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辖八县,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
江浦县辖区,龙江卫所。
“臣龙江卫指挥使丁忠见过二位殿下。”
军帐内,一魁梧的汉子,约莫四十来岁,抱拳向帐内的两位皇孙行礼。
“丁指挥使,今日我叔伯兄弟俩受陛下之命,来此检阅,还望丁指挥使不要嫌弃我二人麻烦。”
“卑将怎敢。”
“汝父为大明江山而薨,是我等敬仰的前辈,也是我等的楷模,大家都是一家人,以丁指挥使的年纪,济熺应称呼您为长辈。”
朱济熺五指并拢,请丁忠入座。
丁忠抬首重新审视朱济熺,本以为是俩纨绔皇孙,没想到这位晋世子竟能一语道破自己的身世。
果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大明军制世袭罔替,正三品的指挥使,卫的最高军事长官,怎可能是无名之辈。
朱元璋以凤阳起家,故明初天下各卫所中高级军官以淮西籍为主。
朱济熺对大明开国功勋了解甚多,听其名,稍一推敲,便确定这位指挥使丁忠,父为丁德兴,战死于平江之役,后追封为济国公。
丁忠作为家中嫡长子,世袭龙江卫指挥使。
“卑将这就命令所有士兵集结,由二位殿下检阅。”
“将士们都吃早饭了吗?”
“回殿下,时辰尚早,还没有。”
“那就让兄弟们先开早饭,早饭后吾兄弟二人再行检阅。”
“卑将替军士们谢过殿下。”
“丁指挥使客气,我和小三爷有几句话要说,没事什么就不用打搅我二人了。”
“卑将告退。”
丁忠退出帐外,令亲兵守在五步开外,谁也不许靠近。
自出宫后,一言不发的朱允熥开口道:“济熺哥,你昨日说的可有证据?”
“我在宫中势单力薄,确凿证据没有,但此事我敢肯定,至于证据,他日我会亲手交予你面前。”
朱济熺昨日于乾清门碰见朱允熥。
告诉朱允熥前太子妃常氏,长孙朱雄英皆是遭吕氏陷害而死。
朱允熥这才顶着被吕氏母子针对的风险,答应朱济熺,今晨同来检阅京卫。
朱济熺也从朱允熥口中得知,昨日是吕氏让朱允熥去西六宫,告诉原主的外公,岳丈被杀一事。
原主听闻,悲痛欲绝,旧疾复发而死。
该妇之毒,可见狠辣。
朱允熥五指紧握,指甲在掌心中划出深痕。
朱济熺尽收眼底,见火候到了,幽幽说道:“即使现在有证据如何?
你在皇爷爷、吕氏母子眼中只是一个窝囊废,一个玩世不恭,毫无担当的嫡孙罢了。”
“不会,皇爷爷一定会为我做主的。”
朱允熥嘶吼道。
“哈哈,”
朱济熺听后大笑。
“皇爷爷做主?真相重,还是江山重?证据确凿又如何?
吕氏一口咬定所有都是她一人所为,朱允炆仍然是太孙。
皇爷爷驾崩后,朱允炆成为皇帝,必定会为她母妃翻案,而你只会死无葬身之地,留下千古骂名。”
朱允炆陪伴朱元璋十一年,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人可替代,这一点,朱济熺昨日看的透彻。
无论是自己,还是现在的朱允熥,谁都不行。
若是放在两年前,常氏一脉还在,朱允熥或许还有可能,但如今,无论怎么做,结局都不可能改变。
朱允熥不会成为太孙,这是既定事实,朱济熺心中明了。
朱允熥回想自己刚出生就撒手人寰的母妃常氏,事无巨细呵护自己的大哥,朱雄英。
内心伤感不已,小声哭泣起来。
“允熥,你以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明年你就可以受封就藩嘛?远离这是非之地?”
朱济熺坚信,想成事,就要有置之死地的勇气,不能留后路。
斩灭朱允熥自认为的后路,朱允熥才会真心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成年封王,这是皇爷爷所定,谁还能阻我?”朱允熥愤愤道。
“哼,允熥你太天真了,封王不能就藩,有王爵又能怎样?
如今的你在皇爷爷眼中还有何地位?
