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臣钱谦益有良策
翌日。
金銮殿中。
天启皇帝端坐龙椅之上。
今日他难得舍弃了自己钟爱的“木匠”活,从深宫中走出来,召集群臣上朝议事。
看着宽广大殿之上分列两侧的文武百官,他略显苍白的脸上眉头微皱。
站在文官排头的是几个熟悉的面孔,杨涟、左光斗、周嘉谟....俱是东林党人。
如今,内阁、督察院及六部都被东林把持,这群人可谓是权倾朝野。
更要命的是,他们党同伐异,大肆打压东林之外的官员。
提拔东林门人占据要职,几乎要将他这个皇帝架空。
他作为当今圣上,所能信任之人仅仅只有大伴一人而已。
回想昨日,大伴满脸兴奋的找到他。
告诉他,有了一个解决辽饷问题的绝佳办法。
他听完之后当即拍手称赞,随即决定举行大朝会,推出这项政策。
而今,见到满朝东林大臣。
他知道,大伴将要提出的这项策略,必会遭到这重重阻碍。
想到此处,他侧头看向旁边的魏忠贤。
只见魏忠贤神色平静,脸上丝毫没有大战前的紧张之色。
见到大伴如此镇定,天启稍稍平复情绪。
“诸位爱卿,谁有本要奏。”
天启话音刚落,文官后排走出一名中年官员,叩首禀报。
“陛下,臣兵部郎中崔呈秀有本要奏。”
此人横眉无须,颇有几分凶相,乃是新近投靠魏忠贤的文官之一。
天启听魏忠贤提起过。
这崔呈秀去年担任广东道御史巡按淮扬期间,被都御史高攀龙举报贪污受贿,遭到革职。
面对东林领袖高攀龙的攻伐,崔呈秀毫无办法,只能救助魏忠贤,投靠在其门下,这才得以复官。
此人虽是新进投靠,但与东林有着深仇大恨,其忠诚度绝无问题。
如今他第一个站出来,应该是大伴事先安排好的。
“准奏。”天启淡淡道。
崔呈秀朗声道。
“启禀陛下,前日山海关传来急报,今年以来建奴攻势猛烈,前线粮饷告急。”
“辽东军如今已欠饷二月有余,军心不稳,形势危急,若是长期拖欠军饷恐怕引发兵变。”
“此事十万火急,王化贞将军连发急报,请求朝廷尽快调拨军饷。”
“辽东军饷为何拖欠?”
天启的声音毫无感情:“户部尚书你说说看,这是怎么回事。”
文官前排,立刻走出一位老者,躬身道。
“启禀陛下,这拖欠军饷也是迫不得已。”
“如今连年天灾,国库空虚,而今年的收税之期未到,国库中实在没有余钱了。”
说完,老者躬身站着一动不动,如同一根老木雕。
天启冷哼一声。
这群腐儒,只会推诿责任,从不主动分忧。
户部尚书回答完,金銮殿中一片寂静。
可怕的寂静持续了一盏茶功夫。
也许是实在看不下去了。
终于,文官之中再次走出一人。
“臣左光斗有一策。”
“说。”天启淡淡道。
“加征辽饷。”
左光斗吐出四个字。
金銮殿中再次陷入沉寂。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为了应付辽东战局,朝廷自万历四十六年开始征收辽饷,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
这已给百姓增加了的沉重负担。
如今左光斗提出再次加征,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把百姓往死路上逼。
很可能会造成流民四起。
这一策,不过是饮鸩止渴。
天启目光冷冷的看着左光斗。
这就是东林泰斗的水平么。
将大明江山托付给这群人,朕岂不是自取灭亡?
左光斗说出这“加征辽饷”之策后,金銮殿上诸位大臣尽皆沉默。
国库空虚,由来已久,非是一朝一夕能解决。
为今之计,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存在所谓的良策。
所有人都知道,这加征辽饷,是当下唯一的办法。
可他们之中没有一人站出来附议。
这个决定要交给少年天子来做。
加征辽饷,乃是与民争利。
他们这些东林党人都是清流,最在乎自己的名声。
他们才不会去背负鱼肉百姓的骂名。
他们很聪明的将最终决定权留给了少年天子。
至于天子的名声,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
针落可闻的寂静持续了半晌。
天启侧目看向魏忠贤,恰逢魏忠贤也看过来。
二人四目相对,天启嘴角轻轻一努。
魏忠贤会意,微微颔首,正要出列。
忽地,文班末尾一人出列。
此人面目俊朗,颇有君子之风。
只见他大步上前,来到左光斗身侧,躬身道。
“臣钱谦益有一良策!”
“哦?!”
天启颇有些意外。
这钱谦益是东林后起之秀,诗词文章冠绝江南,即使在烟花之地也享有盛名。
“说说看。”
天启对他的提议很有几分好奇。
钱谦益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双手捧着,字正腔圆道。
“我大明如今灾荒连年,辽东又有建奴作乱,国库空虚。”
“臣早就存了心思,一直在苦思对策。”
“上月,臣返乡探亲,见到家乡工商业发展蓬勃,商贾之人个个富足。”
“但这些商贾虽然富有,却因不曾读圣贤书,未能考取功名,因此地位低下。”
“臣便想,若朝廷能以一定价格授予这些商贾功名爵位。”
“想来这些商贾必定趋之若鹜,而朝廷也能从中获利,以解燃眉之急....”
钱谦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而金銮殿上,不止是天启与魏忠贤,甚至连东林党人的脸色都变得无比难看。
稍有常识之人一听就明白,钱谦益所谓的良策就是:卖官鬻爵!
简而言之,朝廷允许百姓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
此法若是施行,结果可以想见。
必定导致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假设知县官职售价几千两银子,而当上县令之后每月俸禄只有几十两,且候补期间没有俸禄。
可以想见,为了尽快拿回“买官”之钱,当事官员肯定会大肆收受贿赂,搜刮民脂民膏。
他们只管捞回本钱,必定无心政事。
届时吏治败坏,大明将滑向无底深渊。
此策,乃是亡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