朝首辅还有礼部尚书的代价来送别这二人!
细雨依然下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
不过正当二人准备出发的时候,就看见几个人,一个人走在了前面,而后面有人给他打着伞。
二人相视一看,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朋友。
但是突然看到的竟然是一个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人物——吏部侍郎袁宗皋竟然来送他们了。
吏部侍郎这个身份并不重要,主要是袁宗皋这个人。
朝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袁宗皋是皇上的人。
而现在袁宗皋来送他们,自然也就是朱厚熜的态度了!
张璁愣愣的站在原地,而王瓒却是感觉到热泪盈眶!
袁宗皋人慢慢的走进,张璁和袁宗皋这才相信了真的是袁宗皋来送他们。
张璁嘴巴张了张,有很多东西想要说出来,但是一到喉咙之中却是堵住了。
确实有些东西是无法经由语言传达的。不过这句话只有已经肠枯思竭的人才能讲。
而到了最后,张璁只是说出了:
“皇上英明啊!”
袁宗皋对张璁和王瓒拱了拱手,说到:
“二位大人辛苦了!”
王瓒和张璁觉得自己之前受的白眼都值了。
本来是心如死灰的二人现在心中也是充满了希望。
谁也不知道之前二人的心中有多难受,发配到南京也就代表着自己的仕途基本上都完了,而现在袁宗皋的到来代表了皇上没有忘记他们。
“相送不忍别,更行一程路,情知不可留,犹胜轻别去”
这场大雨下得不久。雨云有一部分随着雨落下来,有一部分飘走了。最后一阵直着落下来的、密集的小雨点,洒在潮湿的土地上。
太阳又出来了,一切东西都亮闪闪的。东方地平线上架起一道不高的长虹,颜色鲜艳,紫色特别显著,只是长虹一端残缺不全。
张璁和王瓒二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前往了南京这片最开始让他们绝望的土地。
。。。。。。
朱厚熜想了想还是不要辜负忠臣们的希望,毕竟这两个也是公开支持自己的人,所以还是不要让这两个人太心寒了吧!
这也算的给王瓒这种人一点希望吧!
张璁这一遭其实朱厚熜早就想到了,但是王瓒这个他是没有想到。
而且王瓒本来就这个地位这个年纪了,没有必要讨好他这个皇帝了。
他本来把王瓒看成是杨廷和一党的人,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出乎他的意料的。
而在江南的风波却是渐渐的起来了。
吕芳将江南织造局的几个留守太监全都叫了出来。
吕芳的神色已经不复往日的和谐,而是面色严肃,看着面前的这几个太监说到:
“咱家来呢,目的也就说清楚!”
“皇上是让来看看这江南到底是这么回事!”
“也是让我来看一看你们几个还是不是宫里面的人!”
几个太监当然是瑟瑟发抖。
ps: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在宋代出现,以及在明代早期达到巅峰时期。[6]
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宋元海上贸易发达。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