只要吕氏母子稍加阻拦,你不可能离开应天府半步。”
前太子妃常氏,皇长孙朱雄英是否被吕氏加害,只是朱济熺忽悠朱允熥的言辞。
不是又如何,做些假证据就行,反正证据不会呈给朱元璋,更不会有人查。
朱济熺对朱允熥的命运一清二楚,不知什么原因朱允熥成年后仍留于应天,朱允炆即位后,改封朱允熥为吴王,仍不允就藩。
到了永乐朝。
朱棣降其为广泽郡王,囚禁于凤阳,后废为庶人。
这一切只因朱允熥太具有正统性,代表性。
“济熺哥,你可有法子助我?”
“等!”
“等?”
“等你封王,等皇爷爷驾崩,等朱允炆即位。”
朱允熥苦笑一声,“二哥做了皇帝,哪能再放我离京。”
朱标诸子中,朱允炆排行第二。
朱济熄语气玩味道:“只要你在,我们就有。”
对,自己才是大明嫡长子一脉的嫡子,唯一的嫡子,朱允熥迷茫的眼神中瞬间充满贪婪之色,但转瞬即逝。
惶恐道:“济熄哥?你……你想谋反?”
朱济熄看了眼浑身战栗的朱允熥,这家伙还真是胆小怕事。
“何为谋反?皇位本该就是你的,我是助你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济熄哥,你也是嫡孙,可做皇帝!”朱允熥问道。
果然,皇孙里没有傻子,朱允熥不由怀疑朱济熺这么做的目的,晋王府是九边中最有实力的藩地,节制十多万军队。
选择帮自己,相当于压上整个晋王府的身家性命。
即使自己做了皇帝,晋王府又能获得多少富贵,这赌注,未免太大了。
朱济熺说道:“我对允炆太了解了,他对皇爷爷封藩之事,本就很不赞同,别看现在不说什么,等他登基,必然削藩。”
朱允熥点点头,表示认可。
“所以,帮你就是帮我自己,何况,我也有我的目的!”
“允熥,我助你登上帝位,你封我为北王,总领塞北九地之兵权。”
朱允熥稍微愣神,问道:“九边之地,有大明一半精锐,济熄哥你要这么多兵权做什么?”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届时我率九边之兵,东征朝鲜倭国,北伐伪元,向西征讨,对外扩张,重新建立一个帝国,效仿蒙古四大汗国,你我永为兄弟之国,岂不悠哉。”
朱允熥看着满眼精光的朱济熺,打消了顾虑,暗暗下定决心,说道:“好!今日之诺,永不背叛。”
朱允熥站起身,郑重起誓。
朱济熺心中已做好盘算,既然朱允炆、朱棣做了皇帝,自己都不会有好果子吃,那就自己来。
至于朱允熥,在打应天府或者进入应天府时,被抛石击中,或摔下马一命呜呼,即可。
至于史书如何记载,还不是由着自己发挥。
“济熺哥,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做?”
“步步为营。”
朱济熺之所以选择明面上投靠朱允熥,正是看上朱允熥这三个字。
也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四年后的靖难之役。
苦于师出无名的朱棣,在黑衣和尚的建议下,才打出清君侧的旗帜,从顺天府造反。
因为朱元璋说过,朝中若有奸佞,藩王可起兵进京,清君侧,护卫大明江山至千秋万代。
燕宁两王近二十万兵马,苦战三年,在大明战神李景隆的加持下,才得以进入应天府。
朱济熺反观自己,一没有朱棣的军事头脑,二没有能征战四方,守城有度,调配有方的子嗣。
更没有黑衣宰相姚广孝那样的乱世之臣。
何能与四叔朱棣一较高低。
那就名正,言顺。
让朱允熥在老爷子驾崩前就藩为吴王或者淮王。
起吴晋之兵,发动一场靖难之役,打出朱允熥才是合法继承人的旗号,便没有朱棣所面临的那么大的阻力。
最好,能让建文在朱棣给朱元璋吊唁时,囚禁于南京。
这样会少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淮,朱元璋的发家之所,大明一半开国元勋,皆是淮人。
吴,朱元璋做皇帝前的王号,现又靠近京畿,大明财源之地。
掌握此二地之一,可拢大明一半财富或人心。
这也是朱济熄拉上朱允熥的另一个原因,江淮之地,钱粮无数,打仗是最为烧钱的,没有这些东西,可万万行不通。