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开局诛十族,朱棣你礼貌吗?

第33章 别当官了,跟我当道士去

  窜行不窜行的都是人家内部的事,外人就不要瞎操心了。

  稍作思量,方愈便开口道:“他们炼丹稳定是因为他们习惯采用实验记录法,一边纪录一边总结,而不是单靠感觉和经验。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出丹的成功率,而且记录的越多成功率还会越高。”

  女道士还没什么表示,两大鼻子听的眼睛发亮,连忙点头。

  其中一个还竖起大拇指赞道:“搭人!你是懂炼丹的!”

  方愈没理他们,继续向那女道士说到:“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诀窍在于你要完全忠实于实验记录,尽可能的摒弃个人感觉。你可以在下次炼丹的时候试一试,不管是火候、时间、还有出丹的成色都要详细记录,炼一次丹纪录一次。”

  依靠感觉、经验和口口相传是古代绝大部分工艺继承的方法,关于工艺步骤的详细记录却非常少见。

  欧洲这时候正处于痛苦的中世纪,但受益于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培根等几代哲人和科学家都倡导实验忠实记录,这两大鼻子在炼丹方面体现优势也是很正常的,

  方愈说完话就准备打马走人,那女道士却向前一把拉住了马笼头。

  她脸上的不爽现在换成了喜悦,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方愈,道:“原来你也懂炼丹!那太好了,你这个官别当了,跟我回龙虎山当道士吧?”

  方愈的脑子里又是一阵天雷滚滚,出门没看黄历啊,这都遇到个什么人?

  这姑娘脑子应该不是特别好,幸好我有对付这类人的经验。

  方愈挂上笑容,语气很温和:“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还没有娶亲暂时没有这个打算,等以后好吗?说不定以后哪天我自己就去找你了。”

  如果是方大傻,这时候就应该很愉快的答应了,可是这女道士没有松手,还一脸认真的说道:

  “当道士不影响娶妻,到时候我把我最好看的侍女许配给你,你要知道,像你这样的小官以前可遇不着这样好的机会。”

  方愈只想到了小说里那些道士都是形单影只,却忘记了代代相传的龙虎山张天师是怎么来的。

  方愈郁闷,你不光轻看我,你还要轻视我的官职。

  正想着该怎么脱身,打眼就看到那两个大鼻子正朝自己打眼色,脚步却在悄悄后退。

  显然是想趁着女道士不注意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哎,死道友不死贫道,对不住了!

  方愈稍做思索便打定了主意,忽然一指后面大喊到:“快看,他两要跑了!”

  嗯?趁着那女道士本能的回头,方愈一把拉开她的手,脚上一夹马腹就连人带马从她身边穿过,转瞬间就已经跑出了几十米。

  女道士反应不及,只带起一片青丝在风中飘扬。

  看着那芝麻官渐行渐远,这年轻的女道士却并不着急,她站在路边静静的等着什么,连那两个正在溜走的大鼻子她也不要了。

  这时候从入城的方向驶过来一辆马车,从外头看来似乎还是官宦人家的。

  赶车的仆人早就看到一个清秀可人的女道士站在路边,正当他回头看路的时候,这女道士却直接闪到了路中间,吓的他连忙勒紧马绳索,大喝一声“迂!”

  马匹被勒的嘶叫一声高高抬起了前蹄,后头车厢里的官老爷被这一下撞的七荤八素。

  等车稳下来之后,官老爷怒气冲冲的掀开帘子准备把赶车的仆人痛骂几句,就看到迎面伸过来一块金灿灿的牌子。

  他眼睛还没看清呢,牌子后面就响起了一个女人的声音:“龙虎山天师府,借你的马车追一下前面那个人,穿绿袍的那个。”

  官老爷听了那个声音也看清了牌子上的字,心头哆嗦了一下,很麻溜的就爬了下来把马车拱手相让。

  张天师不止是在民间身份尊贵,在朝廷那也是正二品大员,能拿天师府牌子的那必定是张天师最亲近的人,你不让能怎么办?

  官老爷孤零零的站在路边看着自己的马车绝尘而去,忧郁的叹了一口气。

  已经走出一段路的方愈心怀愧疚,脑子里想着两个大鼻子愁眉苦脸住在龙虎山,穿着一身道袍口称无量天尊的模样,哎,造孽啊!

  他也看到后头有一辆马车一直跟着,不过方愈没有在意。

  这时候的南京城已经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路上车马行人多了去了,就连后世堵车的场景都时常发生。

  方愈打马回到了方家大宅。

  今天他回来的很早,倒不是故意翘班,而是二伯方孝孺早上就传过话来,要他下午这个时候到他书房去,有事相商。

  逊志斋门口,表兄弟俞斌还有模有样的守在那。

  其实这帮方家小辈没正经守几天,很快就被方孝孺当成了高级仆人在使用,使唤起来一点也不见外。

  现在帮方孝孺端茶送水、递笔研墨、来往送客什么的,除了二娘崔氏之外就全让这帮人包了,似乎还干的挺积极……

  哎,指望这帮人能盯住二伯,我真是年三十夜拨算盘-想的太圆满啊。

  方愈笑着和俞斌打招呼,心中却在腹诽。

  进了书房才发现里头除了二伯之外还有三个人在,分别是工部侍郎黄福,户部尚书王钝,还有早几天来方家被拒的御史尹昌隆。

  至于那天和他一起来的吏部侍郎毛泰亨,现在已经蹲班房去了。

  这三人也都是建文时期的旧臣,现在又被朱棣留任的,事实上,现在朝廷中绝大多数的大臣都是这种身份。

  毕竟朱棣手上除了那些靖难武将,文的就只有几个燕王府属官了,这些人不堪大用也不足以撑起大明朝廷的牌子。

  因为时常来往于方家,虽然没有打过交道,但方愈还都认识他们。

  此刻硬着头皮和他们一一见过礼,就在方孝孺的示意下找了个下首的位置坐了下来。

  不光方愈是一头雾水,就连三位大佬也都是一愣,这怎么混进来一个九品绿袍官?就算是方家小辈,那也应该是翰林学士方中宪吧?

  方孝孺只介绍了一下方愈的名字和表字,其他的并不做解释,就当方愈没来一样,继续他们的话题。

  他们没有聊秦淮河上那点事,而是在商议这些天刑部尚书侯泰、吏部侍郎毛泰亨等人被下狱的事。

  这是正儿八经的朝廷政务啊,在座的都是大明朝的大佬,方愈没想明白二伯把自己拖进来做什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